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逸
近年來,浙江有力推動了新型城市化進程,但相比兄弟省市,全省中心城市依然少而不強、高端集聚能力不足、輻射帶動能力偏弱,大中城市數量與能級也與長三角北翼城市群存在一定差距;中小城鎮建設量大面廣,整體品質不高,產業層次提升不快,城市間分工協作、協調發展的環境尚不完善;農村公共服務仍有短板,三農發展仍然面臨一些體制機制障礙。為此,省委、省政府著力推進大都市區建設,優化重構區域空間發展布局。
促進四大都市區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一是以“都市區+發展軸”為主體框架,帶動全省融入國家戰略和全球現代化經濟體系。四大都市區要結合“大灣區”建設,主動接軌以上海為核心的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進一步發揮都市區作為創新、人才、資金、信息、產業集聚的主平臺作用。同時,通過義甬舟開放大通道、溫臺沿海產業帶等高層級發展軸,帶動全省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增強浙江參與全球現代產業分工的整體競爭優勢。二是全面提升四大都市區中心城市能級,打造各具特色的國際樞紐城市。杭州要結合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發揮G20后續效應,努力建成美麗中國的樣本城市,加快向建設世界名城目標邁進。寧波、舟山要以港口擴大開放發展為特色,打造港口經濟圈,促進港、產、城融合發展,全面建成現代化國際港口城市。溫州要結合金融綜合改革,以民營經濟轉型發展為特色,努力建設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金華、義烏要推進相向聚合發展,以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為抓手,加快建成國際商貿物流中心和全省重要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三是完善省級協調機制,促進都市區加快發展。省級層面牽頭成立四大都市區的協調小組,組織力量抓緊制定都市區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空間范圍、功能定位、總體思路、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完善都市區發展機制。
促進中小城鎮融入都市區一體化發展。一是明確區域中心城市、中小城鎮在城市群(都市區)的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與四大都市區中心城市形成分工協作、有機聯系的整體,共享區域人才、信息和技術等高端要素。位于中心城市邊緣的中小城鎮,可依托快捷便利的現代信息和軌道等交通網絡,形成衛星組團,承擔特定的城市功能。相對獨立的中小城鎮,特別是一些縣城和中心鎮,通過加快推進擴權強縣等改革,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帶動產業集群(或塊狀經濟)的轉型升級,或成為都市區更高層次國際性產業集群的組成部分,或結合自身產業、資源、歷史文化等優勢,可成為都市區的重要功能節點。二是深化省管縣體制改革。強化省管縣改革的頂層設計,研究出臺更加符合經濟運行規律的體制機制,以簡政放權、提升縣域中心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為核心,激發縣域發展的內生動力。三是深入推進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和轉型升級。在淘汰“低小散”落后產能、騰挪經濟發展新空間的同時,聯動推進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轉型,培育和構建新興產業業態,PPP項目適度向特色小城鎮傾斜,促進小城鎮更加宜居、更有特色、更富活力。
促進農村地區融入周邊城鎮統籌發展。一是以周邊城鎮為基礎單元,結合城鎮和農村地區的空間優化重構,進行統一規劃。城鎮的總體規劃與村莊詳細規劃完全對接,在城鎮所轄的農村地域,連片推進村莊整治、土地整理、農房建設和土地流轉。開展城市周邊和一般鄉鎮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將標準農田、高標準基本農田、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等優質耕地劃定為永久基本農田。村鎮規劃與農村社區規劃相融合,促進鄉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現代化和生態環境的不斷優化。二是按照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深入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以“最多跑一次”改革為龍頭,實施城鄉聯動的綜合配套改革,加快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并軌,簡化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用于餐飲、住宿等鄉村休閑服務業發展和休閑娛樂設施建設的審批程序。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地區延伸和覆蓋,共同推進山水林湖田生命共同體生態建設。繼續實施“雙下沉、兩提升”,推廣互聯網醫院和在線教育等,滿足農村居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建立城鄉要素雙向流動機制。深化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打破阻礙農村吸納城市資源要素的柵欄。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統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真正實現城鄉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