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雪晴 曹雪梅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加速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互聯互通,極大地推動了標準化物流人才的培養進程。同時,標準化物流人才的發展,也極地大促進了“一帶一路”建設的順利進行。因此,探討“一帶一路”背景下標準化物流人才的培養問題和對策,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其中設施聯通、貿易暢通是和物流密切相關的。通暢的物流加速和推動“一帶一路”的建設,物流的發展必須依靠標準化物流人才的發展。同時,“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對標準化物流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主要體現在國際標準研制、國際貿易規則與法規制定、外語語言等方面[1]。
首先,從國際標準研制方面來看,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標準化物流人才要想很好地適應“一帶一路”戰略的要求,需要掌握國際標準這一“國際通用語言”,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研制、起草和修訂工作,力求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擁有國際標準的話語權。
其次,從國際貿易規則與法規制定方面來看,需要大量參與制定國際貿易規則、慣例、外貿法規和精通國際物流運營技術的標準化物流管理人才。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物流活動跨越國界,對標準化物流人才的能力要求更高,不通曉外貿規則、慣例、法規,不懂國際物流運營技術的物流人才難以勝任跨境物流的工作。
最后,從外語語言方面來看,需要大量既懂外語又懂國際物流專業知識的規劃與操作人才?!耙粠б宦贰毖鼐€涉及65個國家,掌握一門或幾門外語有利于與國外客戶溝通與交流,掌握扎實的物流專業知識有利于對國際物流發展進行科學規劃。
目前,我國標準化物流人才結構呈現不合理態勢,主要表現在知識結構、人才比例結構、年齡結構三個方面。首先,從知識結構方面來看,通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歷史、文化、風俗、法律、國際貿易、語言、物流標準等多領域知識的人才相當奇缺,具有國際視野和掌握國際物流標準研制的標準化人才甚少。其次,從人才比例結構來看,我國高端標準化物流人才占標準化人才的比重不到8%,高端標準化物流人才占高端人才的比重不到1%。最后,從年齡結構來看,高層次的標準化物流管理人才、技術人才和操作人才,年齡偏大,青年高層次標準化物流人才較為短缺,導致標準化物流人才斷層,出現青黃不接局面。
標準化涉工業、 服務業、 農業等眾多領域, 對人才所需掌握的能力要求較高, 既要求其具備足夠的標準化知識,又需要其對行業、技術有著充分的掌握[2]。目前,我國標準化物流人才主要分為三大塊,操作型標準化物流人才主要在物流工作崗位一線從事標準化相關工作,包括分揀員、理貨員、冷鏈配送員等,這類物流人才按照現有標準進行操作,多數操作人員僅依據標準行事,從不總結經驗,對于物流標準創新和物流產業發展的貢獻較少;管理型標準化物流人才主要對物流管理活動實踐中出現的重復性問題進行科學規范,但對物流工作崗位一線的技術發展情況不甚了解,且其工作內容同技術的結合度較低,對技術性較強的標準化工作難以勝任;技術型標準化物流人才因人數較少,無法有效深入農業、工業、服務業等領域。
當前,物流標準化人才的培養主要存在企業內訓、學校教育和培訓機構培訓三種形式。企業內訓是企業內部培養所需人才的一種方式,通過對本企業從事物流工作的員工進行標準化基礎知識、技能的短期培訓,滿足企業對標準化物流人才的需求。但是,這種內訓存在較大不足和缺點,標準化人才培訓的質量還處于較低水平,數量極其有限。從標準化國民教育體系來看,我國目前開設標準化工程專業進行招生的學校只有中國計量大學、廣東理工學院和青島大學三所高校。三所高校每年招生人數大約100多人,人才培養數量少,難以滿足“一帶一路”對標準化人才的需求。從物流標準化人才培養來看,開設物流標準化課程的學校甚少,物流標準化人才無論從數量還是從質量都存在較大不足,這種狀況亟待改善。從培訓機構培訓這一層面來說,短期的非系統的培訓,這種應急式的培訓模式,有著先天性缺陷,難以保證標準化專業人才隊伍的穩定和數量[3]。
針對目前我國標準化人才結構不合理的實際情況,應該從知識結構、人才比例結構、年齡結構三個方面進行改善與優化。在知識結構優化方面,加大課程體系的建設,在教材內容中增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歷史、文化、風俗、法律、國際貿易、語言、物流標準等多領域知識的比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通曉國際物流標準研制的標準化人才。在人才比例結構方面,加大高層次標準化物流人才培養力度,通過中國標準化協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等標準化領域的專門機構培養標準化高端人才。在年齡結構方面,大力培養一批中青年高端標準化物流人才,緩解標準化物流人才青黃不接狀況。
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標準化物流人才的培養模式上,與研究型本科院校存在顯著的差別。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標準化物流人才培養中要緊密對接區域經濟發展和“一帶一路”戰略的需要,培養能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端人才。
為此,應用型本科院校首先應該著力于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建設,開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歷史文化、貿易地理、法律法規、語言和物流標準等方面內容,開闊標準化物流人才的知識視野。通過復合崗位群的設置,培養一專多能和適應多種崗位需求的復合型標準化物流人才。在復合型標準化物流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就業渠道更廣闊,有利于學生適應不同崗位工作要求,提高學生職業適應能力。通過復合課程設置,培養具有復合能力結構的標準化物流人才,摒棄了能力結構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復合型標準化物流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修完教學計劃規定的學分及通過相關考核,可獲得多個資質證書。
其次,加大與中國標準化協會、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等標準化領域專門機構的合作,聯合培養一大批年輕有為的標準化物流高端人才。
最后,應用型本科院校要建立實踐教學基地,構建與完善標準化物流人才實踐教學體系。
由于標準化涉及的領域廣闊,包括工業、 農業、 服務業等眾多領域,對標準化物流人才的要求較高。但是,目前我國標準化物流人才被限制在崗位范圍內,操作型標準化物流人才、管理型標準化物流人才和技術型標準化物流人才,主要在各自崗位范圍內從事本職工作,相互交流較少,三類人才難以實現整合與優化。建立和健全國內人才交流機制,就是要打破三類人才崗位局限,通過不斷交流輪崗,培養復合型的標準化物流人才,創新高層次標準化物流人才的環境,為標準化物流人才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機制與保障。另一方面,通過國外學術、技術交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意識的標準化物流人才。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大對外交流的力度,通過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職業技能比賽等形式,豐富學生認知結構,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我國物流標準化人才的培養主要有企業內訓、學校教育和培訓機構培訓三種形式,這種人才培養的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產業升級和“一帶一路”發展的要求。為了適應“一帶一路”發展的需要,應建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政府、學校、培訓機構、企業、行業協會五方協同合作、五方聯動的標準化物流人才培養模式[4]。根據產業升級的客觀需要,通過政府、學校、培訓機構、企業、行業協會五方平臺的聯動與協同合作,轉變標準化物流人才培養觀念,深化政府、學校、培訓機構、企業、行業協會五方合作,改善標準化物流人才培養的環境與條件,不斷推進物流標準化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加強專業引導培養和職業規劃培訓,不斷完善標準化物流人才培養的內容,為標準化物流人才適應產業升級和“一帶一路”發展要求提供良好的平臺保障。
[1]嚴雪晴.“一帶一路”和產業升級視閾下農產品冷鏈物流高技能人才供需論析——以廣東省為例[J].中國儲運,2016(8):115~117.
[2]樓紅耀. “一帶一路” 建設背景下標準化人才隊伍建設路徑探究——以溫州市為例[J]. 輕工標準與質量,2016(1):20.
[3]顧興全.標準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標準化+服務”為例[J].中國標準化,2016(11):130~133.
[4]嚴雪晴.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發展路徑與對策[J].當代職業教育,2016(5):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