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錦
【摘要】目的 探討應用微創穿刺血腫抽吸術與小骨窗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效果。
方法 選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80例臨床資料,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參照組,比較兩組的治療有效性。結果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5%(38/40),顯著高于參照組的75%(30/40),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微創穿刺血腫抽吸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效果良好。
【關鍵詞】高血壓性腦出血;微創穿刺血腫抽吸術;小骨窗顱內血腫清除術
【中圖分類號】R65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1..02
高血壓腦出血是腦出血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研究顯示,高血壓腦出血的死亡率已達到55%左右,且3/4以上的存活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并發癥,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1-2]。目前,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手段普遍為手術治療,通過患病初期盡早清除顱內血腫,可有效緩解出血癥狀對腦神經組織的損傷。但手術方式分為多種,運用不同的手術方式治療,效果也有所不同,本文著重探討比較微創穿刺血腫抽吸術與小骨窗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80例臨床資料,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參照組,各40例。其中,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37~75歲,平均(56.21±5.32)歲;病程5~17年,平均(8.57±2.36)年。參照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39~77歲,平均(56.57±5.85)歲;病程4~18年,平均(9.12±2.45)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參照組應用小骨窗顱內血腫清除術:頭顱CT定位麻醉后,在血腫最大處進行3~6 cm的切口操作,逐層切開頭皮以及皮下脂肪組織,直至暴露顱骨。對顱骨進行鉆孔,并使用咬骨鉗擴大至2~3 cm小骨窗,對硬腦膜進行逐層切開,避開腦內血管和重要神經區,對血腫進行穿刺,抽取已液化的血腫物,清除血腫凝塊,最后保留引流管道。
觀察組應用微創穿刺血腫抽吸術:頭顱CT定位麻醉后,確認血腫穿刺的位置,避開腦內血管和重要神經區,對血腫中心區域進行穿刺,抽取血腫物,最后保留引流管道。
1.3 觀察指標
運用神經內科的患者生活能力分級表進行療效判定。Ⅰ級:日常生活完全恢復;Ⅱ級:日常生活部分恢復或能獨立行走;Ⅲ級:借助外力可行走;Ⅳ級:臥床但意識清晰;Ⅴ級:毫無意識,以植物狀態生存。其中,Ⅰ~Ⅲ級為恢復,Ⅳ~Ⅴ級為重殘。總有效率=Ⅰ級率+Ⅱ級率+Ⅲ級率。
1.4 統計學處理
以統計學軟件SPSS 21.0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5%,顯著高于參照組的7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
3 討 論
高血壓腦出血是因為長期的高血壓以及腦動脈硬化所導致腦內小動脈發生病變,引起血管破裂出血的一種癥狀[3]。其多發于老年人群,在出血量小的情況下可以保守治療,但一旦出血量大,形成血腫壓迫到周圍的腦神經組織,將會引起神經組織的缺氧及缺血,造成腦循環障礙,嚴重者形成腦疝,死亡率和致殘率較高,此時應進行手術治療,清除血腫。
本次研究中,對高血壓腦出血患者80例分別進行微創穿刺血腫抽吸術和小骨窗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研究結果為,觀察組患者的癥狀恢復例數為38例,重殘例數為2例,死亡0例,總有效率為95%;參照組患者的病情恢復例數為30例,重殘例數為8例,死亡2例,總有效率為75%,說明微創穿刺血腫抽吸術的治療效果顯著高于小骨窗顱內血腫清除術,筆者分析與手術方式有關:小骨窗顱內血腫清除術采取的是立體定位技術,其利用穿刺針刺入顱內血腫中心清除,手術創口面積大。而微創手術操作簡單,定位較為準確,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創傷面積小,對體質較弱、高齡患者以及耐受力差的患者均優良好的恢復作用。微創穿刺血腫抽吸術有效徹底清除血腫,降低血腫的殘余量,避免血腫殘余對腦組織造成損傷以及誘發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由于受到時間與樣本的限制,關于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有待進一步臨床研究。
綜上所述,微創穿刺血腫抽吸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疾病,效果顯著,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梁楚森.用手術療法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效果研究[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12):266-267.
[2] 謝 勇.小骨窗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臨床觀察[J].四川醫學,2015,36(1):41-43.
[3] 鄧增賦.小骨窗顱內血腫清除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臨床觀察[J].中外醫療,2014,10(33):15-16.
本文編輯:吳宏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