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更多國家納入儲備資產,到支付與投資功能得到廣泛使用,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一年后,國際“朋友圈”不斷擴大,影響力繼續提升。
一國貨幣從主權貨幣演進為國際貨幣,其標志通常是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支付貨幣,國際主要投融資貨幣以及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人民幣“入籃”一年以來,這三大功能皆有進展。在中國經濟發展穩中向好、人民幣匯率基本保持穩定的態勢下,9月份境外機構持有人民幣債券規模達10421.52億元,創歷史新高。同時,據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SWIFT)統計,截至2017年6月,全球有超過1900家金融機構使用人民幣作為支付貨幣;新加坡、俄羅斯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人民幣納入外匯儲備。
據SWIFT統計,人民幣9月份在全球交易中所占份額為1.85%,是全球第6大支付貨幣。考慮到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可以預計人民幣未來將在國際支付上占據更多份額。國外相關學者稱,如果中國金融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進展順利,預計未來全球可能出現美元、歐元、人民幣“三足鼎立”的儲備貨幣格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