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東
中國經濟進入了新時代,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827122億元,人均GDP為59660元,如果以美元計價,則為8836美元。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正處于中等收入階段,呈現出與此前不同的幾個特點,即超大規模的經濟體量、生產要素成本的逆轉、國民需求的高端化和多樣化。面對這樣的特點,中國的經濟發展與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國際上公認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地區有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大部分國家長期在中等收入階段徘徊,“中等收入陷阱”發生的原因主要就是低端制造業轉型失敗。
總結國際經驗,比較分析新加坡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社會特征和做法,對于中國經濟轉型無疑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上個世紀60年代剛剛獨立建國的新加坡,還是一個落后的第三世界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到320美元。當時新加坡的基礎設施薄弱,資金缺乏,經濟以低端的商貿活動為主,僅有的少數工業生產也只夠供應國內消費,鮮有、甚至完全沒有外來的直接投資,失業以及工人動亂問題非常嚴峻。盡快實現工業化,營造工業發展環境以創造就業機會刻不容緩。
在這個大環境下新加坡誕生了首個工業區—裕廊工業區,同期新加坡政府以1億元預算正式成立經濟發展局(EDB),并肩負起吸引外來投資的重任。這兩個事件,標志著新加坡工業化計劃的開始。當時的工業以服裝、紡織品、玩具、木制品和假發等產業為主。通過大力發展制造業,引進國外資本,到上世紀70年代末,失業率從建國初的10%以上迅速下降到3%。工業化的成功,又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的問題。
面對這一新問題,新加坡開啟了第一次經濟轉型,向技能密集型轉變。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新加坡通過提高勞動力價格促使商家提高資本要素投入,以提升生產力。政府為此引進大量外籍高等人才,發展大專院校、設立實驗室,為國民提供適當的培訓。
但是,由于工資上漲幅度很快,超過了勞動生產率上漲幅度,致使很多新加坡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越來越沒有競爭力。在這次轉型陣痛后,新加坡開始反思經濟結構問題,1985年后開始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包括石油冶煉、化學工業、倉儲、精密工程等。這不僅帶來了新投資,特別在電子行業領域里,也促使產品多樣化,令新加坡在全球經濟衰退的環境下仍能繼續發展出口貿易。
進入21世紀后,新的發展問題再次出現在新加坡政府面前。尤其是中小型企業生產力提升速度非常緩慢,拖累了整體經濟發展。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新加坡反思其過度依賴制造業、依賴外貿出口的發展思路,開始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走向了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新型發展模式。
在新一輪轉型中,政府堅決實現經濟重組,把科技創新與提高勞動生產率相結合。尤其是在政策上對解決就業的中小企業給予優惠援助。政府把發展重點從制造業轉移到加強化工、電子和工程業等主要新興產業。為了提升中小企業生產力,新加坡政府提出了切實可行的援助配套。企業紛紛踏上高增值鏈,加強對科技的利用。服務業成為當時經濟發展的動力引擎。新加坡政府還高度重視研發,2006年撥出130多億元來推動研發活動,目標是要在未來的5年內,將研發經費總支出(GERD)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由2.25%提高到3%。
新加坡經濟發展在短短的幾十年中,實現了從勞動密集型到技能密集型,再到資本密集型與技術密集型。近年來更是走上了以知識經濟為基礎,高端服務業和現代制造業齊頭并進的新發展階段。在數次經濟轉型中,新加坡政府引導作用明顯,但政府又非常重視市場規律,主動彌補市場的不足與失靈。雖然中國與新加坡國情不同,但新加坡的做法還是有很大的參考和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