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無疑是共享經濟的“春天”,共享經濟從一個新鮮的名詞變成一場消費革命的大潮,洶涌而來,各種共享經濟形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滲透至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們感嘆好像一夕之間進入了“共享主義”社會。然而時至下半年,隨著部分共享平臺接連倒閉,熱潮呈現消退跡象,仿佛隨著天氣入冬,共享經濟也凜冬將至。共享經濟的發展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那么共享經濟未來會如何發展?熱潮會變成寒潮嗎?
初遇寒潮
共享經濟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不斷進步與發展所衍生的新型經濟模式,起源于歐洲市場的Uber、Airbnb等企業,卻在中國迎來迅猛發展,遍地開花。現在出行有共享單車、共享汽車,下雨了有共享雨傘,手機沒電了有共享充電寶,等公交累了有共享馬扎,街頭出現了共享健身倉,商場配置了共享KTV……放眼望去,仿佛已是“萬物共享”,共享經濟幾乎占據了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和中國互聯網協會分享經濟工作委員會發布的《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顯示,我國共享經濟行業2016年的融資規模有1700億,享受共享經濟的消費者達到6億人,參與共享經濟的服務者超過了6000萬人。2016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34520億元,比上年增長103%。未來幾年共享經濟仍將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長,到2020年共享經濟交易規模占GDP比重將達到10%以上,到2025年占比將攀升到20%左右。
共享經濟高歌猛進,但滾滾熱潮之下,卻也寒流涌動。先是共享充電寶企業“樂電”宣布項目停止運營,并回收全部充電設備,成為行業首家宣布停擺的企業。接著多家共享充電寶企業相繼進入項目清算階段,而部分尚未退出的企業也是掙扎在資金鏈斷裂的邊緣。同時,多家共享汽車平臺宣布終止平臺服務,黯然收場;以小藍車為代表的多家共享單車企業宣布倒閉,大多數單車都不見蹤影,引發了一大波共享單車倒閉潮。
目前來看,共享經濟似乎遭遇了寒潮,發展到了一個瓶頸期。部分產業觀察者認為,隨著部分共享平臺的倒下,熱潮已有所消退,資本開始理性化,投資勢頭明顯趨于緩和。跟風炒作噱頭、無法持續盈利的平臺,未來日子將很難過。尤其是共享經濟平臺在資本加持下,更快地被催熟,其行業洗牌、淘汰相應地也會來得更快。
路在何方?
共享經濟目前主要涉及的領域包括交通出行、房屋住宿、知識技能、生活服務、醫療服務、共享金融、二手交易等。具體來看,出行領域目前共享經濟最引人關注,因為交通出行領域的共享經濟對交通資源優化配置需求巨大,且資源配置效果較其他共享經濟領域更為顯著。從2016年共享單車進場開始,由于其營運模式的可復制性高,低門檻,可預見的用戶現金流,夢想家們紛紛開始創業,以共享為主的風投項目絡繹不絕。
相關學者認為,在資本的驅使之下,共享經濟由起初的理性發展逐漸變異為野蠻生長和瘋狂擴張。共享經濟的前提是把閑置的社會資源利用起來,而不能新增額外的產品和服務。從共享專車,到共享單車,再到共享充電寶等產品,投資者開始為了共享而共享,而不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共享單車是一個好的創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城市交通問題,但是盈利方式與運營模式有待商榷。而以共享充電寶為代表的新共享產品似乎從創意上就進入了誤區,這些 “共享”項目大多屬于“短平快”的一類,主要是為了快速拿到融資,缺乏嚴謹的理念和發展規劃,“過把癮就死”的背后充斥著盲目的跟風和毫無技術含量的模仿,項目的上馬和推出都顯得過于倉促和潦草。這些蹭熱點的“花式共享”本來就不屬于共享經濟范疇。在洗牌階段,應該讓這些“偽共享”退出市場,以有利于真正有創意的共享平臺發展。
共享經濟已經成為深入消費者心中一個理念,擁有著巨大的市場與潛力。依托互聯網的共享經濟,最大的問題是,到目前為止依然缺乏有效穩定的盈利方式、盈利結構。共享經濟的領軍企業,需要承擔起探索“成型的財務盈利模型”這一重任,能否找到穩健的盈利模型,決定著共享經濟行業未來的發展。共享經濟的未來是光明的,但不應濫用共享,需要尊重市場規律,尊重共享經濟本來就存在的邊界。不忘初心,方得始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