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論圣經中的收藏節與國家儲備

2018-02-07 19:33:19王曉燕
中國儲運 2018年3期
關鍵詞:糧食國家

文/王曉燕

近代的一些經濟學家常常通過對以往經濟生活的分析與歸納,推演出行之有效的經濟觀點。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仔細剖析了英國工人階層的生活狀況,揭開了被掩蓋的剝削。正如現代的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斯所提倡的經濟學要重新回歸歷史研究的傳統上來。雖說現代經濟學研究傾向于數理分析、數學模型,但也更需融入到對整個社會的經濟表現與經濟歷史演進的分析中去。否則只是抓住一點,卻失去了對整個經濟發展大趨勢的把握。重視微觀的變化,更要重視整個經濟系統的宏觀趨勢。

古老的《圣經》記錄了遠古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可以從書中所記載的人類早期祖先的原始經濟生活入手,分析人類社會最初的經濟行為,最初的經濟制度的形成,直至總結出對現代仍有幫助的經濟規律。《圣經》不是一部經濟著作,但在書中涉及了早期人類生活的許多細節,這些生活的點點滴滴向我們透露了很多遠古人類的生活智慧。這些有用的人類智慧結晶才是我們一直尋找的寶貴的經濟規律。

《圣經》的開篇《創世紀》中描述了起初神創造了一切,從天、地、人到萬物。那時人是幸福地生活在神造的伊甸園中。人不需懂什么,不需做什么,只需要聽神的話。但好景不長,人受到蛇的引誘,違背了神的旨意,被逐出了伊甸園。被逐出伊甸園后人開始生兒育女,繁衍后代。人的第一代子孫——該隱就開始犯罪了,他殺死了自己的弟弟。隨著人漸漸多起來,罪惡也隨之多起來。神看地上的罪惡很大,就用大洪水洗刷了一切,只留下了好人——挪亞一家。大洪水過后,神與挪亞以及挪亞的后裔立約——彩虹之約。約的理念第一次在人類中樹立。神告誡人類不能任意而行,要遵守神的道,神定的規則。神與人類定的約越來越多,對人類的要求也越來越多。當然許多人還是不聽話的。但有一位叫亞伯拉罕的人,他是遵行神的道。于是神就揀選了亞伯拉罕。亞伯拉罕一家在神的看顧下慢慢發展起來。到了約瑟那一代,當地與周邊各地鬧起饑荒。為了活命,亞伯拉罕的子孫們逃難到了埃及地。在埃及地生活了很多年。當埃及的新王登基后發現亞伯拉罕的后裔眾多,還極其強盛。于是王擔心起來,就苦苦地對待亞伯拉罕的后裔們。在埃及人的壓迫下,為奴隸的亞伯拉罕子孫們苦不堪言。他們的哀怨感動了神。神指示摩西帶領眾人逃出埃及,最后抵達神賜給他們的地方——迦南。亞伯拉罕的后裔,稱之為以色列人,一直以來主要以牧羊為業,逐水草而居。出埃及后那么多人要在迦南這個地方定居下來,由游牧轉為農耕,由分散的小群體轉為共同生活的大社會,必然會出現許多的問題與矛盾。《圣經》記載摩西從早到晚地處理百姓的事,摩西的岳父看不下去就建議他將律例和法度昭告百姓,指示百姓當行的道和當作的事。于是摩西登上圣山,從神那里領受律例,然后回來告之百姓。人類的生活有了規定,有了秩序。在《圣經》的律法書中,記載了許許多多的規定,涉及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吃什么到穿什么。從如何敬拜神到如何獻祭。當然在這些規定中,最重要的是關于信仰方面的,但也涉及到人類生活的其它方面。這其中就有以色列人定居下來的剛開始農耕生活的描述。從中我們可以窺到一些最初人類社會的經濟生活。

從游牧到農耕,人們聚集而居,需要大量的糧食。隨著生活安定下來,人口大量增加,再加上家畜的增多,糧食的需求更是大增。如何保障糧食的長期穩定的供給,就顯得尤為重要。可剛定居下來的以色列人還未形成成熟的農業生產系統,也無農業生產經驗。想象一下如果我們是古代的以色列人,要想吃飽肚子,肯定得依靠大自然。既然依靠大自然,那就得按自然的四季來采集食物。這在《圣經》中也有所體現。在《圣經》的《出埃及記》中記載了人們必須守三大節期。“一年三次,你要向我守節。你要守除酵節,”(出23:14)“又要守收割節,所收的是你田間所種,勞碌得來初熟之物。并在年底收藏,要守收藏節。”(出23:16)這三大節相當重要。除酵節是為了紀念神將百姓從為奴之地埃及解救出來。而后的守收割節和收藏節則是剛定居下來的以色列人的生存保障。人們可以不種,但必須按時收與藏。因為人類控制不了大自然,只能順應大自然。按大自然的節奏,該收時就收,該種時就種,才能豐衣足食。人類也阻止不了大自然隨時降下的災難。天隨時會刮風下雨,地隨時有地震海嘯。所以必須儲藏食物,防災保命,保障種族的延續。神不斷地提醒人類,人與自然都是被造物,都在神的看管下。人高不過自然,更高不過神。神指示給以色列人的生存之道是從守收割節和收藏節開始的。正如《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所記載“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每年按時收與藏,來年的吃喝有了保障,人們才可能騰出時間與精力去從事其它經濟活動。交換、借貸、擴大種植等等經濟活動都可以安心地進行了。所以說收割與收藏是一切經濟活動的基礎。

隨著以色列人在迦南地的人口增多,如遇上饑荒與災禍,儲藏糧食就顯得極其重要了。一般人都是及時行樂的,很少會居安思危。豐年就享樂,很少考慮災年會有滅頂之災。甚至是滅族之災。《圣經》中記載的一次旱災,使迦南地及其周邊各地長達七年無收成,要不是約瑟預先在埃及豐年時儲藏了大量的糧食,也不知將會餓死多少人。亞伯拉罕的后裔們也難逃其難。長達七年之久的饑荒會將幾十年發展起來的人口在短短的幾年里餓死光。即使活下來的人也將面臨生產資料枯竭的困境。因為為了活命,人們已將所有的財富都拿去換糧食了。那次長達七年的荒災,使埃及周邊的人們都涌到埃及買糧。于是埃及得了各地的財富與土地。那次大災給人們的啟示就是要儲備。在人類的文明史上,古代中國很早以前就將儲備作為經濟的核心任務。公元前1117年,周文王臨終前向太子講述治國大道,其中提到“天有四殃,水旱饑荒,其至無時,非務積聚,何以備之。”“有十年之積者王,有五年之積者霸,無一年之積者亡。”(《逸周書·文傳解第二十五》)這就是中國古典經濟學中基本原則之一——儲備原則。在《管子·山權數第七十五》中記載了管子對桓公的建議“湯七年旱,禹五年水,民之無賣子者。湯以莊山之金鑄幣,而贖民之無賣子者;禹以歷山之金鑄幣,而贖民之無賣子者。故天權失,人地之權皆失也。故王者歲守十分之參,三年與少半成歲,三十一年而藏十一年與少半。”“此守時以待天權之道也。”這一段話明確指出掌握糧食儲備就是掌握“天權”。如果“天權”不掌握也就無法應對各種災禍。就會造成社會動蕩,國家不保。在古代中國,歷代君王都很重視儲備,包括糧食、飼料、武器、車馬、人員、棉麻、貨幣等等的儲備。

從《圣經》中的收藏節到中國古代的國家儲備,我們從中看到了儲備的兩個基本層面:民之儲備和國之儲備。人類的儲備系統發展到現在越來越完善,但儲備的基礎不外乎這兩個層面。

一、 民之儲備

以色列人的收藏節就是典型的民之儲備,儲備于民。以色列人出埃及后并未形成國家,還是以族群、部落而聚居。平時每個家庭都進行農業生產。如有戰爭,每個家庭的成年男性必須自帶糧食和武器參加戰斗。那時整個社會群體還未形成從上到下的國家統治體系。所以那時的儲備就是要求人們自發的儲備,以家庭為單位,每個家庭儲備足夠的糧食,整個族群也就有了足夠的儲備。民之儲備覆蓋面廣,但要保證每個家庭都有足夠的糧食儲備必須有一定前提的,那就是必須保證每個家庭都分到足夠的土地。《圣經》中記載以色列族群進入迦南地后首要的事情就是分土地。按照人數的多少,每個家庭都分到了足夠的土地。而且為了保證土地不流失,不被兼并,在《圣經》中專門有關于土地的律法。例如《圣經》的《民數記》中記載“你們要按家室拈鬮,承受那地。人多的,要把產業多分給他們;人少的,要把產業少分給他們。拈出何地給何人就要歸何人。你們要按宗族的支派承受。”(民:33:54)“凡在以色列支派中得了產業的女子,必作同宗支派人的妻,好叫以色列人各自承受他祖宗的產業。這樣,他們的產業就不從這支派歸到那支派。因為以色列支派的人,要各守各的產業。”(民:36:8-9)“地不可永賣,因為地是我(神)的,你們在我面前是客族,是寄居的。在你們所得為業的全地,也要準人將地贖回。你的弟兄,若漸漸窮乏,賣了幾分地業,他至近的親屬,就要來把弟兄所賣的贖回。若沒有能給他贖回的,他自己漸漸富足,能夠贖回,就要算出賣地的年數,把剩余年數的價值,還那買主,自己便歸回自己的地業。倘若不能為自己得回所賣的,仍要存在買主的手中,直到禧年。到了禧年,地業要出買主的手,自己便歸回自己的地業。”(利:25:23-28)在《圣經》中還有許多關于土地的條例。這都是為了保證每個家庭保有一定量的土地,即使有土地的流轉,也要保證不會產生大量的土地兼并。有土地,才有儲備,才能抗災保命,才能保證族群的延續。民的層面的儲備隨著社會的發展,國家政治權利的統一,慢慢地就被國家層面的儲備取代了。到了近現代,經濟高速發展,商品流通順暢。民的儲備觀念也僅限于每個家庭多準備一些日常食物而已。但是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有些地方的人口猛增到千萬以上時,人民儲備的優勢開始顯現出來了。因為無論多么強大、多么高效的政府面臨大災時也不可能在短期里保證幾千萬人的吃喝穿等應急物資到位。那將是一個龐大的物資需求。即使調動全國各地進行支援,也需要幾天的時間。同時上千萬人口的城市留給應急儲備物資存放的地方很少,中心地段極少建倉庫。應急物資幾乎都靠外面運進來,緊急情況下只有轉移人口。這又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這些都將是個龐大的支出。1991年淮河發大水,江蘇、浙江、上海、安徽、湖北等七個省市受災嚴重,受災人數達到兩千萬左右。災區糧食供應困難。經國務院批示,動用中央專儲糧100億斤,緊急調往災區。由于受災地區大部分是糧食主產區,大水過后,馬上進行生產自救,及時地恢復了糧食生產,否則后續仍需大量的糧食補給。即使這樣100億斤的糧食在當時也是個不小的數字。所以說當一些城市人口擴張到一定程度時,國家應及時引導人們進行家庭儲備,學習古代以色列全面鼓勵人們提前進行日常必需物品的儲備,充分發揮民之儲備的優勢。只有儲備于民才可以最大范圍、最全面地保證人民的生活,抗災效果也是最顯著的。即使戰爭來臨,也能最快地組織起戰爭物資,應對打仗。而且儲備于各個家庭還可以大量地減少國家對儲備物資的管理投入和維護投入,為國家節約了大量的資金。

二、 國之儲備

古代中國,疆土遼闊,人口眾多。未統一前是小國林立,統一后是超級大國。無論大國小國,國家儲備都顯得尤為重要。國之儲備較民之儲備更為復雜,必須建立在完善的國家管理體系上。我們國家在很久以前就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儲備制度。河北武安磁山遺址中發現了許多儲存糧食的窖穴,窖穴建設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周武王伐紂時,曾散鹿臺之財,發巨橋之粟。這說明商朝就建有國家糧倉,專門用來儲存糧食。在周代,國家官員—大司徒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安排國家儲存和應對荒災,減少災難損失。當儲備上升到國家儲備時,就需要一整套機構和制度來管理國家儲備。國之儲備比起民之儲備更為復雜,管理成本更高。但國的儲備作用更廣。從最初的抗災備荒慢慢發展出更多的效用。一是備荒。洪武年間,皇帝朱元璋下令要求各州縣需在人口密集地區設置儲糧倉,名曰預備倉,專門用來存糧,應對饑荒和各大自然災害。同時將儲存糧食的多少作為考核地方官員的政績之一。二是備戰。在中國古代先秦時的著名兵法書《六韜》中有關于戰爭的各方面內容,其中就提到“秋刈禾薪,其糧食儲備也。冬實倉廩,其堅守也。”(六韜·龍韜·農器)在《逸周書》中提出“有十年之積者王,有五年之積者霸,無一年之積者亡。”(逸周書·文傳解第二十五)可見糧食儲備是打贏戰爭的關鍵。三是平抑市場。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儲備的功能向平抑市場延伸。漢宣帝時,大司農中丞耿壽昌在給皇帝的奏折中寫道“以谷賤時增其賈而糴,以利農;谷貴時減賈而糶,名曰常平倉。”國家設置常平倉,儲存糧食,當糧食市場波動時,用來調節糧價,穩定糧食市場,避免谷賤傷農,谷貴傷民。這就是國家“準平”政策。早在公元前686年,管仲就提出了“準平”政策。《管子·國蓄》中提到“萬物之滿虛隨財,準平而不變,衡絕則重見。人君知其然,故守之以準平。”管仲提醒君王要會調節市場,用平準措施掌控市場。唐貞觀十三年,唐太宗下令在北方八州設置常平倉。宋淳化三年,宋太宗下令在各州縣都設立常平倉。明萬歷三十九年,明神宗在邊鎮地區設立常平倉。一直到現代,國家儲備的平抑市場作用還是很有效的。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大,國家儲備也隨之形成了一個從上向下的統一管理體系。國家儲備的三大作用越發顯現出來。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國家儲備需要巨大的投入。僅每年的維護投入,管理投入和監督投入就會給國家和地方帶來巨大的負擔。所以從古到今許多地方往往會在當地的儲備上“偷工減料”、“數字造假”,甚至抵制國家的儲備安排。相比與民之儲備,國之儲備需要更多的資金和更大的管理力度,才能達到一定的抗災效果。

這兩個層面的儲備各具優勢,發展至今,各國一般都是組合使用,力爭將各個層面的優勢都發揮出來,從而達到最佳效果。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民之儲備的優勢是,覆蓋面廣,可以調動起全國的人們時刻準備著應對各類災害,同時國家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與財力進行管理與監督。民之儲備,比如以色列民族的收藏節,幾乎就是要求全民儲備,保障面涉及全國人民。這個層面的儲備適合農業人口多的大國和自然災害頻發的小國。而國之儲備的優勢是在國家的統一規劃和安排下,從中央到地方形成完整的國家儲備系統。當發生災害和戰爭時,國家可以統籌安排,及時調配物資,合力應付,減少損失,達到減災的效果。國之儲備是國家掌控的戰略資源,是應對突發性事件的預先準備。即是預先準備,就需在平時投入人力物力進行準備工作。國之儲備在前期存儲、中期管理、后期投放上需要方方面面的投入。甚至還需要建立一個組織用來監督和督促儲備工作保質保量地完成。這些投入是巨大的。可是面對完全不可預測的災難時,這些投入可能只是杯水車薪,起不到減災的效果。所以國之儲備要具備前瞻性和計劃性。國之儲備關系到一國的存亡與穩定,所以現在各國對于本國儲備的關鍵內容都是不公開,保密的。在這里,我們不是研究具體的儲備細節,而是重點討論針對我國的國情,如何將民之儲備與國之儲備結合起來,力爭用最小的投入達到最大的抗災效果。

我國目前區別其他國家最突出的特點是人口眾多。在城鎮化的過程中,大量農業人口涌向城鎮,大中型城鎮的常住人口越來越多,流動人口也越來越多。進入城鎮的人逐漸失去儲備的意識和條件,變得完全依靠城市所提供的水、電、煤等公共設施。一旦發生大的災難,那么多的人都需依靠國家的緊急救援。短期還能應付,長期就難維持。隨著國家儲備的負擔越來越重,國之儲備就會進入兩難境地。所謂的兩難境地就是每個地方一般按照當地的戶籍人口進行各類物資的儲備,當人口數增長過快時,政府就必須加大投入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儲備。所有的這些投入在短期內是不見效的,也無收益和政績的。相當于每年拿出大量的資金沉淀進儲備池,即不產生政績,又會帶來老百姓的不理解。老百姓總覺得每年交那么多稅,可生活卻無實質性改善,錢也不知花到哪兒去了。但如果不增加儲備,一旦發生緊急情況,儲備的物資相對于龐大的人口就無法應付。“杯水車薪”也就意味著失效。比如八十年代的青島是一個中等沿海城市。1980年全市總人口數為5961129。而到了2015年末,青島的常住人口已為909.70萬。面對接近一千多萬的人口,政府得儲備多少物資才能在關鍵時起作用。同樣面對十幾億的人口,國家該如何規劃儲備工作,才能避開兩難境地,達到花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效用呢?這是個很艱巨的任務。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民之儲備花費小,抗災面廣,效果好。國家可以積極引導民眾進行儲備,將民之儲備和國之儲備結合起來,形成網絡體系,相互補充,整體發揮作用。正如《國家綜合減災“十一五”規劃》中所提出的“以統籌規劃,節約投資和資源整合為原則,通過新建、改擴建和利用國家物資儲備庫等方式,基本形成中央級救災物資儲備網絡。”形成儲備網絡體系是現代儲備的科學新思路。所謂體系是指一整套系統,系統中的各個部分互相輔助,共同構造起一個相通的網絡系統,覆蓋著整個儲備工作。

我國的儲備網絡體系目的是將全國各大城市串聯起來,這個體系中的各大城市既可以獨自抗災,又可以聯合抗災。既可以依據發達的交通網絡互相幫助抗災,又可以在交通中斷的特殊情況下獨立開展抗災自救。具體的儲備工作要兼顧政府和民眾,要將國之儲備與民之儲備結合起來,不同的城市所偏向的重點各不相同。比如中小型城市,周邊還保有大量的農田,儲備工作的重點應放在當地,盡量不要依靠國家。當地政府要有提前儲備的意識。首先是為整個城市預備水、電、煤等公共設施的第二套備用系統,以應對緊急情況。尤其是水,必須備有第二個水源地。當地政府可以在城市周邊的郊區專門開辟供應城市的糧食蔬菜基地,引導居民糧食蔬菜消費本地化,有剩余后再向外輸出。即使是周邊耕地少的城市也要盡量避免完全依靠外來的糧食和蔬菜。以免當交通阻斷時,城市無法自救和維持。地方政府應在中央的協助下進行當地的產業布局,盡量保證與人民生活緊密相關的生活用品在本地有生產企業。比如當地有自己的面粉加工企業、服裝加工企業、肉聯廠、造紙廠、農機廠、醬油廠、榨油廠、水泥廠、化肥廠。盡量別因為外地的東西便宜,于是當地就不安排生產企業了。整個城市功能應該象一個獨立自主的細胞,即使沒有外界的交換也能自己維持一段時間。這個細胞的獨立運轉除了需要政府的提前準備,還需調動居民的儲備意識。政府儲備需要大量投入,但引導居民進行民之儲備就不需花許多錢。對于當地居民自己的儲備,政府只需重視引導工作就可以收效甚大。政府要經常提醒市民居安思危,家中常備糧食、鹽、礦泉水、衣服、被褥、錢等生活物品。對于那些在城市打工但還沒有長期安定下來的農民工,政府要引導他們在自己的老家儲備糧食和燃料。一旦城市發生緊急情況,他們可以返回家鄉避難,這樣可以減輕城市的壓力。同時要引導本地的農民工盡量在離家近的城市里打工,這樣既可以照顧家里又可以賺錢。如遇上大災還可以及時趕回家抗災,減少損失。

在連接各大城市的交通樞紐處,國家應提前規劃、選址、建設國家物資儲備倉庫,統一安排收儲計劃。當周邊城市急需物資支援時,可以依據便利的交通,及時將應急物資送到目的地。從城市的自儲到各大城市周邊的國家儲備庫,逐漸形成一個相互連通的大網絡。這個大型儲備網絡體系可以及時地形成合力,互相支援,將各個城市地相對較小的抗災能力匯合成一股大能量,成倍地提高抗災效果。在這個網絡平臺上可以統籌安排、及時調配、互通有無,用最小的代價達到最大的效用。

對于北京、上海、廣東這些超大型城市除了要具有以上中小型城市的各類儲備內容,還需建立運能儲備,以應對千萬以上的流動人口。當緊急情況發生時可以及時輸送人們離開,回到各自的老家,避開災難,減輕大城市的壓力。而且在平時大城市幫助周邊中小城市,發生緊急情況時,周邊的中小城市要幫助大城市分流人口,援助物資,分擔壓力,共同應對緊急事件。

從最初的民之儲備到現在的國之儲備,當今世界每個國家都很重視儲備。面對我國人口眾多,城市人口密度大的具體國情,我們需學習古代以色列,重視民之儲備,甚至將收藏放進律法中去。時刻提醒民眾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加快形成完善的儲備網絡體系,形成合力,提升儲備效用。

1.文中所引用的《圣經》為:《圣經》,上海:中國基督教兩會出版部.

2.司馬遷(漢):《史記》,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989~990頁.

3.黃懷信等撰:《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44頁.

4.黃懷信等撰:《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47~248頁.

5.劉向(西漢)編;劉建生主編:《管子精解》,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年,第608頁.

6.劉向(西漢)編;劉建生主編:《管子精解》,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年,第609頁.

7.白美清:《中國糧食儲備改革與創新》,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年,第36頁.

8.姜尚(周),黃石公(漢),王學典編:《六韜三略》,北京:藍天出版社,2007年,第143頁.

9.黃懷信等撰:《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47~248頁.

10.《漢書·食貨志》二十四卷.

11.劉向(西漢)編;劉建生主編:《管子精解》,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年,第596頁.

12.青島統計局編:《2009青島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年,第47頁.

13.數據摘自青島統計信息網:http://www.stats-qd.gov.cn

猜你喜歡
糧食國家
國家公祭日
環球時報(2022-12-14)2022-12-14 16:46:27
珍惜糧食
品牌研究(2022年27期)2022-09-28 00:30:14
珍惜糧食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8
珍惜糧食 從我做起
快樂語文(2021年36期)2022-01-18 05:49:06
請珍惜每一粒糧食
國家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我的糧食夢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熟女人性满足视频| 免费福利视频网站| 亚洲天堂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一级片网址|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黄网在线| a级毛片免费网站| 久青草网站| 三级欧美在线|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91视频99| 色偷偷综合网|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99在线视频精品|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国产视频久久久久| 日本午夜影院| 手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国产精品播放| 国产精品99r8在线观看| 亚洲三级色|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91成人在线观看| 综合色婷婷| 亚洲男人天堂网址|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亚洲国产系列| 国产在线精品香蕉麻豆|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日本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69综合网|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不卡国语在线|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黄色成年视频|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国产丝袜啪啪|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热99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6|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午夜影院a级片|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99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 国产91视频观看| 亚洲永久色|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亚洲三级a| 欧美在线天堂|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国产精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 亚洲天堂视频网| 成人年鲁鲁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 99偷拍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成人在线不卡| 色综合五月婷婷| 日韩少妇激情一区二区| 久久www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97AA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播放| av在线手机播放|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a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三级日韩三级|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亚洲视频免费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