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芬芬
【摘要】目的 觀察分析急診優質護理對急性胸痛患者心絞痛治療效果的影響。方法 隨機將急診心絞痛患者70例分成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均為35例,分別采用急診優質護理和急診常規護理,對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結果 和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溶栓成功率顯著提高(P<0.05),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顯著縮短(P<0.05)。結論 為急診心絞痛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能讓治療效果顯著提高,值得推廣。
【關鍵詞】急診;優質護理;急性胸痛;心絞痛
【中圖分類號】R47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16..01
急性胸痛是臨床中發生率較高的一種急癥,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安全造成嚴重影響,而心絞痛則是引起急性胸痛的主要原因之一[1]。隨著“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不斷推廣和實施,優質護理服務在臨床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急診優質護理對急性胸痛患者心絞痛治療效果的影響,具體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我院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急診心絞痛患者70例作為本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滿足心源性心絞痛的相關診斷標準[2];思維正常、神志清晰;胸痛持續時間≥30 min;接受溶栓治療。排除標準:精神類疾病患者、惡性腫瘤患者等。隨機將其分成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均為35例。對照組中,男女分別為19例、16例;年齡43~67歲,平均年齡為(59.1±8.3)歲;發病到就醫時間為3~7 h,平均為(4.8±0.4)h。實驗組男女分別為20例、15例;年齡為44~68歲,平均年齡(59.7±7.5)歲;發病到就醫時間為3~6 h,平均為(4.1±0.7)h。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入院后患者應嚴格臥床休息,采用靜脈溶栓。通過常規護理模式來干預對照組患者,具體為嚴格遵醫囑對患者實施搶救。實驗組患者選擇急診優質護理,具體為:
①對急診護理路徑進行優化:在醫生進行搶救工作時,責任護士和護理組長應為其提供幫助。在1 min內應讓患者保持平臥位,將患者的褲帶和領口解開,給予吸氧治療,氧流量設置為每分鐘3~5 L。5 min內應為患者構建靜脈通路,檢測患者的血氧、血壓和心電,并采集血液標本送檢,標本采集量大約為20 ml,對患者手臂血壓進行測量,如果患者兩側手臂的血壓差大于20 mmhg,則應及時向臨床醫生反饋;給予18導聯心電圖檢查,并對患者的心電圖檢查時間進行記錄。5 min內給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如未有效緩解疼痛,則應每隔5 min重復給藥1次,給藥次數應小于4次;疼痛如未能在5 min內緩解,則應給予哌替啶或者嗎啡肌注。30 min內采用尿激酶溶栓,對患者的用藥時間進行記錄。
②心理疏導:為患者提供非語言和語言方面的干預,通過觸摸和微笑讓患者能更加信任患者,向患者詳細講解不良情緒對疾病康復的影響,對患者進行鼓勵和安慰,讓患者的心理壓力和不良情緒能有效緩解。
1.3 觀察指標
對患者的溶栓成功率進行觀察比較,并對患者的臥床時間以及住院時間進行觀察。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采取x2檢驗,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溶栓成功率觀察
對照組患者、實驗組患者的溶栓成功率54.3%(19/35)、80.0%(28/35);在溶栓成功率方面,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2 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觀察
和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縮短(P<0.05),如表1。
3 討 論
心絞痛是臨床中發生率較高的一種急診胸痛,是因為冠脈供血不足,心肌暫時性、急劇性缺氧、缺血所導致[3]。臨床中在明確急診胸痛的發生原因后,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治療和護理干預,能讓療效顯著提高,對患者預后進行改善。
本研究中,對照組和實驗組分別選擇常規護理、優質護理,結果顯示和對照組相比,實驗組的溶栓成功率顯著提高(P<0.05),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顯著縮短(P<0.05)。通過對急診護理路徑進行優化,能讓護理工作的開展更加順利,讓患者從入院到溶栓的時間縮短,讓溶栓成功率提高,為患者提供心理護理則能讓患者的身心保持穩定狀態,讓不良情緒對治療和疾病的影響能有效減少。
總之,為急診心絞痛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能讓治療效果顯著提高,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沈 瑩,張學萍.CCU病房急性胸痛患者護理安全隱患與管理對策[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2,18(10):1202-1205.
[2] 余穎惠,王紹芳.急診室急性胸痛患者的護理對策及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19):86-87.
[3] 蒲婭婭.急性胸痛患者的急診護理策略與效果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6,20(7):965,971.
本文編輯:吳宏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