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生態文明的價值追求與制度創新

2018-02-06 21:19:08白廷舉
群文天地 2018年1期
關鍵詞:文明人類制度

白廷舉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設生態文明則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指導青藏高原地區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文明之路的重要保障,更是將青海建成生態大省、生態強省為價值追求,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指導思想。因為生態文明是工業文明之后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形態,其核心特征在于高度尊重和科學運用生態規律,從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想狀態,也是我國確立“五位一體”發展理念的重要內容,是新時期實現中國夢的基本理念。在生態文明的價值追求中,生態公平和環境正義則是每個有正義感和責任心的公民,有科學、良知、理性和建設性態度的政府領導人及學者高度關注并認真探討的話題。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因涉及三江源和雅魯藏布江流域以及亞洲諸國生態安全而引起人們的重視。特別是地處青藏高原地區的青海,由于“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因此,我們從探討生態公平和環境正義問題人手,憑借道德良知和理性思考,對生態問題、生態保護措施和制度創新等諸問題做出清晰、有說服力的判斷,為確立“生態立省”戰略、落實生態公平原則、實現生態文明發展建言獻策。

一、生態與環境保護建設問題

“生態”一詞,源于古希臘,意思是指家或我們的環境。簡單地說,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如今“生態”一詞涉及的范疇越來越廣,人們常用“生態”來定義許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好的、和諧的事物,譬如政治生態。當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生態”的定義會有所不同,正如自然界的“生態”所追求的物種多樣性一樣。而我們所談的生態問題,是生態學意義上研究動植物及其環境間、動物與植物之間以及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也是人類進入可持續發展為價值觀時代必須關注的焦點問題。在中國改革發展過程中,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是生態及環境保護問題成為發展的瓶頸,而且造成了當前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中的特殊的制度性結構局限。其實,生態問題自古有之,在過去任何一個社會中,人類是以提高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并改變原有自然環境為代價實現能量轉換,換取生活、生產資源,進而獲得人類社會身份、自由、權利的。古代中國的儒家“天人合一”論是不可忽視的內容之一,而且其影響至今仍在。對青藏高原生態問題的認識,也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這就是它已經不再是關注環境污染或破壞問題,而是在綜合考慮人口、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以及生態與資源承載能力的基礎上,以調整該區域生產力與科學技術發展方向,修正經濟運行模式與控制人口增長,按照生態規律和環境要素的整體演化規律來重建區域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轉換和能量傳遞關系,使其不斷趨于和諧與協調。

1.青藏高原地區的生態問題

探討生態問題的主題傾向是要在思想、文化和制度根源上探索緩解生態危機的途徑,實現樹立新型的發展與文明理念。青藏高原,顧名思義,主要是由青海和西藏兩部分組成。青藏高原由于地理位置和生態環境因素特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因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生態安全地位又被稱為“世界第三極”,它是歐亞大陸上發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區域。因此,保護和建設好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歷史上的青藏高原地區,雪山連綿、冰川縱橫、草原廣闊、湖泊星羅棋布、野生動物眾多。有資料顯示,由于青藏高原隆起的時間不長,下墊面的物理屬性較差,多數土壤、植被尚處于年輕的發育階段,土壤厚度只有20厘米至30厘米,生態環境極為脆弱,一旦破壞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并難以自然恢復。更讓人擔憂的是,作為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三江源地區,世稱“中華水塔”,其中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和瀾滄江總水量的15%都來自這一地區,是我國生態系統最脆弱最原始的地區之一。如果該區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不到控制,對我國乃至整個亞洲地區的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將構成極為嚴重的威脅。主要表現在:

(1)人口自然增長過快。社會經濟發展是一個涉及多因素、多層次和多目標的復雜關系,其中人口因素是重要的一環。青海、西藏兩省區人口每年的自然增長率均超過全國平均值,其中青海2016年末比上年末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53‰,西藏為10.68‰,且城鎮化率較低。青海在農村“兩線合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及低保的占全省鄉村總人口的13.2%。由此,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長和相對原始的生產方式,不但增加乃至破壞了生態環境的平衡,而且已經超出了生態和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從而也產生了很強烈的負面影響。

(2)生態環境污染問題上的認識偏差。青藏高原地勢高,氣候寒冷,生態環境脆弱,土地生產潛力小,所以環境承載力也小。人們一時缺乏對青藏高原自然生態規律特殊性的理性認識,而采用的一些依靠外延式粗放生產經營方式,以及人們環境觀念意識的限制,又直接加重了環境污染和破壞程度,使區域整體生態環境堪憂。因此,必須認清環境問題依然嚴峻、世界性以及區域性資源短缺或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現狀。

(3)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難度增大。青藏高原地區除柴達木盆地外,多山、高寒、缺氧是總的自然地理特性,因受不穩定季風的影響而旱、雪、雹、霜等災害頻繁,以及基礎設施相對較差,自然資源開發成本高,社會深度發展的難度增大。近年來,雖然該地區的環境和資源負荷率有所增加,“但從整體上來說,青海省的環境負荷率仍處于較低水平,低于世界平均值(即青海0.09,西藏0.03,世界平均值1.15)”。這些問題不僅制約著區域工農業生產和民眾的生存、生活,而且因缺水、大氣污染和環境破壞等三大問題,使這塊土地上的人類和其他物種的生存與發展受到直接威脅。

2.生態環境保護狀況的理性判斷

保持青藏高原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總體穩定,既有明顯的生態意義,也有潛在的安全因素。近年來,依據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基本方針,不斷加大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的力度,基本形成了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并重的制度約束、政策引導和生態文明體系建設新格局。endprint

一是制度創新價值觀上體現生態公平理念。在治理社會過程中,除注意政治自由的制度安排外,還須考慮經濟機會和社會公平的選擇利用。在生態文明價值觀和環境正義的制度創新上,注重民生和諧與生態安全的同步發展,將直接影響和諧社會公平正義目標的實現,也影響著生態文明等“五位一體”發展格局的形成。青、藏兩省區制定完善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監督方面的制度體系,把控制人口、保護環境和生態公平有機地結合作為生態文明的制度安排,從價值觀上突出了生態優先的綠色發展理念。

二是在執法中對危害生態行為依法嚴肅查處。近年來,青、藏兩省區嚴肅查處一批土地、環境等違法案,制裁那些故意損害環境的行為,并在開發和建設項目的布局和建設決策過程中,充分考慮區域、流域生態環境容量和承載能力,以“生態立省”戰略為引領,做到生態環境與制度文明相協調,突出體現不同社會利益團體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利益的公平性,杜絕環境執法中的機會主義等權力“尋租”行為,同時也減少了環保整治中的平面化措施。

三是在經濟建設中強化環保方面的政策引導。在我國過渡時期主要的環保政策是強制性有償分配環境使用權和對環境使用權行使強制限制,并逐步建立起生態補償、公益訴訟等制度。青、藏兩省區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制度規范時,貫徹建設與保護并重的方針,堅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保護優先、綜合治理的原則,完善建設項目監管體系,在特殊地區或者行業實施差異化的政策引導,從制度措施上保證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的健康發展。

四是文化建設中不斷提高公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就維護生態文明來說,培育公民的環境權利意識,尤其是生態公平和環境正義理念,是我們認真思考和強調的內容。青、藏兩省區貫徹依法治國方略,確立“生態立省”戰略,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目標,加大了各地環境資源制度文明知識的普及宣傳教育,提高公民參與環境資源保護、生態文明建設行為的自主性,增強公民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在向社會提供投資、旅游等優惠、鼓勵政策時,以生態優先為原則,落實環境保護措施和綠色發展理念,使周圍宜林(草)荒山、荒坡初步得到治理,水土流失得到遏制,風沙危害明顯減少,生態環境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二、生態文明的歷史演進和價值追求

對每個人類個體而言,生態文明是包括那些符合文明精神,貫徹文明理念,體現文明原則,享受文明成果,涵蓋經濟與生態的有機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以及人、自然、社會方面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而探討生態公平和環境正義問題,目的是挖掘出現生態危機的歷史演進、思想文化及制度根源,揭示人類的科技、生產、制度和生活方式、發展模式,并對人類對自然的竭澤而漁式的行為進行反思,從而理清導致環境惡化和生態危機的真正原因,并通過思考生態文明問題,以生態公平為基點,突出環境正義,關注綠色發展中市場化與生態保護的關系與沖突。

1.生態文明理念的歷史演進

生態文明建設,是由來已久的歷史演進話題。老莊哲學中“天人合一”“物我兩忘”和“道法自然”的思想,東方文明中的“知足常樂”的智慧境界,與當代生態主義、與自然和諧相處、善待自然及可持續發展倫理觀乃至生態文明理念的主張是合拍的。因此,現代社會的綠色發展理念是源于古代中國的自然界與人類社會和諧統一的認識、環境資源保護的制度文明體系。

從生態文明的歷史演進分析,人類生態治理與制度選擇行為已經從17世紀至19世紀的義務為本位法治時代、20世紀的個體權利為本位法治時代到21世紀可持續的綠色發展,即當代人和下一代權利并重兼顧的制度文明時代轉變,也就是從人類中心主義到非人類中心主義倫理觀,把生態危機的根源直接追溯到人類早期價值理念、行為模式、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機制等方面的缺陷,并提出深層的生態中心論,把人類應盡可能地避免生態系統的毀壞和物種的滅絕意識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可持續的綠色發展觀的確立,特別是我國確立以“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相協調的文明理念,把每個地方政府的基本職能框定在維護社會穩定、發展地方經濟、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傳承創新文化、保護生態環境等五個方面,從社會發展價值觀上揭開了隱藏在人與自然之間對立背后的因素,即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不平等是導致當今生態危機的深層次原因,更是對生態中心主義倫理觀的進一步揚棄和升華。

在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將環境、經濟和社會關注事項納入一個制度框架內,提出了人類經濟社會的現代化之路必須走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從此人類與生態、環境和發展的關系成為后工業時代的主題,特別是1997年12月《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補充條款,由此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為目標,給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一個可靠而明細的制度保障。當然“不同的時期,應當對環境的價值予以不同的認識和評價。所以,從環境的價值變化來看,在人類活動不斷增強的今天,有必要按照新的價值觀來重新對環境予以設計”⑤。新型可持續的綠色發展觀,它承認人類以外的其他生物、物種、自然和生態系統具有的內在價值,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代內、代際公平,明確人類貧富對立所顯示出的不公正、不正義、不平等而導致生態環境和文明危機是深層次根源,以及全社會都應承擔的共同責任。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通過、2016年4月22日簽署、我國于2016年9月3日批準加入的氣候變化協定即《巴黎協定》,是繼《京都議定書》后第二份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協議,為2020年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做出了安排,將人類可持續的綠色發展進程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也填補了此前世界性制度選擇中存在的空白。

走可持續的綠色發展之路,在思想領域必然沖擊人類中心論,同時也引起制度文明的一系列變化,包括以環境道德、生態倫理為代表的新的倫理觀念意識,以環境權、生存權、發展權為代表的新的環境法治觀念,以環境文化、綠色文化為代表的新的文化意識,以生態革命、綠色產品為代表的生態農業觀,以清潔生產、環境無害技術、社會環境形象為代表的新的企業價值觀,以及只有一個地球、保護環境、節約資源、預防污染為代表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生存、生產、生活、消費觀念為代表的可持續發展觀,讓生態優先、尊重生命和自然的倫理觀成了人類的核心價值理念,從而提出了世界人民一起面向未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endprint

人類社會可持續的綠色發展,從根本上取決于生態系統公共服務的可持續性。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生態系統給本區域提供了適宜的生態服務,給該區域乃至整個中國及亞洲社會經濟提供了發展的資源等條件。當然,青、藏兩省區依據國家整體環保政策的要求,加大投入環境資源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并結合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嚴格環保政策和措施,提出遵循自然規律和可持續的綠色發展理念,做好生態脆弱區、環境敏感區和特殊自然、人文景觀區的保護,促進生態資源的永續利用,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特別是青海實施以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經濟、培育生態文明為主要內容的“生態立省”戰略,建立起三江源、可可西里、祁連山、青海湖等11個自然保護區,且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上,“可可西里”躋身世界自然遺產行列,這些都充分表明了一個極具生態文明眼光的發展思路,它來自于對青海等特殊區域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勢之中的區位優勢、發展坐標的準確定位,體現的是跨越、和諧和統籌發展這個綠色發展為基石的發展方向。

2.生態文明理念的價值追求

在生態問題上,面對歷史和現實,我們需要探討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并存與互動。中國近現代以來最基本的“國情”之一,就是移入西化的生態主義和本土傳統“天人合一”論的結合,在此基礎上以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性為主導,依據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生態環境保護現狀,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目前的生態主義價值觀又是承認自然界及其他生物具有內在價值,承認地球上的生物享有生存和存在的自我權利,主張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并把權利共同體的范圍拓展至動物的、生物的、自然的權利。雖然生態主義價值觀在可持續的綠色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具體制度的落實過程中因各國環保政策的不同,在我國是不能一概復制的。因為,在公共機制選擇尤其是決策選擇中,如果我們機械引進西方社會流行的生態中心論,則必然脫離我們長期的政策和實踐中進行環境資源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做法和現實困境,這就是政府的高度主導性和公民的漠視性、企業的違規逐利性,以及環境整治和推進文明中的制度缺乏癥現象,導致兩者的關系畸形發展。特別是在全球化、市場化、城鎮化條件下,造成政府高度制度化的環境整治和生態治理中的微觀控制,壟斷生態系統的決策權、保護權和收益權,也忽視了自我的動態和社會的多元內涵,出現了資源的有限性短缺、環境的失衡性保護和生態價值的局限性認識等平面化思維。實際上,現實中社會個體面臨著多重選擇和誘惑,常常會陷入選擇的矛盾沖突中。如“動物權利的擁護者會就人類提出同樣的問題,并說任何把權利歸屬于人類的證明就證明了將這些權利延伸至許多動物當中的正當性”。因為“人類的興盛不是來自對凌駕于自然之上的權利的渴求,而是源自于與自然的合作”⑥。而公眾機制選擇行為所產生的制度后果,就是政府政策選擇中的利益最大化與公眾權利保障中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其結果是在生態文明價值追求中出現一些極端主義的政策措施和制度規范。因此,從現實和經驗中探索出“生態立省”戰略,其核心理論是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的綠色發展,把一省一市建成綠色、開放、繁榮、文明、和諧的地區。如青海兼具青藏高原高寒地區、柴達木內陸干旱盆地和黃土高原三種自然地理地貌形態,多數區域屬于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所以不能僅靠犧牲脆弱的生態環境來發展社會經濟,不能再走破壞環境、掠奪資源為代價的工業化老路,更不能以環境資源保護為名進行武斷、平面化的環境整治去犧牲人們對美好社會生活的向往。

在資源利用及社會公眾的當期利益選擇中,早起中國就有“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的合理利用環境資源的意識,但我國“天人合一”論過分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而忽視沖突、過分強調價值理性而忽視工具理性、過分強調人的內修內證的精神體驗而忽視人在物質實踐中對生態環境的現實關切和具體保護等歷史局限性。進入當代社會,以發展經濟還是保護生態為重的選擇矛盾的語境中,我們超越發展經濟與保護生態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從二者共存的現實出發找尋對策和出路。特別在我國經歷了一系列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兩難選擇后,從可持續發展到“五位一體”發展觀的提出,是世界后工業時代走向現代化生態文明理念的正確選擇。在人與人、人與自然乃至與生態環境關系問題上的制度文明行為,更大程度上接受保護資源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理念。因此,在科學制度規范體系之下,以真實的現代文明理念與傳統倫理價值觀相結合為主流意識,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政府決策、公民參與、制度保障的環境保護模式和生態文明理念,是我們創新制度文明的首要目標。

需要進一步反思的是,體現制度文明最高形式的法治,其根基在于信仰與習慣。亞里士多德曾在《修辭學》中說,衡平是超越制定法的正義,所以不能按照法條的字面意思理解,而必須考慮立法意圖;不能拘泥于行為本身,而應當強調道德目的,這些更是生態文明價值追求的基本理念。就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發展現實而言,當前的制度創新及哲學根源上仍然存在著不足現象: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被教條化;二是中國思想或者傳統意識的古董化;三是西方模式或者制度文明的模仿化;四是生態文明建設和價值追求進程中的平面化、形式化。這些不但有悖于現代綠色發展的理性追求,也難以實現生態文明理念的確立與培育,而且造成當今一味地追求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世俗化,從而背離生態公平和環境正義,甚至回到古董化的傳統社會,或完全模仿式的制度移植,或不能科學地、有機統一地理解“五位一體”的發展理念。因此,我們以關注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價值體系、以利用科技與管理方法為手段、以生態文明為價值理念,實現生態公平和環境正義的制度創新。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的現代性選擇,它具有公平正義、人道主義、平等自由等生態文明的價值元素,同時與以人為本、人的內心和諧、人與自然協調相處的綠色發展觀及其價值體系是相融的。尤其在青藏高原這個特殊生態功能區的制度創新進程中,必須以生態文明價值觀為指導,以青、藏兩省區特色區位生態優勢為特點,以可持續的綠色發展為目標,促進人與自然和諧,走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資源保護、社會進步與生態文明建設雙贏的持續、公平、綠色的發展之路。endprint

三、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制度創新

文明一詞,中外都使用,但并沒有一個統一而確定的含義,它作為人類審美觀念和文化現象的傳承、發展、糅合和分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生活和思維方式的總稱,有廣狹之分。狹義的理解:專指精神上的,尤其是思想、道德、情操的修養。當前,“文明”“公正”“法治”是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其中文明發展應是一切制度創新的核心價值追求,社會公正又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目標,而法治恰恰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制度文明的最高境界。因此,實現生態文明必須加大和完善制度創新。

1.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中的制度反思

反思中國現代化追求的目標,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很現實的發展理念,如中庸之道、豐衣足食等。因此,根據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進程,特別是人類社會的經濟結構、就業階層、教育管理等發生根本性變化而產生的倫理價值變革,以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以制度生態化的理念重新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對傳統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進行深刻的反思,并提出可持續的綠色發展制度創新價值取向,在此基礎上開始構建生態化的制度文明。當前,存在不足有:

(1)現行制度創新理念上仍未超越傳統觀念的束縛。法治是制度創新的最高境界,是文明社會的必經之路,同時又是調節社會利益、權利和義務的基本準則。但是,社會是分層的,每一階層的人在規則或在制度面前是不平等的。對于主權在民、權力制衡、法治公平、環境正義等方面的潛在需求,往往被少數人所掌控。因此,就生態保護制度的選擇權來說,是因現代主義的普救說價值觀的影響,使“生態現代化對環境正義問題緘口不談,對自然權利與魅力也是只字不提,僅僅是將重點放在可持續上”⑧。因此,依照近代工業化以來的現代制度文明體系,人類在制度設計中總是以體現當代人眼前利益為中心的秩序、公正、自由等作為價值取向,在制度創新的內容和目的上強調“經濟優先”或“社會優先”,注重當代人發展中的自由,忽視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相互協調,未兼顧“代內”“代際”間利益衡平,以及環境整治行為中顯出一種粗放型的平面化思維選擇,是束縛人類進行制度創新的觀念。

(2)生態環境制度創新體系仍需完善。對一個具體而確定的時代而言,追求制度文明是最高意義上的創新力量。因為制度決定了人們的行為預期,是終極意義上的行為規范。而這個制度創新的前提條件,是通過具體的政策措施和制度文明來表現的。我國現行的生態環境資源制度體系仍比較零散,執法主體仍不統一,以及制度規范之間缺乏協調性和綜合性等因素,制約著綠色發展制度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如《草原法》規定建設用地時,重所用草原的經濟補償,輕生態環境破壞的補救;《森林法》僅規定對林木和林地進行保護,未涉及依存森林的各種野生動植物的保護;《野生動物保護法》僅以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為保護對象,未從生態平衡的角度對所有其他野生動物提供保護,以及以行政區域管理為主的監管體制或者分屬多個部門管理(如水資源保護和水污染防治)制度安排,對跨流域或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中涉及的污染防治、自然資源保護問題如何協調等,沒有統一、有效的制度約束。

(3)對人口等多元內涵的制度協調軌制不足。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的發展是由政府主導的發展思路,目前的政府仍是改革的主體推進者,然而整個國家制度框架內對人口、資源、生態等方面規制不平衡。如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發展缺乏統一、協調、完善的制度安排,區域各相鄰區域制度文明協調不夠,特別對區域性生態執法活動沒有統一的規則和協調,民事法與可持續發展制度生態化之間的差距,刑事法的原則性規定從根本上未能顧及生態公平與環境正義中的違法行為,以及科技制度中有忽視科技發展與人口發展、生態環境之間關系等現象,忽視了人口發展、生態效益、資源的適度利用與科技進步之間的協調關系,甚至存在政府與民爭利等現象。

(4)公民的環境資源保護制度文明意識有待提高。盡管我國自1972年參加斯德哥爾摩世界人類環境會議以來,人們開始認識到保護和改善環境的重要性,但是在現實中環境保護的意識沒有內化為一般民眾的利益要求。目前,多數人對生態文明及可持續發展制度創新的概念、內涵及其特征、內容等還缺少必要的或全面的了解,尤其是青藏高原區域的特殊性,對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社會、經濟等文明發展影響的持續性還缺乏清醒的認識,以及部分農牧民群眾仍未擺脫貧困狀態和傳統生活方式,以及一些地方政府不能兼顧長遠利益、全局利益,沒有處理好創新與創業、經濟建設管理與老百姓創業就業,以及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和保護、調動人民群眾創業活力的關系,在發展模式中存在有違公平正義,無形中削弱了公民對環境資源保護制度創新的積極性。

2.實現生態文明的制度創新

新的生態哲學、生態倫理并非否定人類文明,它只是擴展以人類中心論并形成為可持續的綠色發展理論建立起新的哲學與倫理思維,希望從自然與人的關系來調整人類哲學思想與倫理行為,其目標是從原先單純人類文明進步擴展到人類與整個生態共同繁榮發展。而且缺少生態保護,我們的自然環境可能變得不適宜居住;缺少正義,我們的社會環境可能同樣變得充滿敵意。生態文明又是人與自然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因為環境和人的互動造就了制度和文化。當然,實踐發展、認識真理和理論創新是永無止境的,尤其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時,從根本上來講要不斷地探索人的觀念和社會制度。“中國西部的生態環境卻正在面臨由結構性破壞到功能性紊亂演變的發展態勢”,尤其對生活水平較低層次的大多數人來說與此關聯著貧困問題。為支撐、滿足未來實現現代化進程中的總體要求,我國2016年末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57.35%,從現在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城市化率將提高到75%左右。但城市化或城鎮化行為并不能完全消除貧困,同時更加嚴重地威脅到生態的平衡和資源的持續利用。因此,當前的生態問題不純粹是一個經濟發展模式問題,而是一個制度文明問題。作為價值理性的生態文化在制度層面上的落實,或者創新不僅包括了工具理性的向度,而且是價值追求的向度。青藏地區走向現代化,必須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廣泛吸取當代先進文化,創新新時代的制度文明,實現社會主義特色制度下的政治文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和諧發展。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因此,目前以完善制度創新機制推動下進行的一場低污染、低能耗、高增長的生產方式建設,讓全社會在制度文明這個平衡器的作用下,體現生態文明和機會公平這個文明正義秩序中的基礎性地位。因為在一個生態文明和公平正義的社會里,由正義所保障的權利決不受制于政治的交易或社會利益的權衡。同時,人類對生態文明理念下的制度創新,也是基于這些因素:endprint

猜你喜歡
文明人類制度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請文明演繹
銀潮(2021年8期)2021-09-10 09:05:58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漫說文明
淺探遼代捺缽制度及其形成與層次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對不文明說“不”
簽約制度怎么落到實處
中國衛生(2016年7期)2016-11-13 01:06:26
構建好制度 織牢保障網
中國衛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8
一項完善中的制度
中國衛生(2016年9期)2016-11-12 13:27:5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本久道热中字伊人| 欧美精品aⅴ在线视频| 国产网站在线看| 亚洲综合九九| 国产精品第三页在线看|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yjizz视频最新网站在线| 伊人久久婷婷|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该|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 国产精品视屏| 久久人人97超碰人人澡爱香蕉 |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国产成人资源|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国产视频a| 免费久久一级欧美特大黄|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2022精品国偷自产免费观看| 97国产在线视频|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久久综合干|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欧美一区二区啪啪| 午夜综合网| 欧美色图久久|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三级a|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 亚洲综合久久成人AV| 亚洲a免费| 久久精品丝袜|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日本道综合一本久久久88|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黄色小视频| 97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色婷婷色丁香| 国产va视频|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久久婷婷六月|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视频| 日韩免费毛片视频| 色婷婷电影网|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熟妇丰满人妻| 国产无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欢| 亚洲精品va| 国产精品女熟高潮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欧美天堂网| 日韩高清欧美|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福利在线一区|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操国产美女| www.狠狠|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日韩久久|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欧美gif|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一级福利视频|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免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亚洲香蕉在线|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