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 軒
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推進鄉村治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和創新鄉村治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曾先后到杭州市余杭區、湖州市安吉縣等地專題調研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基層法治建設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基石。如何發揮法治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建設法治鄉村,是當前全面依法治國面臨的重要課題。5月9日至11日,利用在浙江省參加全國人民調解工作會議之際,筆者分別到溫州市萬全鎮馮宅村,寧波市海曙區葑水港村、鄞州區劃船社區、梁弄鎮橫坎頭村,杭州市余杭區丁河村就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工作進行調研。
浙江省是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活動的發源地。1998年,寧波市鄞州區明倫村在全國率先開展了民主法治村創建工作。司法部、民政部及時總結推廣寧波市做法,2003年,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的意見》,在全國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活動,目前已經評選表彰了六批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經過20年扎實努力,浙江省共有縣級民主法治村(社區)26894個,省級民主法治村(社區)1196個,國家級民主法治村(社區)109個,共占全省村級總數的88.3%。調研中,筆者深感浙江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活動在法治浙江建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基礎作用,成為推進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的生動法治實踐,總結后有以下突出做法和特點:
一、緊緊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自覺服務大局,加強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活動的總體設計。2006年4月,習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書記時,提出法治浙江建設,將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作為法治浙江的基礎工作。長期以來,浙江省司法行政部門緊緊圍繞省委中心工作,緊緊圍繞法治浙江建設,充分整合法治宣傳、法律服務、法律援助、人民調解、社區矯正等司法行政各項職能,自覺將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活動融入黨委中心工作,與“平安浙江”“美麗鄉村”“新農村建設”有效對接,與“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剿滅劣V類水”等重點工作有機結合,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的過程變成服務中心工作、推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過程。2018年,浙江省司法廳、浙江省民政廳、浙江省普法教育辦公室印發《民主法治村(社區)建設工作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了創建活動新的目標任務和主要措施。目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將“民主法治村(社區)”建設工作作為推進法治建設、平安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載體,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目標,有效激發了各地創建積極性,有力提升了創建工作規范化水平。
二、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推進“三治”融合,把握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活動的正確方向。2016年7月,浙江省委提出了完善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的“三治”融合基層治理機制。筆者走訪的5個村(社區)的共同做法,就是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法治為保障,以德治為基礎,以村民自治為根本的“三治融合”村級治理新模式,不斷提升鄉村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葑水港村黨支部書記岑云岳介紹說,葑水港村的發展,首先是從抓黨建入手,發揮村黨支部的領導核心和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在村黨支部一班人帶領下,建立村民自治機制,健全村兩委工作制度、村民代表大會和村民代表會議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按章理事。強化“五民主”、推進“兩公開”,全面修訂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推動基層民主法治建設不斷深入,實現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丁河村在推進“三治”融合中,突出法治在創建活動中的保障作用。實施“1234工作法”和“四診全覆蓋”新型法律服務,創辦“雪亮學校”,通過法律知識講解、案例分析的形式對村民進行普法宣傳,推動鄉村逐漸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社會氛圍。馮宅村堅持德治與法治相融合,圍繞“文化禮堂、精神家園”這一核心,充分發揮文化禮堂的文化陣地、文化傳承、文明傳播的功效作用,打造法德文藝共建、法治文化區域共享,集文化體驗、法治熏陶、休閑娛樂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法治文化陣地,讓法治既“有形載體”又“無形熏陶”,為村民營造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和向上向善的精神家園。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有效解決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保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活動的活水源頭。讓群眾嘗到民主法治建設帶來的甜頭,創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的步伐才會越走越堅定、越走越遠。橫坎頭村是浙東抗日革命老區。過去的橫坎頭村交通閉塞、房屋破舊、經濟發展落后。2003年春節前夕,剛剛擔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專程到橫坎頭村考察調研,提出了建設“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樣板鎮”的殷切期望。15年來,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橫坎頭村調整產業結構,發揮資源優勢,積極開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村面貌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建設成了“產業富村、生態美村、法治安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今年年初,橫坎頭村全體黨員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該村的發展變化情況。春節過后不久,習近平總書記給村里的黨員群眾回信,鼓勵他們加快老區開發建設,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葑水港村在民主法治村創建中,針對村民關心的村級路網建設、橋梁建設、綠化改造、沿河涼亭建設、村級菜場改造、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等難點問題,采取有效措施,逐個解決,村級年收入從幾萬元增長到2017年的1200多萬元,成為海曙區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的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劃船社區黨委書記俞復玲介紹說,創建民主法治社區必須“眾人劃槳開大船”“居民需求居民提,居民事情居民辦”,才能真正把社區的事辦好。在社區黨支部帶領下,發揮黨員帶頭作用,吸引了廣大社區居民積極參與民主法治社區創建活動,組建了“志愿者聯盟”“老娘舅和好屋”“助殘夢工坊”“陽光八號”等一批黨員服務品牌,并孵化出法律服務、人民調解、社會救助、文體活動、學習教育等30個社會組織和16個優質公益項目,為居民群眾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服務。
四、實施動態管理,建立完善科學的考核評價制度,確保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創建活動的持續發展。一是把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工作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和地方、部門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納入各縣(市、區)和鎮(街)以及各部門工作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使創建活動有了剛性約束。二是建立切實可行的評價指標體系。按照“高水平”和“走在前列”的定位要求,從治理主體、治理能力、治理過程、治理績效等方面入手,科學設定“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中長期目標和年度目標,將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建設評價內容具體化、評價標準詳細化,建立可比性強、便于操作的評價體系。三是實行動態管理,加強監督。針對有的地方重創建輕鞏固,部分村(社區)創建成功后,不注重鞏固提高,幾年下來法治氛圍不斷淡化的現象,浙江省對已命名的民主法治村(社區)加強自查自評和互查復評,對問題較輕的村(社區)限期整改,對問題嚴重的村(社區)及時摘牌,有效地促進了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工作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