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蓉
【摘要】目的 研究探討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26例,給予對照組常規護理方法,研究組則在常規基礎上實施循證護理,對比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護理滿意度以及并發癥情況。結果 研究組患者搶救成功率為96.15%,并發癥發生率為23.08%,對照組搶救成功率是76.92%,并發癥發生率為57.69%,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 臨床護理工作中,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循證護理具有顯著效果,并能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搶救成功率以及患者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循證護理;急性心肌梗死;應用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R-0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16..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臨床比較常見的危險疾病之一,由于冠狀動脈發生病變引發血供迅速減少或血流中斷,致使心肌細胞出現嚴重缺血、缺氧狀態,最終導致心肌局部壞死;由于此病癥發病較突然,若未能及時搶救將嚴重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1-2]。很多研究表明,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進行及時搶救與臨床護理,可以提高其搶救成功率,因此,急性發作時采取有效的治療與護理措施至關重要[3]。為研究循證護理對AMI患者影響,我院對26例AMI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并取得較好效果,現作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挑選我院2015年12月到2016年6月收治的AMI患者52例作為研究對象,且均與WHO AMI相關診斷與治療標準相符合,所有患者均知情臨床診斷與治療情況,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不配合治療者、合并惡性腫瘤及其他內科疾病者、年齡在八十歲以上者、無法定監護人、家屬以及精神障礙者。采用抽簽法將所有患者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26例。其中,研究組男17例,女9例,年齡45~80歲,平均(59.45±7.83)歲,病程18~50 h,平均(34.62±4.61)h;對照組男14例,女12例,年齡40~75歲,平均(58.73±8.21)歲,病程20~48 h,平均(31.45±5.64)h。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分析對比中差異不具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檢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指標,嚴密觀察其病情,搶救過程中給予常規護理對策。
1.2.2 研究組
研究組在常規基礎上增加循證護理,具體措施為:(1)建立循證小組,小組成員包括病房床位醫師、責任護士、護士長以及輔助護士,所有人員接受心臟康復知識以及循證護理相關培訓,并分配好各自工作,掌握文獻查閱方法,嚴格遵循AMI相關的護理知識及要點,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合理、有效的臨床護理方案。(2)提出問題。護理人員需以患者實際病情為立足點,根據患者個體差異性以及實際護理需求提出相對應的循證問題,同時保證基礎護理工作到位,為患者提供完善的護理方案,使臨床護理工作更具針對性,進而也使護理工作合理性與安全性得到保障。(3)尋找循證證據。通過文獻檢索收集與AMI護理相關的文獻,并分析、評估資料的可行性、實用性,通過小組討論總結護理方案執行情況,并對護理效果做出評價,一旦發現有不合理現象存在,要及時給予調整。(4)護理對策:①及時給予患者心理疏導,緩解其緊張、焦慮等負面心理情緒,增強對抗疾病信心,主動配合治療;②為患者營造舒適、靜謐休息環境,保持適宜濕度、溫度,預防便秘,并控制探病人數及時間,以減少噪音干擾;③向患者發放健康宣教手冊,增強患者對疾病從發生、發展到治療與預后的認識,引導患者堅持康復訓練,明確日常注意事項;④適當給予患者鎮痛措施,并指導其合理用藥,遵醫囑定時服用,避免不良癥狀發生;⑤指導患者多食清淡、低脂肪、低膽固醇食物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避免刺激性食物。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對比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護理滿意度以及并發癥情況。采用問卷調查方式評價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滿分100分,85分以上為非常滿意,75~84分為滿意,61~74分為一般,60以下為不滿意,總滿意度為非常滿意度與滿意度之和。并發癥主要包括心律失常、低血壓、感染以及發熱四項。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軟件SPSS 17.0對數據進行分析,對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來表示,用t檢驗;對計數資料用n及百分比來表示,用卡方檢驗。當P<0.05時表明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搶救成功率以及并發癥情況
研究組患者搶救成功率為96.15%,并發癥發生率為23.08%,對照組搶救成功率是76.92%,并發癥發生率為57.69%,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1。
2.2 比較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情況
研究組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3 討 論
AMI為心血管內科較常見疾病,由于冠狀動脈急性以及持續性缺氧、缺血導致心肌壞死,臨床常表現為壓榨性胸后骨疼痛,且伴有恐懼、出汗或瀕死感[4]。近年來,其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且病死率較高,并發癥多,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5]。因此,在治療AMI過程中,對患者實施臨床護理干預,以減輕或預防并發癥尤為重要。受循證醫學影響,一種新型護理理念產生——循證護理,該模式不同于傳統的護理模式,不再是僅憑經驗實施護理干預,通過觀察患者具體病情、探討現存問題以及潛在的并發癥,查找相關醫學文獻以尋找理論依據,結合患者實際需求,最大限度去滿足患者合理需求,其診斷、護理以及治療更具標準化、科學化,也更有針對性[6-7]。
本研究中,通過對研究組患者實施循證護理,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措施,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搶救成功率為96.15%,并發癥發生率為23.08%,對照組搶救成功率是76.92%,并發癥發生率為57.69%,研究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研究組護理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工作中,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循證護理具有顯著效果,并能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搶救成功率以及患者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秦 燕.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12):262-263.
[2] 高艷紅.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25):160-161.
[3] 毛祚燕.淺析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護理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2015,21(21):102-103.
[4] 孫 葉.研究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A2):330-331.
[5] 韓松梅.研究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6,2(16):23.
[6] 熊秀云.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中西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6,2(05):87-89.
[7] 王玉花.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護理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14):232.
本文編輯:王 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