王朔
(貴州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貴州貴陽 550001)
貴陽學院緊鄰龍洞堡國際機場,北面為市區通向機場的主干道湯巴關路,南面是規劃的興業北路,西面是見龍洞路,學校主入口開設在見龍洞路上,周邊有貴陽警官學院,神奇學院等高校。
校園內部被魚梁河南北貫穿,魚梁河地勢較低,將整個學校劃分為東西兩個校區,貴陽學院現有校區為西校區,占地481畝,新增用地為東校區,占地387畝,地塊內植被茂盛,地形復雜,最大高差相差65m。
兩個校區各自獨立,如何合理的梳理和組織新老校區在交通、學科設置、校園公共資源共享等問題將是本次規劃設計的關鍵。隨著學校南側規劃道路——興業北路的建成,將會對學校現有的規劃格局產生影響,但也將為學校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我們本次的規劃設計將著重考慮以下三個方面:
(1)順應時代的發展,從整體校園的概念整合設計東、西兩個校區,使之可分可合,既體現各自的特色,又能新舊結合,聯系緊密。
(2)梳理貴陽學院與城市的功能關系,加強與雙龍航空港經濟區和貴陽市的融合發展,全面推動應用型高校建設。
(3)梳理原校區內路網、建筑、景觀等問題,填平補齊,使之適應現代高校發展的需求。貴陽學院修建規劃設計效果如圖1所示。

圖1
西校區用地面積為32hm2,總建筑面積為27.3萬m2,滿足11000人師生規模,東校區用地面積為25km2,建成后貴陽學院整體可滿足15000人師生規模。
根據貴陽學院提供的《貴陽學院各學院人數規模表》、15000人的發展規模以及《普通高等學院建筑規劃面積指標》(92及08)作為指標計算依據,得出校園規模總建筑面積為:414530m2,新校區建設規模約為14萬m2。
貴陽學院的專業分類共為15個學科設置,我們引入學科組團的概念,將各專業教學、專業實驗及系辦公等具有個性的功能整合在一起,形成學科組團,與公共教學、公共實驗、院行政辦公等具有共性的功能分開,相對獨立,又互相聯系。
從校園的基理念為“文理雙生,在水一方,校園開放,聯動雙龍”。由于基地被魚梁河隔斷,各自獨立,所以將文理科組團各自放置在東西校區,從而呈現文理雙生,在水一方的規劃格局,將靠近興業北路的電教中心、會堂、體育館、運動場和東校區的山體公園等對社會開放,從而達到校園開放,聯動雙龍的發展愿景。
東校區規劃結構為“雙廊擁園,引領發展,一核三區,串聯互動”,以東校區校園主要教學區為中心,形成向四周輻射發展的校園發展核心,雙廊為濱水景觀呼吸廊和校園動力發展廊,沿魚梁河打造景觀綠帶,以東校區主干道為主線,串聯校園各功能分區,構成動力發展廊,三片區為教學園區,生活園區和山體公園區。
結合規劃結構,校園的功能分區以水為界,西校區主要集中放置理科院系,東校區主要放置文科院系,沿興業北路校園南側的電教中心、會堂、體育館、運動場等作為對外服務功能組團,使校園功能與城市功能互補、共生,校園西南角處布置大學生創客中心、大學科技園等功能,引入社會資源,打開圍墻辦教育,體現與社會環境的共生共融,校園西北處未來規劃為國際學校,完善城市功能。
東校區將分為八個功能分區,分別為山體公園、科研實驗、教學園區1、禮儀前區、行政辦公、教學園區2、生活園區。
西校區主入口軸線長約400m,過于冗長,且地勢逐步降低,不利于校園的形象展示,建議興業北路建成后,將圖書館南北軸線作為形象主入口的軸線,活動中心南北軸線作為對外交流主入口軸線,在校園入口處建設地下停車場,架空停車場,改變校園內車輛亂停亂放的現狀,進入校園后通過電瓶車進行轉換。同時在校園內規劃外來參觀流線,合理組織和優化校園交通流線。
東校區地形狹長,魚梁河地勢較低,高差較大,所以我們將主干道順應地形布置,在中部開設校園主入口和湯巴關路聯系,結合地形高差和建設成本來考慮,選擇此處與西校區相連接。同時依托主路合理布局校園停車系統,滿足校園停車需求。
合理設置場地道路豎向標高,道路坡度控制在6%以內,建筑沿地形呈帶狀布置,避免大挖大填。
西校區的景觀設計年代久遠,缺乏趣味和人文內涵,植物配種缺乏層次,建議設置文化景觀小品,文化墻,在植物配種上結合植物的特點形態、色彩的四季變化等來改造提升,創造一個優美宜人、現代生態的校園景觀環境。
東校區景觀規劃充分保護新校區的山體、林地和水系,形成自然環境景觀。并設置組團庭院綠化及廣場綠化,著力打造新校園的中心景觀、庭院植被、帶狀綠化以及人文景觀,結合周邊水秀山明,力求打造出一個原生態的山水校園。
西校區對校園的設備管網等進行改造提升,如防洪溝、污水管網等。東校區對交通、豎向、設備、管網、消防等方面均統籌規劃,從各種技術層面有效保證校園建設的可實施性。
新校區立面設計既呼應西校區的整體校園風格,又突出現代大學理性、前衛的精神實質,以現代整體式空間造型為主。注重建筑與環境的融合,強調群體建筑與重點建筑的交相輝映。通過體塊穿插、虛實對比等設計手法,充分體現了校園的現代校園氣息。
同時對西校區的建筑立面,也進行了優化和提升。
貴陽學院的規劃設計基于原有校園的脈絡進行梳理,抓住雙龍新區大發展的機遇,通過新增地塊合理的安排文理學科設置實現了學院制的辦學方式,解決了由于校園用地狹窄而制約學校發展的問題。同時借新校區建設的契機,實現了老校園的景觀、交通、建筑的全面提升,為貴陽學院新世紀的騰飛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