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
【摘要】目的 分析門診西藥房調劑差錯的發生類型、原因,并提出針對性的防范措施。方法 抽取2016年3月到2017年2月間在我院接受心血管介入治療并在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患者37例作為研究對象,回顧記錄其血管并發癥類型,計算其構成比,并提出針對性護理干預對策。結果 其中,14例發生穿刺點滲血或血腫的情況(37.83%)、9例出現假性動脈瘤(24.32%)、14例發生拔管綜合征(37.83%)。結論 加強對心血管介入術患者圍術期的護理干預,對于降低患者的術后血管并發癥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心血管介入術;血管并發癥;護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16..01
介入治療是一種新興的介于內外科治療之間的手段,可以在不開刀大范圍暴露病灶的前提下,在現代化診療設備的引導下,經由皮膚血管或其他原有通道開展針對病灶的微創治療,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特點[1]。但是,術后也有相關并發癥發生的可能。穿刺位置滲血、皮下血腫、假性動脈瘤、拔管綜合征都是比較常見的術后血管并發癥,上述并發癥的發生可增加患者的痛苦,延長其治療時間,增加經濟負擔。如何做好積極的護理干預,降低心血管介入術后血管并發癥是研究的重點。本文抽取在我院接受心血管介入治療并在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患者37例作為研究對象,總結回顧其并發癥的類型,并提出針對性的護理對策。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6年3月到2017年2月間在我院接受心血管介入治療并在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患者37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納入研究的患者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胸悶、胸痛、心悸、心前區不適、渾身乏力等癥,并經多項診斷確診為心血管疾病,符合介入治療適應證。同時,患者均無心血管介入治療禁忌癥、無血液系統功能障礙、凝血功能障礙、肝腎功能障礙及免疫系統疾病。
男20例,女17例,年齡21~82歲,平均年齡(65.5±2.5)歲。心血管疾病的病程0.5~2年,平均病程為(1.2±0.3)年。經股動脈入路、橈動脈入路的患者各有13例、24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對參與研究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介入治療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回顧與統計,記錄其并發癥類型,計算其構成比。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據采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以例數(n),百分數(%)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其中,14例發生穿刺點滲血或血腫的情況(37.83%)、9例出現假性動脈瘤(24.32%)、14例發生拔管綜合征(37.83%)。
3 討 論
本文對患者進行了回顧分析,總結了其并發癥發生的類型及構成比,可見穿刺點滲血或血腫、拔管綜合征的發生率均比較高,接近40%。穿刺點滲血或血腫的發生與動脈鞘管型號選擇不當造成血管外膜損傷、抗凝劑的用量不當或壓迫止血位置不當導致凝血效果欠佳、患者腹壓升高致穿刺點出血等有關。而拔管綜合征則與動脈鞘管拔出時的體位因素、血容量不足、疼痛刺激、穿刺點按壓不當、負性心理、術前禁食時間過長等導致的血管迷走神經反射有關。假性動脈瘤的發生率相對較低,其與股動脈壓迫止血不當有關。
針對術后血管并發癥的發生原因對患者進行科學、合理、全面的護理干預是研究的重點:①術前合理進食。結合患者的身體情況、手術時間選擇禁食時間,降低患者的低血糖反應,避免禁食時間過長導致患者術中饑餓口渴、脫水、煩躁引起麻醉平面下的血管劇烈擴張,應激反應加重的情況,以減少拔管時血壓降低發生率[2]。②術中合理抗凝。強化術中抗凝治療,提高血流速度,加強圍術期凝血功能的動態監測,保持血液循環運行良好,預防穿刺點滲血、血腫的發生。對已經發生穿刺點滲血、血腫的患者,則可采用個性化抗凝方案,改善其凝血功能,降低不良反應對患者的影響程度。③拔管前合理使用局麻藥,并做好心理護理。與患者做好溝通,緩解其不良情緒;對疼痛敏感性較高的患者,在拔管前注射局麻藥,降低迷走反射反應。④提高操作水平,正確拔管、壓迫止血。實施拔管時,要保證動作輕柔、快速,拔除后迅速以手指在穿刺點上方約1.5 cm處實施按壓。包扎采用紗布繃帶“8”字法,嚴格壓迫、術側肢體制動。加強對肥胖、合并高血壓疾病、術中多次穿刺等患者的重視程度,密切觀察穿刺點周圍的皮膚狀態,了解有無淤青、出血現象,出現不良反應,立即匯報醫師,重新壓迫止血、包扎。
總之,加強對心血管介入術患者圍術期的護理干預,對于降低患者的術后血管并發癥發生率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玉蘭,鄧 鑫.循證護理在心血管病介入治療術后并發癥中的應用[J].大眾科技,2013,15(6):169-171.
[2] 林 晶,姚麗娜.心血管介入術后血管并發癥的護理對策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2016,16(5):124-125.
本文編輯:吳宏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