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秋穎
【摘要】目的 觀察采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兒童過敏性紫癜的臨床療效。方法 觀察組在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復方丹參注射液靜點,每天1次,連續14天,對照組僅給予常規治療,每天1次,連續14天。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中藥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兒童過敏性紫癜的療效優于單用常規治療,中西醫結合治療兒童過敏性紫癜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復方丹參注射液;兒童;過敏性紫癜
【中圖分類號】R72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16..02
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院采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復方丹參注射液對兒童過敏性紫癜臨床效果較好,現將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過敏性紫癜兒童患者64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2例,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齡3~12歲,平均9.56歲。對照組32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齡3~12歲,平均9.13歲。觀察組與對照組過敏性紫癜兒童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根據美國風濕病協會制定的診斷標準判斷①發病年齡<20歲;②典型皮膚紫癜;③組織切片示小靜脈和小動脈周圍有嗜中性粒細胞浸潤;④急性腹痛。符合2條或以上,即可診斷[1]。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兒均臥床休息,停用可能引起過敏的食物或藥物,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即抗組胺藥、糖皮質激素、抗生素等對癥支持治療;觀察組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復方丹參注射液1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靜脈點滴,每天1次,連用14天[2]。
1.4 療效標準
治愈:2周內皮膚紫癜及全身癥狀消失,實驗室指標恢復正常;顯效:2周內皮膚紫癜基本消失,全身癥狀消失,實驗室指標正常;有效:2周內皮膚紫癜大部分消失,全身癥狀減輕,實驗室指標基本正常;無效:2周內皮膚紫癜、癥狀和指標治療后與之前比較無變化或加重[3]。總有效率=(痊愈例+顯效例)/病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統計采用SPSS l0.0版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2 結 果
2.1 兩組臨床效果對比
治療14天時,觀察組痊愈21例,顯效8例,總有效率90.6%;對照組痊愈18例,顯效8例,總有效率81.3%。結果表明,觀察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相關臨床指標改善時間對比
觀察組皮膚紫癜消退時間為(7.1±2.6)天;對照組為(9.3±2.3)天,觀察組關節癥狀消退平均時間為(3.2±1.1)天;對照組為(4.1±1.0)天,觀察組消化道癥狀消退平均時間為(3.6±0.2)天;對照組為(4.9±0.7)天,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2.3 不良反應
用復方丹參注射液未發現明顯不良反應,個別患兒用藥后出現輕微胃腸道癥狀,停藥后癥狀消失。
3 討 論
過敏性紫癜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血管炎之一,可有不規則低熱,乏力,頭痛等非特異性表現,臨床主要表現為皮膚紫癜、消化道黏膜出血、關節腫脹和腎炎等,大部分患兒發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是最常見的毛細血管變態反應性疾病。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屬自身免疫性疾病[4]。復方丹參注射液由丹參和降香組成,丹參是一種具有廣泛生物學活性的中藥。其藥理作用機制包括:①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抑制血小板黏附和凝集。②利于水腫的恢復和毛細血管性出血,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輕炎癥滲出。③丹參能擴張微血管,改善微循環。④具有改善血液流變學的效能,可加快紅細胞電泳時間,降低全血粘度、血漿粘度。⑤清除氧自由基,減輕脂質過氧化物對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⑥具有免疫調節作用[5]。本組資料表明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兒童過敏性紫癜在改善患兒癥狀、體征等方面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且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復方丹參注射液治療效果好且安全較高,認為該藥值得在兒科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邱小英.低分子肝素與復方丹參注射液聯合治療兒童過敏性紫癜性腎炎的臨床分析[J].醫學綜述,2014,20(12):2269-2271.
[2] 馮瑞玲.淺談復方丹參注射液聯合孟魯司特鈉治療50例兒童過敏性紫癜的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4,(35):196.
[3] 侯林毅,閆慧敏,趙 騫,等.中西醫結合治療兒童過敏性紫癜腎病40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5):783.
[4] 魯彩霞,馮煥琴.44例中西醫結合治療兒童過敏性紫癜的臨床療效觀察[J].醫藥前沿,2014,(1):202-203.
[5] 姜 葉.中西醫結合在兒童過敏性紫癜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中旬刊),2012,03(5):185.
本文編輯:王 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