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書亭
2017年10月16日,全球多國科學家同步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人類第一次直接探測到來自雙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并同時“看到”這一壯觀宇宙事件發出的電磁信號。這一發現如一顆神秘而炫目的新星,冉冉升起在科學界的星空,引人注目。
但誰曾想到,引力波的相關論文曾被批為“不知所云”,被權威雜志建議“發表到別處”;下崗工人郭英森在《非你莫屬》電視節目中闡述引力波理論時,也遭到無情的嘲笑……而最終走向了諾獎的引力波,浸透了汗與淚,飽嘗了酸與苦,它簡直就是在人們的嘲笑聲中開始的。
或因慣性思維,或為眼前利益,或囿于既定認知……人們對舊事物有著天然的偏好;對于新生事物呢,態度總有些曖昧,有些尖銳,甚至無情地嘲笑、摧殘。
誠然,存在的事物都有存在的合理因素。但若以發展的眼光來看,沒有事物處于最佳狀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處處可創新,人人需創新。如果不創新,豈不是容忍了降低我們生活質量的現象存在?豈不是失去了讓世界更美好的機會?
科幻作家凡爾納《海底兩萬里》中關于潛水艇的構想,當時不是遭到很多人嘲笑嗎?但在二戰中變成現實了。是的,我們還不能像《地心游記》中那樣暢游地底。但你還有勇氣嘲笑凡爾納嗎?再想想互聯網,20世紀末,它對于多數中國人還是個全然陌生的概念,但已經有人從中敏銳地嗅出了商機。他,就是馬云。然而在一次次推銷中,他收獲的嘲笑遠比業務多。更有某公司高管揶揄:“互聯網是什么?能吃嗎?”然而,短短十幾年,淘寶已走進千家萬戶,成為大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縱覽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人類活動永恒的主題:是創新。一個亙古的運動規律是:事物發展遵循“肯定—否定—再否定”。守舊的人在“肯定”階段,懷疑的人處于“否定”階段,而被嘲笑的人登上了“再否定”的境界。
嘲笑本是守舊的產物,但我們驚訝地發現,嘲笑之所在往往是創新之起源。因為總有人撥開眼前的迷霧,闖過嘲笑的苦海,精準把握了創新的時機,并最終為創新正名。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過:“成年人被時代淘汰,不是因為年齡的增長,而是因為學習熱情的減退。”夢想家被需要,夢想實現家更不能缺少。
當然,光有創新的想法和熱情是不夠的,還要有創新的能力和行動,要選對實現夢想的方向。莫言若攜巨筆,投身中醫藥事業,怕難以有所建樹;屠呦呦縱懷遠志,棄醫從文,恐也難遂人愿。
時至今日,浩瀚星空中那神秘的波動,正如一杯美酒佳釀,陣香幽幽引得無數人迷醉。但若沒有當初嘲笑聲中的起步,又何來今天的累累碩果?
被嘲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畏懼嘲笑而畏縮不前。
如果創新是一種夢想,那么不被人嘲笑的夢想,就不叫夢想了!(指導老師 伍旭清)
>> 點評
文章論點新穎、勵志,論據既有“引力波”這樣的時鮮素材,也有“凡爾納潛水艇設想”“馬云的互聯網思維”等素材的妙用。與其同時,作者還對創新和守舊的關系進行了理性思考,肯定了創新的力量,并提出了創新要注意的地方。破立結合之下,文章有觀點有態度,還有了哲學的高度。
>> 本文適用考場仿真試題
請以“創新”/“追求夢想”/“面對嘲笑”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