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的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提出了具體工作要求。鄉村振興戰略體現了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戰略站位,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當前,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著眼于農業農村發展短板短腿問題,從根本上解決目前農業不發達、農村不興旺、農民不富裕的“三農”問題的戰略安排。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完成這一宏大戰略,離不開政策、資金等全方位的支持,但目前最關鍵最急需的還是人才。凡事必先有人氣,才有生機。產業發展、政策落實、項目實施、鄉村治理等等,都需要一批多元化的人才隊伍來支撐。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在山東代表團參加審議時著重強調,“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讓愿意留在鄉村、建設家鄉的人留得安心,讓愿意上山下鄉、回報鄉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城市對農村的“虹吸效應”導致了資金、土地、人才等要素長期單向流向城市,不僅大批青壯年農民流入城市,較大的城鄉差距也無法吸引優秀人才服務農業農村。“地誰來種、村誰來建、農民誰來帶”成為鄉村振興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毫無疑問,農業要發展,鄉村要振興,農民要富裕,破解人才瓶頸制約是關鍵,尤其要打造“三支”隊伍。
一是一支具有專業技能的“新農人”隊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從“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升級,必須打造一支懂技術、懂創新、懂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通過新知識、新技能的提升,讓這批“新農人”成為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的主力軍,支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建設,促進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
二是一支高素質的“帶頭人”隊伍。“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鄉村振興同樣需要挖掘一批能干的“帶頭人”。他們或者是農村種養大戶,或者是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領頭人,或者是回歸農村的鄉賢,是一批真正能引領鄉親共同致富、繁榮鄉村的能人。
三是一支農村基層的“頂梁柱”隊伍。黨管農村工作是鄉村振興的基本原則,農村基層干部則是推動鄉村振興的核心力量。習總書記曾在《之江新語》中指出,選準配強村級黨組織班子,既是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的基礎,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打造一支能吃苦、會發展、肯奉獻的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
實施鄉村振興,要千方百計讓更多的人愿意留在農村,要想方設法匯集一批優秀人才到農村基層干事創業。
要以宜居的環境留住人。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完善基礎設施,改進民風民俗,以“望的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留住人。
要以美好的前景吸引人。引導和推動更多的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加快培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旺盛活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要以靈活的機制用好人。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農村引進人才的政策,以更優惠的政策讓農業人才回歸農業、扎根農村;另一方面,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機制,吸引支持專家學者、技能人才、企業家等通過下鄉擔任志愿者、投資興業、掛職兼職等靈活多樣的機制,到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中大顯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