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君:自2017年9月,全國小學和初中統一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后,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的一言一行都成了中小學語文老師和學生們關注的焦點——對新教材怎么把握和吃透?新教材對學生母語素養提出了什么要求?隱含的未來高考語文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2017年11月,溫儒敏教授與同在“部編本”教材編寫隊伍的曹文軒、北大教授錢理群等在一次北大召開的會議上,對未來的高考語文改革方向進行了“劇透”。
前情摘要:
◆ 語文高考最后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
◆ 閱讀文章具思辨性、復雜性、擴展性,還專找讓考生想不到的領域,對女生特別不利。
◆ 高中課程將有顛覆性的變化,要學生模仿寫詩、寫小說、寫散文、寫戲劇。
◆ “高中語文特別是高中作文教學,全線崩潰!”
緣起·高中語文教學現狀不容樂觀
溫儒敏:我發現,號稱向985、211高校貢獻了很多學生的中學,語文課是高一學點知識,高二忙聯考,高三基本不學,全部刷題。所以作文在高中可有可無,很多學校不安排寫作課。
高中語文老師將精力用在總結應對高考作文的技巧上,只講怎么對付考試。比如,有老師總結出15種寫法:怎么用愛因斯坦的名言,怎么套入自己的經歷和想法,怎么聯系新聞,諸如此類。
新高考也可能帶來一個問題:學生不是在考場,就是走在去考場的路上。高一開始等級考試,考考考,造成現在的孩子對寫作沒興趣,對讀書沒興趣。語文要給其他出分的學科讓路,學生的精力自然不能放在這里。
錢理群:制衡著高中語文及作文課的開設的原因非常復雜,但有一個直接原因就是作文的閱卷存在很大問題。語文卷總分150分,作文占60分。分數分成四等,二等分是42~45分,我們調查了4個省,75%~85%都是二等分,根本拉不開距離。考得好也是42分,考得不好也是40多分,所以老師就不教了,頂多教點考場上的作文技巧。調查的4個省中,考入一類高校的作文成績,與考入二類高校總體差距為“2分”!
倡議·新教材倡導以閱讀為宗
曹文軒:閱讀和寫作的關系,就是弓和箭的關系。你們把這句話記下來,用一輩子記住,寫作是一支箭,閱讀是把弓。不閱讀如何發現經驗?不閱讀哪來的申辯能力?不閱讀哪來的想象能力?
我們正在著手編高中語文教材,新的語文教材要對教師學生有制約作用,比如文章后提供書目。這個書目不是可看可不看,是必須看,因為要與教師的語文教學和學生的評估直接掛鉤,所以你想不看都不可以。
重磅劇透!未來高考語文這樣變臉
NO.1 閱讀題量增加!閱讀面漸廣!注重邏輯思辨!
溫儒敏:閱讀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現在是9000字,將來可能增加到1萬字;閱讀題量也增加了,2017年的題量,不是題目的數量,是你要做完的題的體量,比2016年的悄悄增加了5%~8%。語文高考最后要實現讓15%的人做不完。
閱讀面也在悄悄變化,哲學、歷史、科技什么類型的內容都有。前年考的閱讀題是古代貨幣制度。之后他們做了一個調查,99%的學生從來沒有關心過,沒有看過這個題目,老師也沒有注意過。2016年考的閱讀題跟文學有點關系,就是比較文學,里面有很多概念,一般的中學生也看不懂。“這說明現在閱讀的要求遠遠高出了中學語文教學平時教的那個水平”。
高考閱讀題的變化趨勢,那種思辨性,那種復雜,那種擴展,都是你想不到的,對女生特別不利!女孩子中學喜歡讀小清新、小文藝、小勵志,喜歡詞很美的文章。這些符合那個年齡段的審美趣味。可她們馬上讀大學了,就要開始更多地考慮思辨,面對很復雜的邏輯。所以教改必須在中學階段用高考來撬動,來推動閱讀,推動寫作的教學。
【小編點評】重視閱讀的廣度與寬度,淡化語文教學上的“奇、難、偏、怪”,會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大腦的知識結構,不再讓思維拘于一隅變得促狹短淺,而是用綜合性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從而重新塑造語文教育的原生態。
NO.2 借高考來顛覆語文課程,倡導文學創造
溫儒敏:高考以前愛考實用文,一個文學類,一個應用類,二選一,有一年考了劉震云的一篇小說,結果選他的文學類題目答題的只有8%~15%。剩下大部分考生選了應用類的。我們發現之后,第二年就調整了。現在文學類也要考,應用類也要考。否則,語文課堂不講詩,不講散文,不講小說,最終中國的文學教育也崩潰了。
以后,高中語文課程有根本性的改變。對高一,有一個基本的設想,每個學期應安排6~8次的寫作。其次要有文學寫作,比如寫詩,要學生模仿寫詩、寫小說、寫散文、寫戲劇。
倡導文學創造。并不是要學生寫得多么好,以后變成一個詩人。而是通過模仿寫詩,來感受那種語言的超越,語言的變型。語言有時候不能窮盡,情詩就要說出變型的話,這就是詩。讓孩子們懂得語言的這個特點,最終是一種情感訓練、思維訓練,也是對語言的一種感覺。改革還要讓孩子們寫劇本、改編劇本,寫散文,寫小小說,這是審美的教育。
這樣教學就對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現在的很多語文老師基本不讀書,也沒有時間讀書,只能盡量去影響準老師。少看微信多讀書,語文教學要盡量往閱讀和寫作方向轉一轉,以此來激活我們的寫作教學。
【小編點評】高考是語文課程改革的指向標,是改變目前教育生態的杠桿驅動。把握住高考改革的目的與動向,加強語文課程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與語言訓練,讓學生從語文課堂上,從閱讀中獲得美的認知,獲得思維的提升,最終實現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實現。
素材鏈接1:爭議:溫儒敏對女生的偏見
近年最常見的聲音要么是高考側重數理化、重理輕文,不利于學不好理科的女生;要么是高考容量大、內容模式化、備考時間長,有利于勤奮刻苦,擅長死記硬背的女生,不利于聰明但好動貪玩的男生。溫儒敏的觀點如今又為這一話題貢獻了新鮮血液——語文也加入“女生學不好”的隊伍中。但從高考的考試結果看,并不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據艾瑞深機構統計,21世紀以來,高考女狀元也以超過52%的比例略勝于男狀元。高考表現上男女生并不顯著的差異很難說是考試本身帶來的。在校生的性別差異在博士階段才開始顯現(女生38.63%),而此時,就業、婚育等非教育因素已對女生的教育追求產生顯著影響。高考如果存在性別偏向,與其說體現在考試本身,不如說體現在考前和考后的相關環節。
(摘自搜狐號“界面文化”)
素材鏈接2:溫儒敏回應
溫儒敏:近日我在北大的一個發言正被“熱炒”,多少歪曲了原意。我講高考是選拔考試,必須適當拉開分距,還要考閱讀速度,有15%考生做不完是正常的。這是學理上的建議,不等于馬上這樣命題。我指這幾年命題取材面擴大,且往理性靠攏,對于死讀書卻閱讀面窄的女同學可能不利,也不等于性別歧視。
(特約教師 夏子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