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清枝
“尚書探花坊”是經典,也是古老漳州凝固的文脈與靈魂,它器宇軒昂,巍然華貴,精致得令人驚嘆。牌坊匾額上的“尚書 ”“探花”以及中屏匾額上的誥布楷書,筆勢雋永,遒勁有力,端麗大方,猶如坊主林士章才華橫溢、奇正忠厚的人生。
“尚書探花坊”位于漳州薌城區香港路雙門頂,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為林士章所立。坊南北坐向,石仿木結構。高11米,面闊8米。三間五樓十二柱式,廡殿頂。 牌坊上的栩栩如生的青石浮雕是高超的閩南石雕技藝的珍貴遺存。主樓樓檐平板上嵌立鏤空雕龍“恩榮”圣旨牌,三龍環繞,飛龍戲珠,雕工精細,栩栩如生,彰顯皇威。主間匾額兩面分別鐫刻楷書“尚書 ”“探花”。下為透空鏤雕“官宦出行圖”。匾額左右的人物浮雕,手托貢品,形象彬彬有禮。匾下方又有一匾,匾上人物雕刻似談笑風生,形象生動。額枋上鐫刻兩條巨龍浮雕,共享一珠,祥云呈瑞。梁下方兩角各置一小龍。左右次間上中下三屏均為透空鏤雕人物花板,其形態各異,面相慈祥,身著長衫,有坐有立。上坊邊柱包括左右次間的浮雕,圖案有松鶴、祥云、花卉等,線條優美。四柱左右兩邊均有兩根立柱支撐,四平八穩,雄渾挺拔,更顯氣勢非凡。主間中屏匾額鐫書誥布,內容為“賜進士及第、資政大夫、南京禮部尚書、前禮部左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經筵講官、國史副總裁、兩京國子監祭酒林士章”。此坊是現存漳州明代牌坊里面保存最為完整的功名牌坊,1996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漳州府漳浦人林士章是個“牛人”。林士章(1524-1600),字德斐,號璧東,漳浦縣烏石人(今舊鎮浯江村人)。他自幼沉默聰穎,志向不凡,博聞善記,為文有大雅之風。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中己未科進士,殿試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翰林院侍讀學士、經筵講官、國史副總裁。
林士章是漳浦縣唯一的鼎甲三及第,這是空前絕后的。漳州府有5個鼎甲三及第,都是在明朝,他列第4個。在他之前有長泰人狀元林震、南靖人榜眼李貞、龍溪人探花謝璉;在他之后有龍溪人探花林釬。
林士章是漳浦縣第一個入翰林院的人。明朝,漳浦人入翰林院有4人,在他之后有林偕春(今云霄縣人)、江灝(今龍海市港尾人)、黃道周。林士章入翰林院是與中取探花有關,狀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林士章不僅應試的八股文寫得好,其文學才華也是十分杰出的。
林士章是漳浦縣第一個官至尚書的人。(尚書是中央正部級的行政長官)。明朝,在他之后,有朱天球任南京工部尚書,蔡思充任工部尚書(今云霄縣人)。此外,林宰、黃道周、何楷都是任南明流亡王朝的尚書;清朝,僅有蔡新任過尚書。林士章還是漳州府“五星聚奎”的第一星。約于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漳州府5個尚書、侍郎(即正副部級行政長官)同時在世,他們是漳浦人南京禮部尚書林士章、漳浦人南京工部尚書朱天球、長泰人兵部尚書戴燿、漳浦人戶部左侍郎盧維禎、龍巖人戶部右侍郎石應岳。在漳州府城建“五星聚奎”坊以顯榮耀。“五星”中漳浦有“三星”,而林士章居首位。
林士章是漳浦人在明朝唯一任過國子監祭酒的人(祭酒是國子監行政長官)。林士章還是漳州歷史上第一位官至尚書的人。他長期擔任國子監祭酒,期間他制訂了嚴密的考課制度,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和提高教學質量,培養了大批人才。他還關心家鄉的文化教育事業,為漳浦縣儒學、平和縣儒學撰寫《漳浦縣重修儒學大門記》《平和縣重修儒學始建尊經閣碑記》等碑記,歌頌重教興學的知縣、教授,勉勵學生勤奮上進,對家鄉漳州的文化教育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林士章是明朝漳浦人唯一獲得皇帝賜予御書的人。封建時代,祭拜天地、祭拜祖宗是頭等大事,禮部正是制訂、主持這些祭祀儀式的。他在禮部工作期間,精心探研,對各種祭禮十分熟悉,對部內各司的工作了如指掌,他辛勤敬業,忠于職守,深受萬歷皇帝的贊賞,賜予御書《忠愛》匾額,褒彰他忠君愛國的精神。世稱林士章為“忠愛公”。
林士章還是漳浦首位獨家建城堡(不是土樓)為府第的人(之后,才有明代趙家城、清代詒安城,都是家族式的)。林士章在中取探花后即建府第在漳浦縣城城南城隍廟旁。當時應該是稱為“探花府”。后來,他官至尚書,即改稱“尚書府”。他歸休后并沒有回漳浦居住。明萬歷九年(1581)下半年,就在漳州城北的長橋興建長橋土城,至明萬歷十九年(1591),城墻建成,再兩年,即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完成全部建筑,前后共建13年。長橋土城東西長250米,南北寬200米,占地5萬平方米,約75畝。內建房屋數百間,巷道全用石條鋪砌,儼若街道。現除北邊城墻拆除外,其余尚保持完好。逝世后的林士章及兩位夫人葬于長橋,并建有氣派不凡、榮耀無上的墓道坊。
晚年的林士章成就了一件神妙之事。明萬歷九年(1581),他歸休時,從莆田湄洲請回媽祖神像,供奉在漳浦舊鎮烏石媽祖廟,至今香火旺盛。神以人威靈,人以神顯名。如今,烏石媽祖閩臺共仰,成為海峽兩岸信眾共崇的航海女神。
史載:尚書先生為人心胸寬闊,辛勤敬業,忠于職守,因而也深得萬歷皇帝的贊賞,賜予御書“忠愛”匾額,褒彰他的忠君愛國之情操。后人稱林士章為“忠愛公”。
每一個有月亮的夜晚,經過這座大牌坊的腳下時,總會感覺到它巨大的沉默與威嚴。但它又是那么的親切熟悉,融入了每一個漳州人的記憶和血脈中。當你憶起它時,內心涌動的是莫名的感動和濃濃的鄉愁,哦,這是古漳州老閩南;哦,這是氤氳著水仙花香的故土原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