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聰
“低溫養生”在于放慢“生命能”消耗速度
眾所周知,把食物放在溫度處于0-5攝氏度的冰箱保鮮層內,一段時間里,食物依舊鮮美。因此,很多人幻想著也能尋找到這么適宜的溫度,并能較長時間地呆在這種環境里,讓自己永葆青春、活力和健康。其實,人們的這一想法并非異想天開,中醫養生療法中就有“低溫養生”這一說法。養生名家孔令謙說,人類生命活動是遵循能量的消耗規律而運作的,消耗越快,壽命越短;而低溫養生則能調控“生命能”的消耗速度,使其慢些、再慢些,壽命便可隨之延長。
數九寒天,是“低溫養生”的最佳時節。這是因為在冬季里,陰氣旺盛,陽氣衰微,這時蓄養陰氣,猶如天助。當然,低溫養生,并不能簡單理解為降低人體溫度,而是以降低細胞代謝速度,進而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寒冷使細胞分裂慢,新陳代謝也慢,所以衰老來得晚,壽命自然長。“低溫養生”的原理就是在較低的溫度環境里調控“生命能”的消耗速度,降低細胞代謝速度,使其慢些再慢些,進而達到延緩衰老、延長壽命的目的。
“低溫養生”要貫穿于衣食住行之中
既然現在是“低溫養生”的最佳時期,我們就應該抓住這個黃金期,做好冬季養生,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專家建議,應該在飲食、睡眠、環境、運動等多方面入手。
飲食方面。要做到低溫烹調。因為,低溫能減少高溫烹飪時致癌物出現的幾率,又能最大限度保存食物中的養分,可謂一舉兩得。少吃偏熱的食物,適當吃些涼性食物。麻辣燙、火鍋等現代人愛吃的食物會給身體“火上澆油”,涼性食物有助于身體氣息平衡,去除燥熱。比如魚、蝦等體溫偏低的肉類食物,藕、筍等水生植物,大白菜、蘿卜等蔬菜,冬菇、平菇、蘑菇等背陰處生長的菇類,冬棗、蘋果等水果。飯吃八分飽。進食越多,產生的熱量也越多,容易使體溫升高。研究顯示,少食可使動物體溫下降,使其死亡幾率降低三分之一。
睡眠方面。首先要做到睡個“低溫覺”。人們的體溫并非恒定不變的,而是處于動態變化之中。晚間9時至11時開始下降,凌晨1時至3時降到低谷,清晨8時左右開始緩慢上升,晚餐后達到頂峰。因此,夜間睡眠是“低溫養生”的好時機,必須杜絕熬夜,盡量做到在晚上9時就上床睡覺,且睡眠時間保證在7小時以上。要盡量避免“光壓力”。在燈光中入睡會導致體溫上升,影響正常代謝功能。因此,最好在黑暗的環境中睡覺。
生活環境方面。多接近綠色植物。室內多擺放些吊蘭、水仙、茉莉等盆花或盆景,以降低環境的溫度。棄用厚重的窗簾,選用輕薄,看起來淡雅、清爽的窗簾。家具也應多選用造型簡潔、色調偏冷的藤、竹、木制品,達到吸收部分熱量的目的。室內的燈,在保證必要閱讀亮度的前提下,多用低瓦數的冷光燈。
運動方面。多做瑜伽、普拉提、太極拳等慢運動。游泳也是很好的運動,因為在水中消耗的熱量要明顯高于陸地,降溫效果好。洗澡時,無論盆浴或者淋浴,水溫不要過高,桑拿時房間溫度也不宜太高。
“低溫養生”應避免四個誤區
數九寒天,雖然是“低溫養生”的最佳時節,但專家提醒,不是所有人都適合,也不能簡單地理解成一味貪涼,應該避免以下四個誤區。
衣服穿的少。“低溫養生”并不是簡單的少穿衣服多貪涼,在氣溫低的時候還是要多穿衣服保暖。
開空調。“低溫養生”注重的是自然環境下的低溫對人體溫度的調節。為降低室內高溫而開空調有悖“低溫養生”的原則。
喝涼水吃冷飲。中醫講究少食“生冷”,與人體溫度接近的食物才更養生。
不分人群。老人和兒童體質較弱,免疫力低下,季節交替時要注重保暖。孕婦和經期女性要少吃生冷食物。陽虛體質的人,本身就怕冷,不適宜低溫養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