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秋實
《綿蠻》有云:“道之云遠,我勞如何,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命彼后車,謂之載之?!贝嗽娭校髡弑磉_了對幫助他的貴族的感激之情??稍诋斀裆鐣?,像他這種感激之情常被人們忽略。有些人早已習慣享受別人的付出,認為那是理所當然的,更有甚者不僅不心存感恩,還惡言、惡行相向。不懂感恩是可怕的,不懂得感恩,我們就會變成裝在套子里的人,自絕于世人,自食苦果。
我們應該讓感恩之心常伴左右,而這世上最該感謝的就是我們的父母。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這句話大意是說:父母養育了我,教育我成長。世事變遷,父母對兒女的付出不會變,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感謝我們的父母呢?至少,我們應受之有心,報之以情。
如果說我們對父母懷感恩之心是與生俱來的,是出于本能的,那么我們對師友甚至陌生人常懷感恩之心就需要修煉了。
禪宗說:“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我們有了感恩的心態,就不會僅僅接受幫助,也勢必會將愛傳遞——凡事多想著付出。在我國歷史上,有無數的仁人志士為了社會、國家的利益舍己為人甚至舍生取義,在史書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古時,諸葛孔明感念劉備知遇之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文天祥吟詠“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高喊“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今日,不時上映著感人的場景:2017年暑假期間,在蘇州游玩的淮北師范大學學生勇救落水者后悄然離去;煙臺大學新生沈瑞博獲得親友和社會愛心人士無私幫助才成功步入大學校園……無數愛心人士都在付出,他們都心存大愛。他們都是民族、社會的脊梁,他們是我們的榜樣。
是的,人活一世,要活得有意義,就讓我們從小處著手,常懷感恩之心,遇人危難時伸出援助之手,心中永駐感恩之情,讓愛的半徑無限擴大。
點評
本文是一篇規范的議論文。作文開頭引用《詩經》作為“由頭”發表自己的見解,較為深刻地闡述了常懷感恩之心,將愛傳遞的觀點。本文的亮點還在于作者在論述自己的觀點時,始終伴以鞭辟入里的分析,情理結合,難能可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