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巍
【摘要】目的 對喉罩與氣管插管在全麻下兒童四肢骨折彈性髓內針閉合復位術中的應用進行比較觀察。方法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7月期間臨床收治的兒童四肢骨折行彈性髓內針閉合復位術患兒58例,分成觀察組(喉罩組)和對照組(插管組),每組患兒29例。觀察比較兩組患兒不同時點的MAP、HR以及患兒蘇醒時間。結果 對照組患兒插管與拔管時點的MAP、HR水平顯著高于觀察組;對照組患兒插管與拔管時點的MAP、HR水平顯著高于麻醉誘導前;觀察組患兒蘇醒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結論 喉罩用于全麻下兒童四肢骨折彈性髓內針閉合復位術優點明顯,是臨床理想的麻醉選擇。
【關鍵詞】喉罩;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兒童;閉合復位
【中圖分類號】R614.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16..02
彈性髓內針閉合復位治療兒童長骨干骨折是一種安全、簡便、快速的方法,特別適合于兒童的四肢長管狀骨骨折,具有皮膚組織損傷小、不損傷骺板及影響骨的生長發育、不影響骨折局部的血液循環、骨折愈合恢復快、住院周期短、患兒易耐受等優點,其在臨床應用日趨普遍。傳統此類手術均采用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需要麻醉醫師成熟的插管技術,在麻醉誘導期和恢復期,存在呼吸道并發癥較多等缺點。與氣管插管相比,喉罩具有簡單易學、置入時無須喉鏡暴露聲門、氣道損傷小、易于耐受、術后蘇醒快、呼吸道并發癥少等優點。本文選取了2015年2月~2016年7月期間我院臨床收治的兒童四肢骨折患兒68例,針對兩種插管方法全麻中患兒的臨床資料進行了比較研究。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7月期間我院臨床收治的兒童四肢骨折行彈性髓內針閉合復位術患兒58例,其中男性患兒32例,女性患兒26例;年齡分布4~12歲,患兒平均年齡(6.6±1.8)歲;體重12~31 kg,平均體重(20.5±2.3)kg;ASA分級:Ⅰ~Ⅱ級;骨折分布情況:上肢骨折30例,下肢28例。根據患兒臨床方法的不同對其進行分組,分成了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29例。2組患兒的年齡、體重、病情等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全部患兒均術前禁食6~8 h,術前30 min肌注魯米那2 mg/kg和阿托品0.02 mg/kg,入室后常規監測患兒的血壓(BP)、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脈搏氧飽和度(SpO2)、心電圖(ECG)。兩組均采用丙泊酚2 mg/kg、芬太尼2~4 μg/kg和順苯磺酸阿曲庫胺0.15 mg/kg誘導。喉罩組患兒按體重選擇喉罩型號(10~20 kg,2號喉罩;20~30 kg,2.5號喉罩;>30 kg,3號喉罩),氣管插管組依據患兒體重和年齡進行氣管插管。術中持續監測患兒的BP、MAP、HR、SpO2、ECG、呼氣末二氧化碳(PETCO2)。
兩組患兒均采用2%~4%七氟醚吸入維持麻醉,同時間斷給予順苯磺酸阿曲庫胺(預計手術結束前20分鐘不再追加)。
手術結束、傷口包扎后停止吸入七氟醚,氧流量增加至5 L/min,患兒自主呼吸恢復后拔除喉罩/氣管導管,面罩給氧直至患兒意識完全清醒、反射靈敏、潮氣量正常后送返病房。記錄停止吸入吸入七氟醚至患兒離開手術室時間為蘇醒時間(min)。
1.3 觀察指標
不同時點:T0麻醉誘導前、T1置入喉罩/氣管導管、T2切皮、T3拔除喉罩/氣管導管的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患兒蘇醒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兒不同時點平均動脈壓(MAP)對比
兩組患兒T0麻醉誘導前MAP無差別;T1和T3時點MAP對照組顯著高于觀察組,且組間數據差異顯著(P<0.05);對照組患兒T1和T3時點的MAP水平顯著高于T0時點,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結果詳見表1。
2.2 兩組患兒不同時點心率(HR)對比
兩組患兒T0麻醉誘導前HR無差別;T1和T3時點HR對照組顯著高于觀察組,且組間數據差異顯著(P<0.05);對照組患兒T1和T3時點的HR水平顯著高于T0時點,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結果詳見表2。
2.3 兩組患兒蘇醒時間對比
觀察組患兒蘇醒時間比對照組蘇醒時間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 論
由于喉罩置入過程無須直視、氣道損傷小、易于耐受、術后蘇醒快、呼吸道并發癥少,在小兒麻醉中得到廣泛應用,大多數小兒全身麻醉因為喉罩的應用而變得便利。兒童四肢骨折彈性髓內針閉合復位術患兒容易出現躁動,往往存在氣道管理困難,全身麻醉是恰當的麻醉處理方法。
從本文研究的數據對比結果來看:與對照組相比較,觀察組的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水平更加平穩,在麻醉的各個階段未出現明顯波動;觀察組蘇醒時間明顯縮短。原因可能是喉罩相比氣管插管更小的氣道刺激、更好的氣道耐受。同時因為喉罩耐受更好,而兒童四肢骨折彈性髓內針閉合復位術本身并不需要很強肌松要求,筆者注意到喉罩組圍術期肌松藥使用量明顯少于觀察組,術期麻醉藥物使用量的減少可能是麻醉蘇醒時間縮短的一個重要原因。
盡管喉罩應用在全麻下兒童四肢骨折彈性髓內針閉合復位術中優點很多,但也應該注意幾個事項:喉罩位置正確的判斷是減少通氣相關并發癥的關鍵,呼氣末二氧化碳(PETCO2)波形解讀加胸部呼吸音聽診有助于判斷喉罩位置是否正確;喉罩并不能防止反流誤吸,術前嚴格的禁食水準備、恰當的抗膽堿藥藥物使用減少呼吸道分泌物顯的尤為重要;深麻醉下的早期拔管可以避免拔除困難,減少喉痙攣,但應注意拔管后予以積極的氣道支持。
綜上所述,喉罩用于全麻下兒童四肢骨折彈性髓內針閉合復位術優點明顯,是臨床理想的麻醉選擇。
參考文獻
[1] 鄧小明,姚尚龍,于布為,黃宇光.現代麻醉學[M].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1016.
[2] 馬長青,鄧乃封.喉罩臨床應用的進展[J].醫學綜述,2006,12(19):1175.
[3] 王 瑾.喉罩與氣管插管在全麻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的應用對比[J].海南醫學,2009,20(9):51.
[4] 胡 曉,吳新民.喉罩在小兒斜視矯正術麻醉中的應用[J].中華麻醉學雜志,2003,23(6):474.
[5] 翁劉其,李 明,許益文.閉合復位經皮彈性髓內針治療兒童四肢骨折[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1,36(2):221.
本文編輯:王 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