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氣溫每額外升高一點,都將會給地球帶來長期甚至不可逆轉的風險,而1.5℃的升溫控制目標也并非遙不可及,但是需要社會各方做出艱苦卓絕的努力
剛剛過去的10月8日,對全球氣候變化領域來說是個非常特殊的日子,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韓國仁川發布了《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首次系統評估了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范圍內所帶來的收益與代價。
就在報告發布的同一天,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把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美國經濟學家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D.Nordhaus)和保羅·羅默(Paul Romer),以表彰他們分別致力于研究氣候變化和技術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威廉·諾德豪斯有“氣候變化經濟學之父”之稱,也是最早提出“2℃概念”的經濟學家,IPCC引用的科學文獻中,就有不少來自他的研究成果,
不知是巧合還是有意安排,同一天的這兩大事件無疑讓氣候變化再次登上熱搜榜。
IPCC是一個政府間機構,其主要任務是為決策者提供氣候變化的科學評估及其帶來的影響和潛在威脅,并提供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影響的建議。IPCC已完成五次評估報告,這些報告已成為國際社會認識和了解氣候變化問題的主要科學依據。
此次IPCC發布的特別報告,是針對2015年《巴黎協定》提出的“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內,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之內而努力”的目標進行的科學評估?!秷蟾妗访鞔_指出了當前氣候變化的嚴峻性,如果全球變暖以目前的速度繼續下去,全球升溫可能在2030年至2052年間的某個時刻達到1.5℃?!秷蟾妗吠瑫r描繪了升溫1.5℃和2℃之間的差異,強調如果能將氣溫升高控制在1.5℃以內而不是2℃,將可以更好地避免一系列氣候變化損害,比如海平面上升速度會減緩、全球缺水人口將減少一半、失去棲息地的動植物數量減少一半、森林火災發生率有所降低等等。
氣溫每額外升高一點,都將會給地球帶來長期甚至不可逆轉的風險。當前,全球升溫已經達到1℃,人類正更頻繁地遭受極端天氣、海平面上升、北極海冰減少以及其他變化帶給我們的后果。盡管限制氣候變暖已成為全球共識,但各國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始終不能達成一個公平合理有效的一致行動。從各國根據《巴黎協定》提交的自主貢獻看,各國迄今承諾的減排量遠不足以實現把升溫控制在1.5℃之內的目標。根據IPCC報告,按照當前的趨勢發展,全球升溫將不止1.5℃,而是災難性地達到3℃。如果IPCC的判斷成立,那么不久的將來地球將面臨極其嚴峻的氣候風險,可以說,人類應對氣候變化已經刻不容緩。
IPCC同時指出,1.5℃的升溫控制目標也并非遙不可及,在技術上也是可行的,但是需要社會各方做出艱苦卓絕的努力。要達到并保持升溫控制在1.5℃之內的目標,在2030年之前,凈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比2010年的水平下降45%;全球碳排放量必須控制在2017年的49%以內,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墩撜Z》有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則無所得矣。無論1.5℃以內的升溫目標是否過于激進,實現目標的難度有多大,為了人類和自然生態系統的更加可持續,我們應該按照更嚴格的目標去行動。
在短短的12年之內要達成上述目標,絕非易事。首要的是落實更加積極的舉措推進經濟發展“脫碳”,改變全球的能源系統以及人類的生活方式,包括加大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使2050年可再生能源供電比例達到70%-85%,與此同時煤炭在全球電力中的份額降至接近零。從技術、經濟和政治角度來看,這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其次要加快恢復森林、林地等種植面積,以提高其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這也是公認最具成本效益的減碳方式。
此次諾德豪斯獲獎,必然大大提升氣候變化經濟學在經濟學領域的地位,也有望吸引各行各業的人士投身應對氣候變化的研究,提供更多政治、經濟、技術的路徑選擇,為全球氣候治理貢獻更多智慧。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主要碳排放國,地球每新增4噸二氧化碳就有大約1噸來自中國,中國的氣候行動對于全球能否實現目標舉足輕重。盡管中國秉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做出了“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的承諾,但仍需要迅速采取行動推進經濟社會轉型,并科學評估由此帶來的全方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