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倩
[案情]周某系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某分公司員工(非郵政儲蓄員工)。2012年7月至2015年10月,為投資放貸等,周某對外虛構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有高利息的內部理財活動,騙取親友王某、李某等十多人到郵政儲蓄銀行存款。周某以銀行“內部理財”需要內部操作為名要求被害人提供身份證、銀行卡、存折及相應密碼等,后私自將被害人王某、李某等十余人存入銀行的錢款共500余萬元取出,用于放貸、償還利息等,最終導致虧損,錢款無法收回。
本案對于周某的行為如何定性存在較大分歧,主要有三種意見。第一種意見認為周某的行為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第二種意見認為周某的行為構成詐騙罪。第三種意見認為周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
[速解]筆者同意第三種意見。理由如下:
(一)周某的行為不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指犯罪人公開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存款或變相吸收存款從而擾亂金融秩序的行為。周某的行為不構成該罪。首先,周某未向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周某為了使用被害人的資金,向身邊有儲蓄能力的親友有目的、有意識地虛構郵儲銀行有高利息存款、理財產品的事實,誘使被害人將資金投入銀行,被害人均系周某認識的朋友、同學、親戚等,范圍較窄,對象特定。第二,周某的宣傳方式較為單一、隱蔽,并非通過媒體、傳單、手機短信等方式向社會公開宣傳,而是點對點傳播,正因如此,周某虛假宣傳在較長時間內未被發現。最后,周某主要侵害的是被害人的財產權,并非金融秩序。被害人受周某欺騙,向郵儲銀行辦理存款或購買理財產品,均是將錢款存入銀行,而非向周某個人投資。周某將被害人存款私自取出,因投資失敗最終造成財產損失,其行為侵犯的是被害人的財產權。
(二)周某的行為構成盜竊罪而非詐騙罪
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欺騙方法騙取數額較大公私財物的行為,屬被害人意志有瑕疵的取得型財產犯罪,一般為被害人因行為人的欺騙產生錯誤認識,并基于此自愿地處分財產從而遭受損失。盜竊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竊取他人占有的數額較大財物,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兇器盜竊、扒竊的行為,屬違反被害人意志的取得型財產犯罪。本案中,周某同時采取了欺騙和竊取的手段,區分盜竊與詐騙的關鍵在于被害人有無處分財產的意思。
本案被害人并無將財產處分給周某的意思和行為。周某虛構事實隱瞞真相,使被害人產生儲蓄銀行有高息內部理財產品的錯誤認識,將錢存入銀行以期獲得更高的收益,但并沒有將錢款直接轉給周某,也未允許周某取出存款。因此,被害人并無明確處分財產的意思和行為,周某取得被害人財物的行為并非基于被害人自愿的交付,而是違背被害人意志的竊取。周某誘使被害人到郵儲銀行存款或理財并取得被害人銀行卡號及密碼,這是欺騙行為,但欺騙沒有使周某占有被害人財物。周某將被害人購買的理財產品贖回并將款項轉移,通過秘密竊取獲得他人財物,使被害人喪失了對錢款的支配,形成了自己對他人財物的支配,這種新支配關系的建立違背了被害人意志。
嫌疑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故意也是本案爭議的焦點。周某到案后辯解稱其只是想利用被害人的資金放貸以賺取利息差,并無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故意。然而,周某取出錢款用于放貸的秘密方式即可證明其認識到放貸行為存在較高風險,否則如實相告即可,無須欺騙。周某放貸時未辦理任何財產抵押,也無其他保障被害人資金安全的措施,其行為最終導致被害人的資金無法收回,也無能力賠償被害人損失,周某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故意。
綜上,犯罪嫌疑人周某違背被害人意志,秘密支配被害人資金進行高風險放貸,最終致本金無法收回,其行為構成盜竊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