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報告的過程中,我主要有三個方面的感受:提法新、目標明、路徑實。”在車間,范國瓊和同事們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新的提法為我們提供了新的指導,明確的目標給我們指明了方向,切實可行的發展路徑則讓我們少走彎路。”
在興文縣共樂鎮毛壩村宣講完黨的十九大精神后,范國瓊來到貧困戶易方先家里給她鼓勁:“有黨的好政策,有我們的勤勞雙手,今后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從北京回到宜賓的這幾個月里,黨的十九大代表范國瓊奔波于企業、農村宣講十九大精神,讓酒都廣大干部群眾更加豪情滿懷。
拜父學藝成了評酒“女狀元”
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不僅釀造出香飄四海、譽滿全球的五糧液,也培育出一代代中國白酒勾兌大師。在這份名單中,范國瓊的名字熠熠奪目。不僅因為她具有超群的勾兌、嘗評技藝,更因為在她身上展現出一名共產黨員對技能忘我專研、對事業熱愛忠誠、對社會無私奉獻的閃光品質。
20世紀80年代初,24歲的范國瓊進入五糧液酒廠跟隨父親——一代勾兌大師范玉平學習勾兌技藝。那時的五糧液酒廠效益差、收入低,處于“捧著金飯碗討飯吃”的尷尬境地。困難時期進廠,學習勾兌技術又是一件苦差,需要大量地喝酒、反復地嘗、不斷地練,對舌頭和口腔是巨大的考驗。父親叮囑她:“你既然入了酒門,就不能怕吃苦,要用心學藝,為中國白酒這個民族品牌爭光。”
當時的范國瓊滴酒不沾,酒一入喉就發嘔難受。要想學習勾兌技術,離不開“時時喝、日日喝、月月喝、年年喝”,常常練到舌尖發木、口腔潰爛。范國瓊始終不放棄,“醉”倒了又爬起來,爬起來又“醉”倒……
為了不影響酒質和保證口感純凈,從拜師學藝那天起,范國瓊就給自己定下了“三不規矩”,即“一不涂口紅,二不用化妝品,三不吃麻辣酸甜”。前兩條規矩倒還容易,第三條規矩對于愛吃麻辣的川妹子實屬不易。然而為了學習技藝,范國瓊硬是徹底改變了自己的飲食習慣,幾十年來堅持與淡食為伴。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5年春,范國瓊以優異成績考上了“宜賓地區第一屆評酒委員”。隨后,又被推薦參加了省級評酒委員的考試,以8科滿分、總評98.6分的驕人成績,名列金榜第一,成為四川省第一個評酒“女狀元”。
1986年11月,范國瓊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對入黨時在黨旗下宣誓的場景,她記憶猶新,“在黨旗下宣了誓,就要一輩子對照著合格黨員的要求去做”。
生產戰線上的“排頭兵”
1998年,范國瓊被五糧液公司任命為506車間黨支部書記、主任。面對職務的提升,她自加壓力,攻堅克難,把干事創業、奉獻企業、傳承技藝的責任自覺扛在肩上,時時處處發揮著共產黨員的“排頭兵”作用。
她帶領團隊開發并實現了計算機勾兌專家系統,開創了我國現代釀酒技術與傳統工藝相結合的新局面,給白酒生產帶來了一場革命;成功解決多品種、大容量的勾兌難題,與其他技術人員共同構建了全國第一部釀酒“88工規”;完成1000噸勾兌大桶組合工作,成為世界釀酒史上史無前例的創舉;開展《白酒中金屬元素的測定及酒質的關系》項目研究,通過了省級技術鑒定,填補了我國研究空白。
在范國瓊的工作日記封面,寫著這樣一段話: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一個人一生的發展提供了長久的動力,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是個人成長的基礎,發揮技術特長為企業創造效益、為國家創造財富才是個人價值體現。
勾兌“絕活”不是私有財產
勾兌是一門“絕活”。范國瓊用精湛的技藝為社會創造了巨大財富,卻沒有把這門“絕活”當成私有財產,很多酒廠要高薪聘范國瓊當顧問,她斷然謝絕。有人說范國瓊傻、跟不上形勢,浪費了自己現成的“資源”;有人稱贊她公正無私,是不為金錢所動的“典范”。但范國瓊卻說:“我還是我,組織培養了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掌握的勾兌技術,只為國家創造財富,絕不為個人謀求私利。”
她積極發揮老黨員“傳幫帶”作用,將精湛的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年輕的專業技術人員。悉心培養的多名徒弟中有7名已獲得高級技師資格,2名獲得技師資格,5名獲得國家級白酒評委資格,10名獲得四川省白酒評委資格,為企業和社會行業的發展儲備了后續技術力量。
入黨31年來,范國瓊堅持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忠誠與信仰。她把對黨的感恩之情轉化為責任擔當,在舌尖品位與打造“香、濃、醇、甜、凈、爽”的“生命之水”,以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用心勾兌五糧美酒,為企業的發展壯大和中國傳統釀酒技術的進步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范國瓊說,作為一名基層黨代表,她很關注報告中提到的工匠精神。“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全身心投入、一絲不茍、精益求精地做好產品。如果每一名工作人員都能以工匠精神要求自己,那十九大報告中描繪的美好愿景就不難實現了。”(供稿單位:宜賓市委組織部)(責編:周文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