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濱
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商業模式的梳理和設計,實現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以及利益相關方的跨界融合,實現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四流聯動”,促進供應鏈與制造業協同化、服務化、智能化,形成供應鏈高質量發展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
在“互聯網+”時代,大宗商品流通傳統模式徹底被顛覆,“批零差”“空間差”“時間差”等利潤源失去存在的土壤和條件,要在大宗產品流通行業競爭中獲得競爭優勢,必須將價值創造重點聚焦在增值服務領域,以平臺化、集成化、生態化為變革方向,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商業模式的梳理和設計,實現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以及利益相關方的跨界融合,推動商品流通者轉變為集成服務的提供方,實現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四流聯動”,促進供應鏈與制造業協同化、服務化、智能化,形成供應鏈高質量發展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
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企業之間競爭向供應鏈之間的競爭轉化,大宗商品流通行業主動擁抱互聯網,加快變革傳統流通模式勢在必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信息技術與物流技術的進步快速驅散了傳統商業的時間與空間限制,以互聯網和移動終端為代表的現代通訊系統支撐生產方和需求方之間直接聯通和交易,使大宗商品流通企業的利潤受到來自生產企業和消費企業的兩端擠壓。第二,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的進步使遠距離運輸的成本大大降低,使不同地區廠商之間的競爭關系更為明顯,直接抹平了產品的區域溢價,進一步限制了大宗商品流通行業通過信息不對稱獲取空間利差的盈利模式。第三,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打破了大宗商品流通行業原有的競爭格局,流通企業依托地理區位等條件構成的市場體系和地域優勢受到互聯網沖擊,使本來間隔較遠的企業能夠借助互聯網進行直接競爭。大量有實力的流通企業依托互聯網自建平臺,憑借線上優勢來擠壓競爭對手,在這種情形下如果不主動融入“互聯網+”,則面臨自身市場份額被競爭對手瓜分蠶食的風險。第四,“生產服務化”對大宗商品流通企業帶來的“脫媒”效應擠壓大宗商品流通企業傳統利潤空間,大宗商品生產企業向產業鏈下游的拓展進一步蠶食著流通企業的市場份額。
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顛覆大宗商品流通企業傳統盈利模式的同時,也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契機,推動傳統流通轉型升級與信息通信技術的融合創新。在廣度上,“互聯網+”正在以信息通信業為基點全面應用到第三產業,形成了如互聯網金融、互聯網交通、互聯網教育等新業態,并正在向第一和第二產業滲透,如工業互聯網正在從消費品工業向裝備制造和能源、新材料等工業領域滲透,將全面推動傳統工業生產方式轉變,促進行業跨界融合與重塑,推動金融、物流及制造業相互融合,開創了O2O、B2B等商業模式。在深度上,“互聯網+”正在從信息傳輸逐漸滲透到銷售、運營、制造等諸多產業鏈環節,并通過物聯網把傳感器、控制器、機器和人連接在一起,形成人與物、物與物的全面連接,將工業時代的規模生產轉向滿足個性化長尾需求的新型生產模式。互聯網與供應鏈的融合催生了新的供應鏈生態模式,使大宗商品行業內企業之間的關系從競爭轉向競合,企業資源從獨立轉向共享。
怡亞通以整合、共享、創新、發展的新思維,積極構建依托互聯網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模式,提出供應鏈商業生態戰略,加快顛覆傳統流通模式,打造線上與線下聯動體系,升級全球采購與產品整合供應鏈服務及其供應鏈金融服務,實現采購平臺、物流平臺和分銷平臺的協同發展。在其供應鏈生態模式中,立足“380分銷服務平臺”,打通產業互聯與消費互聯,促成多方群體之間的有效互動,進而強化自身對整個產業鏈的影響力和主導性。怡亞通以“380分銷服務平臺”為基礎,整合線下終端商戶實現聯盟,整合線下零售店鋪,著力打造采購分銷平臺與零售平臺,并在線上以B2B宇商網和B2C和樂網兩大平臺為線下提供服務。其中,宇商網改變了傳統線下交易模式,促進怡亞通合作的上游品牌商和下游零售商進行線上交易,而和樂網則作為B2C平臺,進一步融合了傳統交易和互聯網、大數據的元素,在線上組成“終端聯盟”與“生活超市”。同時,以1+N(1為核心客戶,N為上下游客戶)的“供應鏈+金融”模式打造O2O金融服務平臺,在核心客戶上下游尋找資金需求,為各類小微終端零售客戶提供持續化、批量化和數據化的O2O金融服務,實現供應鏈企業從低端服務到產業引導者的轉變。
受國內鋼鐵產能過剩影響,大宗商品價格進入下行通道,傳統賺取差價的商業模式受到挑戰。面對困境,天津物產探索以貿易托盤的模式取代原有的存貨銷售模式,憑借自身雄厚的實力和強大的融資能力通過給下游用戶提供資金服務,幫助下游用戶向上游生產企業提前預付貨款,待產品交貨后,再由流通企業向下游用戶收取資金占用成本獲取利潤。這一做法為下游企業解決預付資金,緩解下游企業經營風險的同時也緩解了自身庫存壓力,推動大宗商品流通企業向資產輕量化轉型。天津物產憑借托盤貿易的模式鎖定了自身與上下游企業的聯系,上線了“天物大宗”交易平臺。與找鋼網、上海鋼聯等不同,“天物大宗”平臺實行了差異化的競爭戰略,將托盤貿易的模式融入互聯網的背景,依托線上平臺提供電子商務融資服務。針對下游企業,天津物產利用“天物大宗”線上平臺為下游企業提供授信額度以及貨物質押融資的服務,進一步保障下游企業的資金需求,促進上下游企業交易的順利進行。同時,借助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確保對倉儲、貨物、資金等要素的監督和把控,提高業務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天津物產“互聯網+融資”的商業模式在大大降低了融資成本、提升了資金運用效率的同時,實現了線下業務和線上業務的完美融合。
在新常態背景下,傳統鋼鐵生產企業普遍面臨產能過剩,特別是2015年整個行業景氣度極度惡化,行業盈利情況持續走低,為鋼鐵生產企業轉型升級提出了嚴峻挑戰。寶鋼把產業轉型升級的突破口放在了中間流通環節,整合自身原有的鋼鐵電商資源,推出了歐冶云商平臺。歐冶云商平臺的定位是綜合性供應鏈金融平臺,包含金融平臺、物流平臺、電子商務平臺、大數據平臺和材料平臺五個子平臺。其中,電商平臺是智能交易平臺,主要為上游供給方和下游需求方提供撮合交易服務,針對下游需求方提供配貨與結算功能,針對上游廠商提供產品展示等功能。物流平臺則以寶鋼遍布全國的倉儲物流點為基礎,依托互聯網技術構建云倉服務體系,全程監控運輸過程,降低物流成本,并針對顧客個性化需求為客戶提供多樣化服務。金融服務平臺主要是為上下游企業提供訂單融資,為供應鏈提供數據支持。寶鋼推出的歐冶云商平臺顛覆了鋼鐵企業傳統的盈利模式,也給大宗商品流通領域帶來了全新的變革,緩解了原有模式中流通層級多、成本高、加工配送環節效率低下的弊端,實現了資源整合,并深耕加工配送服務和金融服務,使傳統鋼鐵行業在產能過剩背景下迸發出新的活力。
找鋼網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鋼鐵零售企業,利用互聯網等先進信息技術,為整個鋼鐵產業鏈上的用戶提供了零售、倉儲、物流、金融等一站式服務,削減了鋼鐵交易中不必要的環節。通過免費提供交易撮合的服務,一方面使平臺鋼材交易量激增,另一方面也使平臺上匯聚了大批的中小服務企業。憑借這一優勢,找鋼網在大型鋼鐵生產企業面前獲得了話語權,能夠以低價和上游鋼鐵生產企業簽訂協議。這一模式不僅獲得了傭金收入,也打通了整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找鋼網依托大數據技術,通過對平臺上海量交易數據進行分析,確定市場供需狀況,從而可以根據下游企業需求,提供更為精準的服務。此外,找鋼網對于下游資金實力不足的小企業,還提供“白條”服務,即為下游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使這類企業享受先提貨、再付款的服務,幫助中小企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金短缺帶來的風險。找鋼網在承擔交易媒介為買賣雙方提供交易服務的同時,還通過匯集行業信息形成完善的信息發布平臺,為上下游企業根據市場狀況進行經營決策提供了信息支撐。找鋼網的核心優勢在于具有自營零售和撮合的服務,利用信息化技術為用戶提供零售、倉儲、加工、物流、金融等一站式服務,形成鋼鐵全產業鏈生態閉環。
精準分析需求是基本前提。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帶來了客戶需求內容、需求結構和需求方式的全面變革。互聯網時代,不同以往大批量、同質化需求,客戶對產品需求呈現出復雜化、個性化和定制化的新特征,同時對交易方式需求也更加趨于多樣化和便捷化,對信息、加工、物流、供應鏈金融等增值服務也提出了新的訴求。面對整個行業產能過剩的現狀,客戶企業更傾向于精準地把握市場動向,需要大宗商品流通企業提供需求、品種、價格等各方面信息支撐,達到更好規避市場風險的目的。對此,必須深入了解下游用戶客戶對大宗產品個性化、小批量需求,運用大數據工具分析客戶對各類技術參數、規格、品質等差異化需求。借助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對價格指數、行業指數、數據流程監控等進行實時抓取,為客戶提供全流程實時的信息交互,滿足其多樣化需求。在互聯網背景下,中小企業對流通行業提出了更多資金融通服務的訴求,通過金融工具實現現金的有效流通,打破資金使用的天花板,緩解大宗商品對現金流的大規模占用對經營帶來的風險。針對流通行業下游企業資產輕量化、生產敏捷化、業務服務化的新趨勢,對大宗產品進行小批量、個性化的初期加工定制,創造更加廣闊的價值增值空間。
厘清價值定位是關鍵所在。要在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基礎上,立足流通環節緊密鏈接上下游企業,鎖定大宗商品流通過程中各類附加服務,為客戶提供個性化、全方位、一站式的供應鏈集成服務。一是對原有的集購分銷模式進行改良升級,借助網絡平臺上提供交易界面,實現線上平臺的訂單式、個性化采購,拉近上下游企業之間的距離,促使產業鏈下游客戶從原來產品的接受方轉變為訂單和設計的提供方。二是轉變傳統的批零差、空間差、時間差的“三差”貿易模式。從原來的條線式(點對點)轉向點、線、面、網結合的平臺化組織,從原來的敞開式轉向以鎖定、對沖為特征的現代風險管控體,從原來的側重于信息系統的應用轉向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技術應用,著力破解客戶粘性低、控風險能力弱、可持續發展壓力大、發展質量低等問題。三是利用互聯網平臺對原有交易撮合的職能進行升級。進一步整合行業資源與社會資源,把供應鏈上的生產企業、流通企業、終端用戶及金融、保險等服務提供方緊密聯系起來,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生態體系,為交易各方提供交易平臺、便捷的物流體系以及大數據支持等綜合服務,真正實現生態鏈成員直接的跨界合作與資源、信息的共享。四是加強供應鏈集成服務。構建綜合分銷服務模塊、物流服務模塊、信息服務模塊、加工服務模塊、采購服務模塊與金融服務模塊,借助物聯網、智能物流等技術為客戶提供精準的分銷、配送服務。五是以業務能力培養和渠道網絡建設為核心,搭建海外業務“大平臺+小前端”,拓展多品種、多區域海外業務,搭建全球貿易及境外金融主平臺,建立國際化采銷體系,實現海外采銷的業務布局。
創新業態模式是核心支撐。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新的交易模式形成提供了技術基礎,要以供應鏈管理為抓手,以重構供應商管理和客戶管理為切入點,逐步形成產業生態組織的成熟模式和路徑。一是優化存量業務模式,以“互聯網+流通”的運作模式,進一步打通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實現多方利益相關者的高效協同。完善對信用風險的有效監管,通過加盟、聯盟和管理輸出、資本合作等多種方式進一步構建物流網絡,推進倉單的在線交易,提升大宗商品流通效率。加快優化跨境商品交易服務體系,構筑統一物流,統一管控、統一數據的平臺服務體系,實現進口出口、國內國外業務互聯互通,為全球大宗商品流通提供現貨和遠期合約交易以及配套的金融、物流、技術、數據等綜合服務。二是拓展增量業務模式。探索構建生產資料電商產業群,融合互聯網技術與物聯網技術,促進線上線下業務的全面貫通,積極打造集現貨交易和中遠期交易為一體的交易平臺。探索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在線上實現深度結合的新模式,針對供應鏈上的不同客戶創新推出供應鏈融資、存貨融資、倉單融資等多種金融產品,挖掘產業鏈中核心企業信用、票據、土地和房產等信用資源,推出保理、票據融資、不動產抵押融資等產品。三是開發區塊鏈系統服務平臺。基于現有供應鏈集成服務業務和大型工程項目配送業務,探索區塊鏈系統服務項目,搭建以實物貿易為基礎、金融服務為紐帶、物流監管為保障的區塊鏈系統服務平臺。特別是在存貨質押融資業務上,依托區塊鏈加密技術和物聯網實時監控技術,聯合核心優質客戶、金融機構以及專業區塊鏈技術公司,搭建立足于單次或滾動存貨質押融資的封閉區塊鏈。
優化盈利模式是重要方向。加快利用互聯網對傳統流通業務流程進行重構,以平臺化、集成化方式重構供應鏈生態網絡,顛覆大宗商品流通企業傳統依靠統購分銷、跨期套利和跨市套利賺取批零差價、時間差價和空間差價的傳統盈利模式。積極拓展原有的差價盈利模式和依托優勢盈利模式,進一步探索集加工增值、倉儲物流和商務平臺于一體的服務增值模式和綜合品牌溢價、降本增效、集成提升的管理提升模式,從“賺差價”的獲利模式升級為深耕供應鏈服務價值的模式。運用“互聯網+”和整個供應鏈系統為核心客戶提供上游原料采購、下游產成品服務以及物流組織和金融工具嵌入等綜合式立體式服務,聚焦區域協同價值創造提升整個供應鏈生態系統服務水平,重點放在區域供應鏈優化價值增值、區域協同價值創造以及系統集成價值創造等方面。系統梳理現有各個業務模式的盈利節點,通過對各模式中區域差、品種差、網現差、物流成本降低、結算周期縮短、支付方式優化(票據、現款選擇)等運作手段的組合或差異化應用,完成由單一模式或環節盈利向多環節多渠道盈利的轉型,同時為區塊鏈系統服務平臺、現期結合平臺、“互聯網+”平臺搭建提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