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月+田曉夏
【摘要】目的 探討四肢長管骨折患者實施骨外固定支架治療的手術護理方法。方法 選取本院收治的80例四肢長管骨折患者進行研究,按患者手術護理方式將患者分為傳統組(n=40)和干預組(n=40),所有患者均實施骨外固定支架治療,傳統組實施傳統手術護理,干預組實施手術護理干預。結果 干預組患者康復優良率與傳統組相比明顯較高,干預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與傳統組相比明顯較低(P<0.05)。結論 四肢長管骨折患者實施骨外固定支架治療時實施手術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預后。
【關鍵詞】四肢長管骨折;骨外固定支架;手術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16..02
四肢長管骨折是臨床常發骨折性疾病,當前交通業、建筑行業、工業等迅猛發展,四肢長管骨折的臨床發生率也逐年升高,直接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及身心健康。骨外固定支架是當前臨床治療四肢長管骨折的常用治療方式,臨床實踐效果顯著,但患者治療過程中并發癥較多,影響患者預后[1]。積極預防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是四肢長管骨折患者臨床護理的重點。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6年1月~2017年1月,選取本院收治的80例四肢長管骨折患者進行研究,按患者手術護理方式將患者分為傳統組(n=40)和干預組(n=40),傳統組患者男21例,女19例;年齡21~67歲,平均年齡42.5歲(s=9.7);干預組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齡21~68歲,平均年齡42.6歲(s=9.8)。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實施獨立樣本檢測符合對比研究標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實施骨外固定支架治療。對所有傳統組患者實施傳統手術護理,監測患者病情,進行常規手術準備。
對所有干預組患者實施手術護理干預:①術前護理:向患者介紹四肢長管骨折的發生機制、治療方案、骨外固定支架治療的優勢、治療常見注意事項、配合方式等,積極解答患者手術疑問,消除患者手術顧慮;術前實施肢體制動,并做好備皮[2]。②術中護理:術中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臨床表現,加強對醫生的手術輔助;術中通過眼神、肢體接觸等安撫患者情緒,及時告知患者手術進程,引導患者配合手術。③術后護理:術后將患者護送回病房,并將患者患肢抬高30°,處于功能位,監測患者患肢顏色、溫度、血流狀態,出現異常時通知醫生;加強患者外固定支架固定處理,及時檢測螺釘松動狀況,并輔助醫囑實施調整;囑咐患者食用清淡易消化、高維生素、高蛋白質、高熱量食物,加強飲水,避免便秘;術后7 d根據患者恢復狀況指導患者實施康復訓練,從被動運動到主動運動,術后3周實施負重訓練,以患者能耐受為準 [3]。
1.3 觀察指標
①隨訪6個月,分析總結兩組患者康復狀況:優: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無疼痛及畸形,活動正常;良:患者肢體功能基本恢復,活動時偶有疼痛,無畸形,活動受限<50%;差:患者活動時疼痛明顯,有畸形,活動受限≥50%[4]。
②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例(n)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干預組患者康復優良率與傳統組相比明顯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干預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與傳統組相比明顯較低(P<0.05),見表2。
3 討 論
四肢長管骨折臨床較為多發。骨外固定支架是臨床治療骨折疾病的常用方式,該術式在開放性骨折、多發性骨折伴隨軟組織損傷、骨關節畸形、感染性骨不連等骨折疾病患者中運用優勢大,固定效果顯著,可改善患者預后。但該術式治療中需考慮骨愈合生物力學原理,保證固定強度優良,以減少螺釘松動引起的骨折移位、畸形愈合、延遲愈合等并發癥;且患者實施該術式治療還存在針道感染風險,影響患者恢復。本次干預組患者從術前、術中、術后三階段實施護理干預,通過術前護理可提升患者認知,改善患者負面情緒,并為患者做好手術準備,提供良好的手術條件;通過術中護理可保證手術順利實施;通過術后護理可針對性預防患者并發癥出現。
綜上所述,四肢長管骨折患者實施骨外固定支架治療時實施手術護理干預可減少患者并發癥,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 陳劉群.系統化護理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療四肢長管狀骨骨折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4):73-74.
[2] 劉暉吟.骨外固定支架治療四肢長管骨折31例的護理[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22(6):97-97.
[3] 周 燕,楊靜靜,楊曉娜,等.系統化護理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療四肢長管骨折手術的護理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31):232-233.
[4] 閆文翠.系統化護理在骨外固定支架治療四肢長管骨折手術的護理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2):210-211.
本文編輯:李 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