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楊+王全年
【摘要】心主血脈是中醫“藏象”學說中的重要理論之一,它高度概括了心臟的主要生理功能。本文通過對古代醫籍進行追溯,結合現代醫學的發展近況,討論古人對“心主血脈”理論的認識是否符合現代研究,又進一步闡釋心主血脈功能失調的機制和其對臨床的指導意義,對深化中醫藏象學說的研究大有裨益。
【關鍵詞】心主血脈;意義;治法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2..02
心在五臟中占主導地位,被稱為“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主”,主宰臟腑功能活動。“心主血脈”是它主要生理功能之一。
1 對“心主血脈”理論的認識
《黃帝內經》第一次明確提出“心主血脈”是在《素問·痿論》篇:“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這是一種基于五行學說將五臟歸類的整體觀察法[1],《內經》中還有諸多此類描述,如《靈樞·五色》云:“肝合筋,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等。這是基于古代時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低下,解剖學發展并不完善的情況下,人們認識人體的一種方法。那采用這樣的方法得出的結論是否符合現代醫學對心、血、脈的認識呢?
《靈樞·決氣》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薄堆C論》也說:“火者,心之所主,化生為血液以濡養周身。由此可知,中醫認為血來源于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然后由心化赤而成?,F代醫學認為血液的生成的主要器官應該是骨髓,紅骨髓是造血主要器官。而心臟就象一個泵,不斷靠自身肌肉的收縮和放松產生壓強把血液輸往身體各個部位。因此,筆者認為中醫所說的“奉心而化赤”,其實是心在血液運行方面的作用體現。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有言:“肝藏血,心行之”,這是古籍中最早關于“心行血”的記載?!鹅`樞·邪客》曰:“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币沧糇C了宗氣貫心脈以推動血行[2]。張錫純言:“心機之跳動,亦為大氣所司也?!闭f明心的搏動與血液運行的密切關系。故傳統中醫認為心氣充沛,心搏正常,才能推動血液的運行,使血液正常的輸布全身?,F代醫學認為心臟是血液循環系統中的最為重要的臟器,心臟節律的搏動、舒縮將血液由心臟泵出,經動脈輸送至全身臟腑組織器官,再經靜脈回流于心臟。故血液在血管內正常運行首先依賴心臟的泵血功能。兩者就心行血的認識大致相同。
《素問·宣明五氣論》曰:“心主脈”。它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二者在解剖結構上息息相通;二是心氣對脈管的調控。如清代黃元御在《醫圣心源》中所說:“脈絡者,心火之所生也,心氣盛則脈絡疏通而條達”。脈管的舒縮與心氣的調控作用有密切的關系?,F代醫學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心臟節律的搏動、舒縮使血液從心臟泵出,經由動脈輸送至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同時將引起動脈血管的節律性收縮,使血流保持一定方向、一定途徑循行。心臟可根據人體所需舒縮血管和影響血壓調整其他器官血量。心臟節律的搏動、舒縮是血管節律性舒縮的動力,心臟節律的搏動、舒縮在血液循環中占主導地位[3]。這些認識與幾千年前中醫對心主脈的認識大致相同。
因此,心主血脈是雖然是幾千年前人們基于五行學說提出的理論,但對比了現代醫學對心,血,脈的的認識,發現其不無道理。
2 “心主血脈”功能失調
《素問·平人氣象論篇》:“藏真通于心,心藏血脈之氣也”。說明心主血脈,貴在流通[5],其依賴于心、血、脈三個方面的功能都正常,如果任何一個發生功能失調,都會導致心主血脈功能失常。如心氣虛,無法推動血液運行,血行緩慢易瘀結;同時脈道失于心的調控,可見心悸怔仲或面色晄白等癥;血液瘀滯,氣血的運行不暢,不能輸布全身發揮營養作用,使各臟腑組織器官失于濡養,功能異常,可見心胸疼痛,唇甲青紫等癥;血瘀日久化火蘊“毒”成“痰”可損傷心、脈壁,引發心、脈功能失調,可見心胸憋悶疼痛、脈結代等癥;脈道受損,血溢脈外,不能輸布全身,使得心失于濡養,引發心主血脈功能失調。
3 “心主血脈”在現代臨床中的意義
“心主血脈”理論應用于臨床主要從心、血、脈三方面著手,從上文中我們對于心主血脈理論的闡述可知,“心主血脈”理論主要用于治療心血管循環系統疾病中,可從養心、治血、通脈三方面進行調理。
(1)養心
養心包括養心氣、養心血、養心陰、養心陽、養心神。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的氣血充沛,陰陽通調,所藏之神正常,各臟腑才能協調運轉,人體生命活動才能正常。如果,心的氣血陰陽神失之調和,就會發生心悸、胸悶、精神倦怠、自汗、氣短、畏冷肢涼、失眠、多夢、口燥咽干、精神萎靡、神思衰弱、等癥。其關鍵環節為心氣虛。臨床上常見的急性或慢性心功能衰竭就是由于心氣不足導致的,它的臨床表現有活動耐量的降低,畏寒怕冷、心悸動輒、氣喘,乏力、胸悶氣急等,中醫根據心主血脈的理論分析出其病因病機,并采取溫陽利水,益氣養陰,溫補心腎等養心之法對其進行治療。
(2)治血
《難經·二十二難》說:“血主濡之”;《靈樞·平人絕谷》說:“血脈和利,精神乃居”。這些都充分說明了血的滋潤和營養作用,故血氣不和,則百病生。治血主要包括活血和養血。例如,現代醫學發現當血液處于高凝狀態、血流緩慢或血管壁損傷時,都會發生血管血栓,中醫將此歸為“血瘀”的內容,通常采用活血化瘀養血的方法治療。
(3)通脈
通脈之法包括暢通脈管,養護脈管,保持脈管的柔韌性。臨床上常見的脈管類疾病是動脈粥樣硬化、粥樣斑塊等。現代中醫學研究認為,動脈硬化的主要病理因素在于“痰濁”和“血瘀”,其病位主要在脈壁,而根本主要在心主血和心主脈功能失調,這跟西醫關于其病因為“脂質侵潤,血小板聚集”這一說法基本吻合。故在此基礎上,中醫治療此類疾病一般從整體下手,治病求本,從“瘀”“痰”“毒”論治。益心氣以推動血行,活血化瘀,調治心主血功能失調[6]。
綜上所述,“心主血脈”理論是中醫藏象學說的重要理論,我們追源古代醫籍,結合現代醫學的發展探討古人對“心主血脈”理論的認識是否符合現代研究,又進一步闡釋心主血脈功能失調的機制,最后論述了其對臨床的指導意義。但我們仍要注意中醫對于心主血脈的認識和現代醫學中關于循環系統的認識的區別,不可混淆和混用,且要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效霞,王振國.“心主血脈”是解剖學發現嗎?[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05,(02):8-11+18.
[2] 劉宏飛.“心主血脈”臨床淺識[J].浙江中醫雜志,2012,10:745-746.
[3] 李曉亮.基于“心主血脈”從心論治肢體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理論與實驗研究[D].山東中醫藥大學,2013.
[4] 曹洪欣.中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8
[5] 孫 剛,煙建華.《內經》“心主血脈”學術解讀[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06):1312-1314.
[6] 劉秀美,張艷,于睿,禮海.淺談心主血脈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03:190-191.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