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煒
曾被杭州人稱為“老市長”的蘇東坡,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而且對養生很有研究,在他的詩作中,有不少是寫養生的,體現了他運動養生、食物養生、環境養生等系統的養生觀。后人將沈括與蘇軾寫的《良方》與《蘇學七方》合編成的《蘇沈良方》,至今仍被醫界沿用。他創制的“東坡肉”更是養生菜譜的一張金名片;他為官杭州時,疏浚西湖,構筑蘇堤,形成美化西湖的生態結構,至今仍為全國人民環境養生所享用。
寄情江山風月
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但處事達觀,常寄情祖國美麗的江山風月。雖貶官湖北黃州,面對昔日古戰場,仍不忘游景懷古:“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傾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此為《前赤壁賦》之引文,寫出了蘇東坡在黃州赤鼻磯月夜泛舟,清風明月下的超然之樂與不患得失的寬廣胸懷。蘇東坡晚年更以游歷美好山水以愉情。“謫居淡無事,何異老且休。雖過靖年節,未失斜川游。春江淥夫波,人臥船自流,我本無所適,洑泛泛隨鳴鷗。中流遇徊,舍舟登層丘。有口可與飲,何必逢我儔,過子詩似翁,我唱而輒酬。未知陶彭澤,頗有此樂否。”寫出了蘇東坡在貶官期間無事,駕舟出游,在碧波輕蕩的春江之上,任憑小舟隨鳴叫的海鷗泛泛漂流,中流遇旋渦而舍舟登高丘,父子詩歌相酬,陶醉于大自然美景,縱然身居世外桃源的陶淵明,也未必有此樂。
“和”“安”養生
《黃帝內經》第一篇《上古天真論》有一句話這么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意思是一個人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少則得,多則惑,”只要心態清靜了,什么樣的疾病、外邪都侵入不了我們的身體,這樣身體就健康了。
蘇東坡才華橫溢,好仗義直言,不善逢迎,因此得罪權貴。自他中年后,遭遇了人生的最大挫折,先后被貶官湖北黃州、流放海南。四起四落,坎坷一生。但他始終熱愛生活,對人生抱著積極的態度,并善于在困難挫折之際,恬淡虛無,樂觀自處,且善用養生法寶“和”、“安”二字貫于行。記載他與沈括合著的有關醫藥論述《蘇沈良方:問養生》中認為:養生以“和”、“安”二字為至上。“和”即順心,以順和來適應外界事物的變化;“安”即靜心,以減少外界的誘惑。因為“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外輕內順則生理備矣。”也即一個人處在任何環境下,都要保持心境的安適隨和、頭腦冷靜,才能適應客觀外界環境的突然變化,經受得住社會生活事件的變故和突如其來的打擊,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以求得身體健康。蘇東坡正是以此精神對待仕途的跌蕩起伏和人生的坎坷,所以,盡管有諸多不如意的事情發生,他還是保持著健康的體魄,過著快樂的人生。
《東坡志林》的保健四味藥
蘇東坡的《東坡志林》記述說,有人向他請教養生藥方,蘇東坡說:“吾聞戰國中有一方,吾服之有效,故以奉傳。其藥四味而已。”他提筆寫下的四味藥是:“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
第一味藥:無事以當貴,人不要為雜事煩惱。人活于世,一定是雜事紛繁,個人事、子女事、家庭事、單位事、社會事,不善處者,事事累體累心,久之,必然影響人體健康,縮短人的壽命。因此,務必要學會抓大事,盡量減少擾神的雜事;如果一旦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也要沉著處理,切忌過多的因事煩心。相信如果天塌下來,一定會有比我個子高的人頂著。
第二味藥:早寢以當富,說的是讓人不要熬夜。可見當時蘇東坡對人體生物鐘現象已經有所研究,“早寢”作為四味藥之一,可見他已經發現熬夜對人體健康的破壞性影響之大。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研究成果最接地氣的解釋就是讓人們不要熬夜。因為睡眠是養生的一大基本功能,是受人體生物鐘控制的,而熬夜會打破人體內精妙的時鐘,疾病就來了。
第三味藥:安步以當車,勸人多步行。說明處于宋代的蘇東坡已經發現隨著交通工具的發展,人類活動減少而帶來有害于身體健康的現象,所以提出了“安步以當車”的觀點。就當代而言,家家有汽車,滿地跑小車,人體活動量大大減少,安有不患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之理?所以蘇東坡“安步以當車”的觀點,還是能對當前的常見慢性病防治起到指導作用。
第四味藥:晚食以當肉,提醒人饑餓了再吃飯。因為胃進食后一般是四小時排空,進食后食物的消化、吸收,能量的消耗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饑餓了再進食是有科學道理的,人類幾千年來養成的一日三餐用餐規律,是符合人體生理機能需要的。蘇東坡特別說:“夫已饑而食,蔬食有過于八珍”,也就是說,饑了再吃,蔬食也比八珍更能補益。
食物養生與環境養生
蘇東坡主張少吃肉,說“甘膩肥濃”是“腐腸之藥”,并使人肥胖;認為用少量的肉與蔬菜同烹調,吃了會使人不胖不瘦,能起到保持健美體形的作用,此與現代營養學提出的葷素搭配,科學膳食的理論是一致的,也從一個方面體現了蘇東坡的食物養生觀點。同時,他還認為人類的居住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比吃肉更重要,從而主張在人類居住之處的周圍要廣植竹木以綠化美化環境,可起到調節情緒,靜心安神的作用,體現了蘇東坡的環境養生觀點。民間廣為流傳一首他飲食長壽的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癡。若對此君仍大嚼,此間哪有揚州鶴。”此詩大意是:吃飯可以沒有肉,但住處不可沒有竹。不吃肉令人消瘦,沒有竹令人卑俗。人瘦還可以發胖,人俗不可醫治。旁人笑我這樣說,好象是高傲,好象是癡呆。如果一味快意吃肉,世間還有人能駕鶴升仙嗎?
蘇東坡對膳食烹制的實踐與研究也聞名于世,家喻戶曉的“東坡肉”巧用葷素搭配為主的方法,用現代營養學理論解釋是采用大量膳食纖維吸附動物脂肪,而減少或延緩人體腸道對脂肪的吸收,使“東坡肉”肥而不膩,不失為價廉味美、營養合理的上品名菜。蘇東坡為官杭州時,發現西湖湖床抬高,蕪雜叢生,污淖泛溢,因此痛心疾首,決心疏浚西湖,利用污泥構筑蘇堤和在湖中建島,形成了西湖科學的生態結構,為日后西湖治理和申遺成功寫下了濃重的一筆,至今仍為環境養生發揮作用,為杭州人民乃至國內外游客留下了無盡的福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