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法治建設的總體規劃,必須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一是制定立法和黨內法規規劃。在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之后,我國立法還需要立改廢釋并舉,確保法律體系與時俱進,不斷完善。做好立法規劃,需要加強調研,充分論證,并進行必要的合憲性、合法性、適當性審查。在制定立法規劃、不斷完善國家法律體系的同時,還需要做好黨內法規的制定規劃,為全面從嚴治黨做好制度保障,并積極推進黨內法規體系與國家憲法法律相互協調、融貫統一。二是制定依法行政規劃。在進入新時代以后,還需要進一步做好法治政府建設規劃,為適應新時代的新要求,實現法治政府的建設目標繪制藍圖,從而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三是制定司法改革規劃。在新時代,我們應該從全局著眼,統籌安排,為司法改革的全面深化制定科學的規劃。四是制定法治社會的建設規劃。法治建設并非只在國家層面,某種意義上,法治建設成敗的關鍵是公民法治意識的形成與否。要制定法治社會建設的規劃,著重引導公民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形成全民守法的社會氛圍。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利明如是說,《法制日報》,2018年9月9日)
科學立法提高了制度建設質量。注重時代變化和社會現實需求,不斷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嚴格執法促進了法治政府建設。法治政府建設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點環節得到了高度關注。公正司法讓人民群眾感受到了公平正義。“立案登記制”“司法責任制”等體制機制改革方案密集出臺,初步構建起權責一致的司法權運行機制,切實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增強了司法公信力。抓住“關鍵少數”,普及法律知識,帶動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提升。中央專門出臺文件,明確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明確“誰執法、誰普法”,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黨校、行政學院開設憲法法律課程等一系列舉措推動了全民普法,有效提升了全社會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隨著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的成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總體思路和重點任務必將更加明晰,各方面落實全面依法治國的責任也必將更加明確,我們有信心破解法治建設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有能力回應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過程中的各種挑戰,將全面依法治國推向新的歷史高度。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馬懷德如是說,《法制日報》,2018年9月9日)
在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要充分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只有實行法治的國家,才是一個有公信力的國家,才是能被人民信任的國家,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任何國家和社會都存在著利益沖突和社會矛盾。法治雖不能消滅沖突和矛盾,但它能通過有效的矛盾解決機制和法律途徑,最大程度地將沖突和矛盾化解。法治能有效控制公權力的濫用。將公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公民合法的人身權和財產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法治是公民權利的守護者。在法治國家,公民的權利,尤其是基本權利,采用“法律保留”,受到法律的嚴格保護。沒有法律依據并通過正當程序,公民的權利不受限制和剝奪。法治是國家治理的理想方式。它讓人們在規則中生活,讓行為結果有預期并且可預期。法治有助于科學決策。法治保障民主決策、集體決策,從而實現科學決策。總之,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利國利民,有助于國家的穩定和強大。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胡建淼如是說,《法制日報》,2018年9月9日]
要努力形成黨領導立法與立法機關科學立法、黨保證執法與行政機關嚴格執法、黨支持司法與司法機關公正司法、黨帶頭守法與全民守法緊密結合、相輔相成的法治建設新格局。要善于把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于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于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于運用民主集中制維護中央的權威、維護全黨全國的團結統一貫穿立法的全過程。要深入推進依法行政,使各級政府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要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領導司法工作,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帶頭遵守和貫徹憲法和法律,增強法治意識,提高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以領導干部示范引領的實際行動營造人人遵守法律、全社會崇尚法治的良好風氣。同時,還要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完善黨內法規制定體制機制,形成配套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注重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的銜接和協調,提高黨內法規執行力,實現依規治黨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西南政法大學教授付子堂如是說,《法制日報》,2018年9月9日)
培養造就一批熟悉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卓越法治人才,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法學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來開展法學教育,加強法學教育思想引領,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要處理好中西關系,立足中國、借鑒國外,對世界上的法治文明成果,要積極吸收借鑒,也要加以甄別,有選擇地吸收和轉化,不能囫圇吞棗、照搬照抄。同時要處理好古今關系,要傳承中華法系的精華,也要去其糟粕,挖掘歷史、把握當代。要重視與法治實務部門的合作,打破高校和社會之間的壁壘,邀請有理論水平的實務專家到學校來參與法治人才培養,讓實務部門參與制定培養方案、專業教學、指導學生等等。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讓我們的學生首先學會做人,然后成為一個高素質的法治人才。法學教育要把法律職業倫理或者說法律職業道德修養作為必修的課程,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也應該加大關于法律職業倫理道德的考試內容。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黃進如是說,《法制日報》,2018年9月9日)
法學學科體系建設對于法治人才培養至關重要。因為法學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思想和人類普遍遵循的道德規范,能夠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善惡,形成公平正義、誠信守法、維護國家和公民的正確價值觀。當前,法學院校面臨加快創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法學院校和法學學科的重任,需要優化學科結構,完善學科體系,構建學術體系,把握話語體系,調整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增加社會急需的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能方面的課程,強化法學學科同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能做西方理論的“搬運工”,而要做中國學術的創造者,立足中國、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堅持用中國問題、世界眼光,對世界上的法治文明成果,既要吸收借鑒,也要加以甄別,有選擇地吸收和轉化,切忌照搬照抄。同時,要處理好古今關系,既要傳承中華法系的精華,也要去其糟粕,挖掘歷史、把握當代。最終的目的就是通過加強法學理論研究,力爭形成在理論上有創新、對實踐有指導的研究成果,把法學學科建設成“一流學科”,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充分發揮在法治建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以中國智慧、中國實踐為世界法治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葉青如是說,《法制日報》,2018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