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杰
浙江信用服務行業在發展初期面臨最大的問題是行業及信用評級機構未確立經得起市場檢驗的較大公信力。究其原因:原有信用評級機構(以下簡稱“機構”)的行業信用產品應用場景狹窄,集中度很高,同質化嚴重且競爭激烈,機構市場生存壓力及盈利欲望大于執業質量提升動力。評級對象付費機制,造成對機構“獨立性”的天然損害。監管部門對機構業務規范與職業道德約束不到位,過程監管及信息不透明,運用方對產品公信力存在一定質疑。一些部門、協會受市場利益驅動,利用監管缺漏,推出重疊、重復甚至粗制亂造的信用產品,造成社會對機構和行業信任度不斷下降。
而2015年以來基于企業主體的傳統業務市場快速萎縮,原因在于政府監管職能身份逐步轉變,對曾經百試百靈的信用產品推進動能大幅減弱,加上經濟發展持續疲軟,企業主體自身信用能力亦在減弱,市場自發性需求愈加不足。近年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深化,征信公司的快速崛起,信用服務業態邊界逐步模糊,“見多識廣”的市場主體對傳統模式的信用服務機構以及產品認可度逐年走低。目前機構研發能力和人員結構配置,不足以形成研發可持續、有盈利并產生穩定現金流的業務場景,整體行業對開拓其它領域比較茫然。
(一)強化自律和規范建設。政府“放管服”改革的一個舉措是將政府職能監管逐步轉換到行業協會自律管理。浙江省信用協會(以下簡稱“協會”)承接了原部分招投標信用評級業務的自律監管職責。2018年通過了《省信用服務行業自律公約》《信用報告公示管理辦法》以及相應配套評價標準的修改,走出了一系列有利于通過行業協會層面開展規范建設與創新業務場景的第一步。從上而下的制度性推進,逐步過渡到由下而上的市場化推進,未來一定時期浙江信用服務行業將走上探索實踐行業規范建設的“公信力”重塑和業務場景研究與運用并行發展之路。
協會對機構自律管理根據政府監管思路的變化,將“信用”作為管理核心手段,實行事先信用承諾和事中、事后質量監管,督促機構抓規范提質量,最終目標重塑行業“公信力”。第一,對加入協會的服務機構做好事先信用承諾,以信用承諾代替備案,并通過信息公開、公示制度,督促其履行承諾事項。機構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行業規范標準,誠實守信,一旦違反,相關失信信息記入主體信用檔案,接受主管部門、行業協會懲戒。第二,從機構自律管理逐步轉到機構與從業人員自律管理并重。機構從業人員是市場行為和執業質量最終載體,通過建立從業人員登記、培訓、執業質量及投訴異議等信用檔案,建設一支執業水平不斷提升、誠信規范的人員隊伍。第三,協會制定標準,做好機構及從業人員評價。評價結果可以作為協會優先推薦從事政府、行業信用管理項目的依據,也可以向社會公開不良信息,通過市場選擇逐步淘汰不講誠信、不守規矩的機構和從業人員。
(二)推進業務場景研發與運用。信用服務最終必須滿足政府、金融機構、企業等主體的真正需求,而機構通過支持信用建設、防范信用風險、支持企業融資、促進信用管理等專業活動從中獲得收益。首先,政府或協會要通過產業鏈分析、行業布局,清晰界定多層次、多環節信用產品應用場景,讓征信、調查、評級等產業鏈條有效運轉。政府或協會引導機構找準定位,形成經營特色。通過政府或協會布局,機構通過市場參與,把信用服務產業鏈做長、做細。其次,實施信用服務行業“供給側”改革,徹底摒棄原機構“等靠要”、依賴政府制度推進的幻想,由下而上通過研發具有市場需求的信用產品。協會利用專家庫等人才優勢牽頭抓統一標準設計、統一產品公示和嚴格事中事后自律管理,而機構抓業務市場和執業質量,通過以點帶面,形成成熟一個、復制一個、推廣一個的業務發展良性機制。最后,政府要強化以“信用”為核心的市場監管體系建設以及約束各行業信用管理,引導最終用戶——企業的信用管理需求不斷激發。通過信用管理示范活動,摸索信用管理咨詢一套工作體系,引導機構向咨詢業務轉型,促進信用服務業可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