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建華
【摘要】 目的:研究和分析實施鎖骨鉤鋼板及鉚釘對肩鎖關節脫位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隨機選擇2013年7月-2016年7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進行臨床治療的100例肩鎖關節脫位患者。按照抽簽法將其分為對照組(65例)和觀察組(35例)。對照組采用鎖骨鉤鋼板治療,觀察組采用鉚釘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情況。結果: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平均出血量、住院時間、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及JOA肩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86%,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300 59,P<0.05)。結論:肩鎖關節脫位患者采用鎖骨鉤鋼板及鉚釘療法的臨床效果均較佳,但鉚釘治療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更加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 肩鎖關節脫位; 鎖骨鉤鋼板; 鉚釘; 臨床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01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8)01-0037-02
肩鎖關節脫位,是骨科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關節損傷病癥。由于肩鎖關節的位置特殊,且脫位后常伴有韌帶斷裂等情況,常規保守往往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且不容易進行直接縫合[1-2]。因此,在治療時一般采用內固定手術進行診治,其中,鎖骨鉤鋼板內固定和帶線鉚釘彈力內固定都是臨床上常用的兩種內固定手術方法[3-4]。本研究隨機選取100例2013年
7月-2016年7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骨科進行手術治療的肩鎖關節脫位患者,分析臨床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3年7月-2016年7月在筆者所在醫院進行治療的肩鎖關節脫位患者100例,均確診為肩鎖關節脫位,其中,男58例,女42例,患者年齡20~60歲,平均(33.5±4.7)歲,按照抽簽法進行分組。對照組65例,男39例,女26例;年齡22~58歲,平均(33.0±4.9)歲。觀察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齡20~60歲,平均(34.0±5.1)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患者實施鎖骨鉤鋼板手術治療。具體方法為:將患者的鎖骨遠端和肩鎖關節充分顯露后,對肩鎖關節部位的軟骨碎片及軟組織進行仔細清理。而后,將預彎鋼板鉤塑形緊貼鎖骨遠端處,插入肩峰之下,利用鋼板下壓復位脫位的肩鎖關節。于直視下觀察患者肩鎖關節的復位情況,并對鋼板進行固定,最后縫合受損軟組織,包括肩鎖韌帶、肩鎖關節囊、喙鎖韌帶等。
1.2.2 觀察組 對患者實施帶線鉚釘彈力固定手術治療。具體方法為:于患者鎖骨遠端到肩峰處進行手術切口,并對肩鎖關節內的破碎軟骨盤及軟骨組織進行清除。而后,取喙突根部進行鉆孔,將施樂輝3.5 mm帶線鉚釘(1枚)置入,并用絲線將斷裂喙鎖韌帶兩端的受損韌帶組織進行連接,曠置縫線。用克氏針在鎖骨肩峰端及肩峰分別鉆孔2~3個,曠置不可吸收的粗絲線,取喙鎖韌帶鎖骨的附著處上方進行鉆孔,鉚釘的2束尾線穿過骨孔,另外2束置于鎖骨前側及后側。將脫位的肩鎖關節按壓復位,上臂稍外展,收緊鉚釘縫線,并對不可吸收線打結后收緊喙鎖韌帶縫線,收緊預留鎖骨及肩峰的縫合線加強固定。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指標:(1)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平均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2)評定兩組患者治療后的JOA肩關節功能,包括運動范圍、神經功能、疼痛程度、關節穩定性和總評分;(3)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及術后并發癥情況。
評定標準:(1)JOA肩關節功能,通過JOA肩關節功能評分系統對患者術后肩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估,總評分為100分,共分四大方面,即運動范圍30分、神經功能20分、疼痛程度30分、關節穩定性20分。(2)臨床療效評定:顯效為患者肩關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無疼痛等并發癥,基本能夠正常活動;有效為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良好但未完全恢復,無明顯嚴重的并發癥,能夠做簡單的動作;無效為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較差,有明顯疼痛、溶解等并發癥,不能進行正?;顒???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JOA肩關節功能情況比較
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在運動范圍、神經功能、疼痛程度、關節穩定性及總評分方面均略有差異,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比較
臨床治療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93.84%,略低于觀察組的97.14%,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
對照組患者出院后日常活動或體力勞動過程中,因鎖骨鉤鋼板選擇不當或安放操作不當,有3例患者出現溶解癥狀,4例患者出現肩峰骨侵蝕,6例患者出現肩峰撞擊。觀察組中有1例患者出院后2周從事體力勞動,出現肩峰撞擊導致肩鎖關節再次脫位。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8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鎖骨鉤鋼板內固定術和帶線鉚釘彈力內固定術,都是目前骨科臨床上最為常用的用于關節脫位治療的手術方法[5]。這兩種方法的臨床治療效果都比較良好,但相比而言,鎖骨鉤鋼板內固定術中運用的金屬鉤通常是放置在患者肩峰的下間隙位置,這就容易導致有些患者在手術后出現關節疼痛、肩峰撞擊、肩峰骨侵蝕及溶解等并發癥,給患者的預后效果造成一定的影響[6-7]。而帶線鉚釘彈力內固定術式是近些年新興起的一種關節脫位治療方法,多用于跟腱損傷、膝關節韌帶損傷等的治療,且治療效果良好。這種手術方法的創傷較小、操作簡單,手術時間較短,且對軟組織的剝離更少,并且固定強度好、相容性高,固定后的應力分布平均,對關節功能的損傷較小,極大地避免了疼痛、溶解等并發癥的發生,且不用進行二次手術取出[8-12]。endprint
在觀察組中,有1例患者出院后2周從事體力勞動,出現肩鎖關節再次脫位。經過臨床研究顯示,在本次選取的100例肩鎖關節脫位患者中,實施鎖骨鉤鋼板治療和鉚釘治療的患者,其手術時間、平均出血量、住院時間和JOA肩關節功能評分,以及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均較佳,兩組各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在術后并發癥方面,鉚釘治療患者的發生率僅為2.86%,遠低于鎖骨鉤鋼板治療患者2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在肩鎖關節脫位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實施鎖骨鉤鋼板和鉚釘治療均能夠取得較佳的治療效果,但帶線鉚釘彈力內固定術的術后并發癥更少,安全性更高。鑒于鉚釘治療肩鎖關節脫位后出現固定失效的情況,建議術后三角巾懸吊4周,術后在無負重情況下行肩關節外展及鐘擺樣功能鍛煉,3個月內不進行體力勞動。
綜上所述,肩鎖關節脫位患者采用鎖骨鉤鋼板及鉚釘療法的臨床效果均較佳,但鉚釘治療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更加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段東東,馮德宏,趙繼軍,等.Endobutton鋼板與鎖骨鉤鋼板治療Tossy Ⅲ型肩鎖關節脫位療效比較研究[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3,28(9):828-830.
[2]諸力,楊賀杰,趙萬軍,等.Endobutton袢鋼板和鎖骨鉤鋼板治療新鮮肩鎖關節脫位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骨傷,2012,25(2):120-123.
[3]許福生,李桓毅,劉方剛,等.三重帶袢紐扣鋼板與鎖骨鉤鋼板治療急性肩鎖關節脫位的療效比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8):700-703.
[4]王海明,陳云豐,張長青,等.Triple-Endobutton技術與鎖骨鉤鋼板置入治療肩鎖關節脫位的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16(17):3105-3110.
[5]蔣棟,呂書軍,洪曄,等.鎖骨鉤鋼板與三Endobutton鋼板治療新鮮肩鎖關節脫位療效比較[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2,26(9):1025-1028.
[6]匡瀾,張克剛,石忠琪.鎖骨鉤鋼板與帶線鉚釘修復Tossy Ⅲ型肩鎖關節脫位:3個月隨訪比較[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18(26):4148-4152.
[7]王朝亮,王英振,孫雪生,等.鎖骨鉤鋼板聯合斜方肌筋膜瓣重建肩鎖韌帶及喙鎖韌帶治療肩鎖關節脫位[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5,29(2):149-153.
[8]陀亞楠,沈志敏,王國勝,等.改良Weaver-Dunn法結合鎖骨鉤鋼板內固定治療Tossy Ⅲ型肩鎖關節脫位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骨傷,2015,28(12):1141-1146.
[9]王珂杰,李文亮,王盼盼,等.雙Endobutton鋼板與鎖骨鉤鋼板內固定治療Rockwood Ⅲ~Ⅴ型肩鎖關節脫位的療效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6,31(3):256-259.
[10]吳添龍,涂以濟,陳偉才,等.鎖骨鉤鋼板治療急性肩鎖關節脫位喙鎖韌帶重建與否的療效比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3,21(16):1597-1600.
[11]蔡偉雄,李昊為,李小敏.鎖骨鉤鋼板與克氏針張力帶治療肩鎖關節脫位的療效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33):121-122.
[12]楊賁.鎖骨鉤板對鎖骨遠端骨折臨床治療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30):134-135.
(收稿日期:2017-05-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