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蕾+鄭永宏
【摘要】目的 比較不同部位起搏,患者術后主動電極參數的變化情況。方法 入選32例接受主動電極植入的患者,將電極固定于右心室間隔部16例作為間隔部組,右心室心尖部16例作為心尖部組,分別于術中、術后7天和3個月測定起搏閾值及電極阻抗、感知,分析其變化情況。結果 2組患者術后7天電極阻抗較術中明顯下降(P<0.05),術后3個月較術后7天明顯下降(P<0.05)。間隔組術后3個月起搏閾值較術中及術后7天有升高趨勢,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心尖組術中、術后7天及3個月起搏閾值無明顯變化(P>0.05)。2組患者術后7天、術后3月感知無明顯變化(P>0.05)。2組起搏閾值及電極阻抗、感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室不同部位主動固定電極參數無明顯差異,起搏閾值、感知在術后3個月無明顯變化,電極阻抗逐漸降低。
【關鍵詞】起搏器;電極;閾值;阻抗;間隔部
【中圖分類號】R541.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16..02
在臨床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中,因主動電極的螺旋裝置能夠將電極固定在心臟的任何部位,與傳統的被動電極相較,具有較為良好的優勢,故而近年來主動電極植入比例明顯升高。目前我科室已經全部使用主動電極。術后詳細記錄起搏閾值、感知、阻抗參數,以此將電極與心內膜的銜接情況全面體現出來。與此同時,可應用X線透視的方式明確電極的位置,對其重要指標進行全面的判斷。但是,受患者因素的影響,起搏器各項參數如何變化,有何規律,偶爾會出現報道。本文根據術后患者實際情況的研究,分析電極參數變化規律,以及不同部位參數有無差異。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隨機選擇的方式,對2013年到2016年之間我院起搏器植入手術的相關患者進行分析,選取32例患者開展相關研究活動。平均年齡(70.5±5.51)歲,將電極固定于右心室間隔部16例作為間隔部組,平均年齡(70.4±5.21)歲,將電極固定在右心室心尖部16例作為心尖部組,平均年齡為(70.6±5.62)。在兩組患者實際對比的過程中,不存在明顯的差異現象,但是,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特點,如表1所示。使用圣猶達公司2088TC型電極16例,流出道組8例,心尖部8例,美敦力公司ICQ09B型電極16例,流出道組8例,心尖部8例。兩組使用電極型號無統計學差異。
1.2 方法
在對兩組患者的術中與術后情況進行觀察的過程中,可以獲取三個月左右的術后電極參數,主要為:電極阻抗參數、起搏閾值參數、感知參數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明確電極參數的動態性變化情況,根據相關參數影響情況,合理開展分析工作。且在術中參數進行測定的過程中,可以選擇美敦力5318型起搏器測試儀對其進行處理,更好的對其進行控制。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的相關數據均行SPSS 17.0軟件處理,其中2組電極阻抗變化對比、起搏閾值以及感知變化比較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行t檢驗,當數據對比呈現為P<0.05的差異性,判定為統計學意義存在。
2 結 果
2.1 對2組電極阻抗情況進行比較
在對流出道組和心尖部組術后7天實際情況進行對比的過程中可以發現,術后的電極阻抗參數呈現下將趨勢,如表2所示,在術后三個月之后,參數明顯下降,當數據對比呈現為P<0.05的差異性,判定為統計學意義存在。在兩組患者相同時間阻抗參數對比的情況下,可以明顯觀察其中存在的差異,當數據對比呈現為P<0.05的差異性,判定為統計學意義存在。
2.2 2組起搏閾值變化的比較
在對術后3個月患者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可以發現,起搏閾值參數明顯升高,在與術后七天左右實際情況進行比較的過程中,沒有太大的變化。對于心尖部組術中與手術之后7天、3個月起搏閾值情況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可以獲取準確的結果,當數據對比呈現為P<0.05的差異性,判定為統計學意義存在。如表3所示。
2.3 2組感知變化的比較
流出道組術中、術后7天及術后3個月感知比較,無明顯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心尖部組術中、術后7天及術后3個月感知進行全面的比較,并沒有發現出現明顯變化情況,當數據對比呈現為P<0.05的差異性,判定為統計學意義存在。在對相同時間感知進行比較的過程中,當數據對比呈現為P<0.05的差異性,判定為統計學意義存在。如表4所示。
3 討 論
隨著我國起搏技術的發展,人們開始使用心尖部起搏技術,主要因為此類技術的操作較為便利,參數比較穩定,較長時間以來得到大家普遍認同,但由于心尖部起搏改變了正常的激動順序,增加了左室心功能不全及房顫的風險。而右室間隔部起搏由于貼近正常激動順序,能減少左心功能不全的幾率,故而近年來該部位起搏比例逐漸上升[3]。但是,目前在使用此類技術的過程中,只能通過隨機研究方式對其進行處理,不能更好的提供持續性臨床收益,關于兩個部位起搏優劣的爭論此起彼伏。
在對起搏器進行植入處理之后,可以利用電極閾值參數、感知參數、阻抗參數等,全面反應相關電極的穩定性指標,根據實際變化情況,掌握起搏器、電極、心肌相互之間的銜接現狀,延長機械設備的使用壽命。從理論角度出發,在對主動電極進行植入處理之后,由于電極會出現炎癥反應現象,因此,阻抗能力會出現一定的改變[4]。本研究顯示術后電極阻抗較術中有所降低,術后3個月亦有所降低。可能與大部分患者為老年,炎癥反應時間較長,局部心肌疏松,電極與心肌接觸面積較小,電極表面激素釋放延緩有關。
術中起搏閾值對于選擇起搏部位十分重要,由于電極旋入后局部損傷,因此,在對電極進行植入之后,應當根據閾值的變化情況,合理開展分析工作。但是,目前我國在電極的使用方面,已經開始彌補傳統工作的不足,無論在急性期及慢性期,閾值都相對保持穩定。本研究顯示間隔部組術后3個月起搏閾值有升高趨勢,但心尖部組術中術后保持穩定,這可能與心尖部較間隔部更加牢固有關[5-6]。總而言之,兩組術后閾值變化幅度都不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endprint
電極起搏阻抗術中起搏電極表示電極刺激過程中的驅動阻抗,起搏電極大小可對起搏電極、起搏器、心肌組織連接情況等進行反映,從理論上來說置入電極之后電極附近發生纖維化或者炎癥性水腫,改變電極阻抗值。有研究顯示,置入心室激素電極之后對電極阻抗術患者進行隨訪發現可保持穩定。
感知功能是起搏器的基本功能之一,是起搏器對自身信號或通過其對接收到的其他電信號的檢測和識別功能[7-9]。
術中選擇的位置一般都是感知較好的部位,術后只要電極牢固,參數一般無明顯改變。本研究顯示,術后7天、三個月參數無顯著差異。
研究顯示,2組患者術后7天電極阻抗較術中明顯下降,術后3個月較術后7天明顯下降,間隔組術后3個月起搏閾值較術中及術后7天有升高趨勢,與瞿珍清,尹春,余新東等研究結果一致。
但是,在此次研究的過程中,病例數較少,不能對男女患者比例進行合理的匹配,導致出現局限性問題,因此,需要根據相關問題,合理開展前瞻性研究工作,進一步討論術后主動電極參數的變化。
參考文獻
[1] 彭 湖,陳柏榮,湯嬌嬌,等.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電極參數比較[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5(16):3117-3119.
[2] 李大品,張 翼,郭 瑩,等.右心室主動電極起搏的臨床研究[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1,27(1):77-78.
[3] 張 航,胡作英,肖平喜,等.主動固定電極導線脫位的臨床特點及處理措施[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3,26(3):280-282.
[4] 李 健,史 揚,王玉堂,等.老年患者起搏器置入術后主動固定電極參數可變性分析[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10):1047-1049.
[5] 殷泉忠,崔俊友,易桂斌,等.主動電極行右心室中位間隔部起搏的臨床效果[J].江蘇醫藥,2015(14):1663-1665.
[6] 劉延筑,李 羚,毛 華,等.主動固定電極在埋藏式起搏器植入中的應用體會[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22):3744-3746.
[7] 翟 菁,陶四明,白 潔,等.長期右心室流出道間隔部起搏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臨床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5(9):927-930.
[8] 張 璐,李 強,鄧愛云,等.經胸超聲心動圖對右心室中位間隔起搏電極位置的觀察價值[J].國際心血管病雜志,2015,42(2):129-130.
[9] 瞿珍清,尹 春,余新東,等.右心室高位間隔部與心尖部起搏的對比分析[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3,35(5):90-92.
本文編輯:王 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