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司法局
2015年4月,廈門市頒布了《廈門經濟特區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這是全國首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的地方性法規。廈門市司法局以實施《條例》為新起點、新機遇,結合貫徹落實《人民調解法》,在堅持人民調解本質屬性的基礎上,以建立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為統領,推動人民調解工作不斷創新發展。
落實新要求,以地方立法推動人民調解工作提檔升級。一是人民調解組織網絡更加健全。按照《條例》規定,鞏固和規范了6個區人民調解中心、38個鎮(街)、499個村(居)調委會,并在每個村(居)設立1名首席調解員,每個鎮(街)配備2名以上專職調解員。同時,延伸拓展建立了92個企事業、301個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覆蓋醫療衛生、交通事故、勞動爭議、知識產權、港口航運等行業領域,以及重點商貿區、外來人口聚居區、工業園區、旅游景區等重點區域,形成無盲區、零死角的調解組織網絡。二是糾紛解決力量更加多元。充分運用《條例》支持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法學專家、資深律師,通過設立個人調解工作室、加入行業性、專業性調解員隊伍等形式參與糾紛化解的相關規定,在全市建立56家以個人名字命名的人民調解工作室。另外,在道路交通、醫患糾紛、勞動爭議等專業性較強的行業,組建由資深律師、退休法官等組成的專家庫或法律咨詢隊伍。三是調解經費保障更加到位。貫徹落實《條例》關于各級政府、行業主管部門要將人民調解經費納入本級、本部門預算給予保障的規定,推動市、區兩級各以常住人口為基數,將調解補貼經費的預算標準從原來每人每年0.5元提高到0.8元。市級財政以每人每年960元的標準,向全市4147名村(居)調委會委員發放崗位補貼;區級財政按照糾紛調解案件的難易程度,以每個案件50元到1000元的標準發放案件補貼。
履行新職責,以融合發展促進人民調解功能充分發揮。一是共建糾紛多元化解機制。與市中級法院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在法院訴調對接中心建立人民調解工作室。與市檢察院出臺檢調對接工作意見,建立輕微刑事案件“檢調對接”機制。與公安機關在全市54個派出所建立警民聯合調委會,聯動處置治安糾紛。二是共治行業性專業性糾紛。與醫療衛生、交通事故、勞動爭議、環境保護等十幾個行業主管部門,共同搭建“一站式”糾紛調處平臺,建立交通事故“一體化”調處中心、醫患糾紛第三方調解平臺、勞資糾紛綜合調解室等。三是共享矛盾糾紛信息數據。將人民調解工作信息、“12348”法律咨詢數據融入全市公共安全綜合管理平臺,與綜治、公安、市政、民政、醫衛等73家單位實現信息共享。
呼應新需求,以改革創新激發人民調解工作生機活力。一是開展小區調解工作。在湖里區力推調解組織下沉,參照社區調委會建設標準和運行模式,成立68個小區人民調解委員會,選聘小區黨員、小區業主、小區物業、小區法律專業人士擔任調解員,打通人民調解服務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建立線上調解平臺。在海滄區建立“互聯網+人民調解”平臺——“調解在線”APP,糾紛案件從咨詢、申請、受理、調解到最終達成協議,全程互聯網化,真正把調解室“搬到指尖上、放進口袋里”,實現糾紛“隨手調、隨時調、隨地調”。三是培育涉臺調解品牌。根據廈門臺企、臺商、臺胞多的情況,成立了涉臺涉企調委會、調解中心和臺胞個人調解室等涉臺調解組織16個,選聘27名臺胞擔任特邀調解員。四是探索特色調解方式。在鼓浪嶼旅游景區,精心設計了含有鼓浪嶼景區調委會標識的調解旅游地圖,結合閩南文化創造性建立“茶桌調解”模式,針對景區游客流動性大的特點建立流動調解站。在文化創意產業社區曾厝垵,積極搭建調委會、文創會等平臺,將各種智慧、資金和資源集合起來,推進業主、商家、游客等參與社區治理,成為全國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