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遠
從建設浙江“大花園”、經濟轉型升級與全省同步建設高水平小康社會、服務于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的要求看,麗水的交通“短板”也是浙江全省的“短板”。
麗水發展綜合交通存在以下難題:一是地廣人稀,長期面臨項目投資效益與現實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和政府財力與百姓訴求之間的矛盾。目前大多數縣(市)一般公共預算年收入不到10億元,面對成本高企的交通建設投入普遍捉襟見肘。二是總體上交通發展還比較滯后。多數縣、市交通基本以公路交通為主,而且公路等級整體偏低,四級及以下公路占比高達85%以上,更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通景交通。三是立體交通發展步履維艱。全市三分之二縣(市)尚未通鐵路,甌江航道提升尚需時日,全市境內機場仍為空白。面對麗水經濟的轉型發展,麗水全市“景色美、路難行”問題普遍存在,在進入“高鐵時代”之后,通景交通“進得來、散不開”的矛盾將會日趨嚴重。四是在旅游交通組織方面,各自為政,以縣(市、區)行政管轄地域為界設置旅游公共交通運輸服務體系的局面,缺乏統一規劃的引領和銜接,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旅游業的發展。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區位地理條件的先天不足。一方面麗水市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區市,地廣人稀,人口和經濟密度低,加上日常在外經商務工人口多(50多萬),常住人口密度更低,導致投入產出效率低、交通項目建設難度大。另一方面是區位劣勢,麗水位于浙西南,遠離浙江省會城市和國家級、省級產業發展布局核心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明顯落后于以浙北為代表的省內經濟發達地區,使得經濟集聚程度出現明顯的“浙東北—浙西南”的典型“核心—邊緣”結構,落后的浙西南地區相對較少的基礎設施供給量弱化了地區在共同吸引外部資金、人才的合作關系,使得資本等發展要素越來越集中于交通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較好的浙東北。
發展階段上的發育不良。相比省內先發地區,麗水經濟發展較為落后,自身造血功能不完善,現在要從工業化中期直接邁進后工業化階段,交通面臨“補課”和“趕趟”的雙重任務,壓力很大。
分灶吃飯的縣級財政管理體制導致交通特別是農村交通受制于行政分割,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顯得日趨嚴重。
從現實情況看,麗水綜合交通發展已經步入一個的新“瓶頸”期:首先是不斷加大的社會壓力,各界對綜合交通發展的期望值愈發高漲甚至有些不切實際,遠遠超過政府部門的財政預算支付能力;其次是麗水地廣人稀,綜合交通建設線路長、成本高、效益差等山區特征短時期內不可能改變;三是上級扶持政策、當地財政支付能力改善難以與當地民眾的心理期許相對應;四是由于交通項目都屬于線性工程,因此在項目分段管理、建設資金分攤、政策處理標準等體制機制方面仍存在許多不利因素;最后是相關要素的限制日趨嚴峻,農保地、林地轉用審批難度加大,民工工資逐步走高且需要無條件保障按時支付等等。
交通運輸作為國民經濟的“先行官”,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通運輸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分別表現為直接或間接地創造了國民生產總值和就業機會,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因此,麗水綜合交通發展的總要求就是要服從于創建浙江(麗水)“大花園”綜合改革先行區的戰略定位,當好先行官為到“十三五”期末把旅游業培育成麗水千億級第一戰略支柱產業的總體目標保駕護航。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要做強對外門戶交通,讓麗水不再“偏僻”。就是要謀劃如何對接國家“一路一帶”,謀求在浙閩贛皖國家級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旅游產業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加快入境旅游線路的等級公路建設與提升,建設融入四省旅游大循環旅游精品線路交通體系。其交通工具選擇要求具備大容量、快速度的基本特征,主要運輸方式為飛機、高鐵、高速公路。
二要做穩域內干線交通,讓游客少走“回頭路”。圍繞縣與縣之間與景區(點)空間交通組織與管理,爭取做到域內干網交通主骨架基本成型,并能達到二三十年管用的要求??傮w設想是相連鄰縣之間主干道最低達到一級(或雙二級)公路標準。云和—龍泉、青田—景寧可選擇水路和陸路往返兩種交通方式。
三要做實城鄉通景交通,讓游客和群眾不再發愁“路難行”。農村公交線路與旅游交通的結合:農村客運是農村群眾出行的基本交通方式,是與農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公益性事業和民生工程。重點推進山水、文化、養生、民宿及培育性強的旅游精品線路的通景交通建設,大力提升農村公路等級。按照4A級景區通二級公路、3A級景區和省級特色小鎮通三級公路的標準布局通景交通。
面對新形勢、新變化,當前麗水要樹立高瞻遠矚的理念和勇氣,打破常規和固化思維,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敢于想象、善于謀劃,著眼“補短板”,打造麗水交通的“升級版”,盡快使麗水交通從單一走向多樣化,從平面邁向立體化全面發展,構建一個立體式、多元化、無縫化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鼓勵多管齊下,想方設法籌措建設資金。強化要素保障,首先應該在交通建設資金保障渠道的多樣性與項目建設方案的靈活性之間找到比較完美的結合點,根據項目自身的特點制定不同的籌資方案,多渠道、多方式解決建設資金的難題。一要多渠道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政策支持,積極對接國有交通企業,擴大對麗水交通的投資。二要充分發揮好國有企業融資平臺和投資業主的雙重作用。一方面將通景公路景區建設捆綁做成PPP項目,讓國企作為業主承擔政府的PPP項目,借此加大景區和通景交通投入;另一方面把景區資源、通景交通甚至空域資源作為高檔資源實現資產化,以此為基礎開展經營,通景公路建設資金和景區經營權掛鉤捆綁出讓并通過景區門票征收公路建設基金,在國企將資產做大后還可以通過項目包裝上市融資。麗水的旅游發展、城投、交投等國企都有條件承擔上述任務并可借此加快企業自身的發展,而這也是把綠水青山要轉換成金山銀山有效的現實途徑,也是國企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有效辦法。三要努力探索新型融資模式和渠道,為綜合交通建設提供資金要素保障。借鑒和學習溫州經驗與做法,利用充裕社會資本同時又拓展投資理財渠道,允許或試點向社會個人資本開放交通投資,按照當地政府一般公共預算的一定比例發行可轉讓的地方政府債券(資金股份憑證,可上市公債),直接吸引企業資本和自然人資本共同參與建設。四要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美麗經濟交通建設領域。如通過景區經營權有償轉讓,將軌道交通、纜車等通景交通建設和景區建設捆綁、采取民建公助等方式減輕籌資壓力。
深化項目研究,消除障礙加快建設進程。深化改革,增強交通運輸發展動力。一是要準確把握建設重點,有序推進交通重點項目建設,切實把完善綜合交通網、推進交通重大基礎設施一體化作為接軌長三角與海西區的關鍵,著力提升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和互聯互通水平。重點加強鐵路、機場、管道、低等級公路改造等基礎設施的薄弱環節建設,進一步優化網絡功能結構與布局。二要加快推動產業融合。注重交通項目綜合效益評估,挖掘項目的社會帶動效應,倡導交旅融合,推動交通與周邊產業整合,提高交通項目資金統籌能力。采取“誰受益、誰投資”方式多方籌措交通建設資金,針對通景交通項目,研究制定扶持政策,激發交通建設直接受益的經營實體的投資熱情。三是處理好交通事業發展與做好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麗水身處山區,要特別重視認真研究確保建設方案的合理性,建設保護并舉,在建設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防范建設引發地質災害。
明確部門責任,分工協作共同推進項目建設。美麗經濟交通走廊建設事關麗水經濟轉型升級和民生改善,而且涉及的部門多,而且較多項目還牽涉到不同的市、縣、區,因此必須在各部門和縣市區之間進行分工協作,形成合力。要解決好資源環境保障,提早做好施工用水、電、路、氣規劃配套,提前介入,為項目服務,確保項目正常推進。要強化宣傳引導,依法進行項目建設用地拆遷,規劃安置方案,加快安置建設進度,減少征拆矛盾,確保社會穩定;持續開展作風建設整治,進一步轉變工作作風,加強政府各部門誠信建設,優化投資建設環境。
加強環節管控,積極擴大交通有效投資。重大交通項目前置條件多,規劃選址、土地預審、政策處理、環評、穩評、林地和農保地審批等等一樣也不能少,耗時長、效率低一直是交通項目建設備受詬病的薄弱環節。要主動建議審批部門實行減少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間的改革,提高審批效率;謀劃研究已經達到一定深度的項目要積極爭取要求上級部門列入相應的規劃,如國高網規劃、國省道規劃等;要積極體現合作精神,如各縣、市普遍準備建設的通用機場,由于工作對象、工作要求等基本大同小異,集中打包攻關辦理各種手續肯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還可以避免航空小鎮等項目的重復建設;項目業主要發揚“釘釘子”精神,倒排工作時間表,實行全過程專人跟蹤負責制和支撐性文件并行工作制。總的說就是要先把我們自己的事情做好,不要讓時間浪費在我們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