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武漢市第十一中學高三(4)班 許人文
看到這個題目,有的同學可能會笑:香蕉怎么吃?剝了皮吃唄!但問題若變為“一次吃不完的香蕉,該怎么吃”,這個答案就不算完整。
一次飽餐之后,我為客人奉上了一盤香蕉。客人露出想吃一只又擔心吃不完的神情。因為早已試過,我從容地拿起一只香蕉,兩手分別握住香蕉的兩端,并用手指抵住香蕉中部的位置,稍稍用力一掰,香蕉就被折成了兩截。這樣既分了香蕉,又保持了香蕉外皮的相對完整。
我想,這種將香蕉從中折斷與他人分而食之的方法雖然簡單,不也是一種創新嗎?
的確,這是創新方法中分解(分離)法的應用。分解法是指把某一對象進行分解,使問題從復雜現象中充分暴露或細化,從而理清創新思路,或通過分拆直接解決問題。
當然,獲得新思路、新方法的重要前提就是明確問題、了解需求,然后打破傳統觀念。比如,當你思考“香蕉是不是只能用手剝皮、用刀切斷”這個問題時,你可能就朝著香蕉的新吃法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大多數家庭至少由父母和孩子3人組成。按一般的衛生習慣,每人至少需要一個洗臉盆和一個洗腳盆,3人需要6個盆,這樣就產生了“怎么擺放6個盆”的問題。將盆摞起來,使用時不方便也不衛生;如果不摞起來,又該怎么放?
這類問題往往只有經常做家務的人想過,即問題的提出源于生活實踐。一個浮于表面的人不太可能了解生活的實際需要,也就不會有新的思考。
對于這個問題,我想到的方法是將盆掛在墻上。我的靈感源自創新方法中的換元法,即把創造對象的諸多因素看成變量,針對每個因素進行改進,使問題得到解決。

將盆子掛起來
換元法的一般步驟為:第一,列出全部因素,并把這些因素視作變量。第二,采取一定手段對每個因素進行改進,直到取得滿意效果為止。塑料盆要掛起來只需在墻面釘上釘子,同時在塑料盆的外沿打孔(位置不要太靠近盆體)即可。
再舉另一個例子。廚房里常常會遇到炒好的菜或待炒的菜無處可放的問題。
菜(盤子)如果能“摞”起來就解決了廚房空間不夠用的問題。這就是新的思路。

這里將用到的是逆反法。我們應打破頭腦中常規思維模式的束縛,對已有的理論方法、技術、產品或習慣等持懷疑態度,從相反的思維方向分析和思索。
如何將炒好的菜或待炒的菜“摞”起來?方法之一就是利用類似多層貨架結構的物體。考慮到廚房用品包括洗菜盆、湯罐、大碗、菜盤、菜簍子等,這種架子的用途不應只考慮擱置菜(盤子),應根據實際情況將各層的層高設計成高矮不一的形式,甚至可以用網眼材料作為其中某層的隔板,以便瀝水。
可見,將菜(盤子)摞起來是一個與將盆子摞起來完全相反的應用。可以摞起來的盆子摞起來之后反而使用效果不佳,而不可以摞起來的菜(盤子)摞起來卻很方便。
生活中,還常常用到與前文提及的分解法完全相反的另一種創新方法,即綜合法。在發明創造的過程中,分解法提倡將事物打破、分解,綜合法則提倡聚集、綜合,兩者共同的目的是沖破事物原有的限制,將研究對象予以重組,從而創造出全新的概念和產品。
例如將掃帚和撮箕組合起來的應用。在撮箕的把柄上裝一只可以固定掃帚的夾子,這樣掃帚還是掃帚,撮箕還是撮箕,絲毫不影響各自的功能。但多了這只夾子,搞完衛生后掃帚可以夾在撮箕上,既解決了時常找不到掃帚或撮箕的問題,又解決了掃帚直接擱置在地面,時間一長會出現毛須翻卷、散開等情況而導致使用不便的問題。
以上只是通過生活中幾個不起眼的“小發明”,介紹了創新活動中的分解法、換元法、逆反法和綜合法。此外,創新方法還包括重組法、移植法、仿生法等。
只要用心,善于發現問題,樂于改變,問題必將轉化為創新的機會,生活必將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