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登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完成整個過程需要體力更需要勇氣,當你決心去登山,就要做好接近身體極限挑戰自己耐力的準備,除此之外,還有諸多事項需要注意,才能保證安全。
登山的相關政策法規
1997年7月8日,原國家體委發布實施《國內登山管理辦法》,作為我國登山運動專項管理的體育部門規章,在規范我國國內登山活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02年,《國內登山管理辦法》進一步修訂,管理重點放在西藏5000米以上和其他省區市3500米以上山峰。主要包括確保登山者的安全;有利于保護山峰資源及周圍環境,避免由于登山引起的環境污染;對組隊條件和審批標準進行嚴格管理以及加大違反規定的處罰力度等。
在組隊條件方面,增加了“必須配備相應登山教練或高山向導”的條款,同時,具體規定了登山教練或高山向導與登山隊員之問的比例。做出這樣的硬性規定,是為了加強登山技術和高山探險經驗方面的保證。實踐證明,在高山探險運動中,登山教練或高山向導在遇到暴風雪或其他突發事件時,會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對于確保登山安全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避免易發事故
登山之前要做兩種以上周密的計劃。凡攀登超過1000米的山,需做周密計劃,包括路程、食宿、天氣、腳力、所帶裝備、預計時間等,切忌存有僥幸心理,否則極有可能被困在半山腰,上天無路入地無門。至少準備兩套計劃,考慮到最壞不可抗拒因素,如暴雨、酷曬、大雪、猛獸等。在登山之前還要經常做一些健身運動,這樣攀登時會覺得輕松許多。
確保有充足的御寒裝備。登山的事故很多都是隊員死于體溫過低,即通常意義上的凍死。極高山通常山頂海拔都在雪線以上,有些雪線以上高度達數千米,而且通常空氣稀薄,空氣中含氧量低。體溫過低會導致內分泌混亂、幻覺及意識喪失直至最后死亡,所以在登山過程中要有充足的御寒裝備。
正確進行急救包扎。在登山時萬一受到傷害,一定要處理好傷口。傷口是細菌侵入人體的門戶,特別是在野外。如果傷口被細菌污染,就可能引起化膿或并發敗血癥,氣性壞疽、破傷風等,嚴重影響和損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在急救現場如果沒有條件做清創處理,一定要先進行包扎,及時妥善的包扎,可以達到壓迫止血、減少感染、保護傷口、減少疼痛、固定敷料和夾板的目的。
登山過程中注意安全細節。登山時最好隨身攜帶個人資料,注意保持通訊工具暢通,并隨時向留守人員或家人報告行蹤,還要儲備應急電量直至活動結束。登山時最好依循前人留下的路標辨別方向,或沿途標示記號,天黑后切忌行走溪谷或陌生線路,迷路時應折回原路,或尋找避難處靜待救援。除保持體力外,還要平穩情緒,重視身體的變化,適時休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