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海

【摘要】目的 分析陰式子宮切除術在婦產科呈現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接受婦產科手術患者180例,隨機平均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前者實施陰式子宮切除術,后者開展傳統性的開腹手術。觀察兩組患者實施手術治療的時間,手術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等。結果 觀察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以及手術出血量等指標均要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結論 和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陰式子宮切除術可以縮短手術治療的時間,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也能夠減少術后排氣的時間,以此提升手術治療的效果,值得在的臨床中進行推廣。
【關鍵詞】婦產科;陰式子宮切除術;出血量;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73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3..01
婦產科在實施臨床治療的時候,陰式子宮切除術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手術方式,對相關疾病實施手術治療。隨著最近幾年微創技術的逐漸使用和臨床應用,在現代婦產科疾病治療中應用程度越來越大[1]。該項手術治療呈現著手術治療時間比較短,手術治療中出血量比較少,呈現著較大的治療優勢。為分析該項手術治療呈現的效果,本次選擇份收治的接受婦產科手術患者180例為研究對象,對此開展分組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接受婦產科手術患者180例,隨機平均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年齡為37至72歲,平均年齡為(50.27±5.37)歲,對照組年齡為36至74歲,平均年齡為(51.38±6.02)歲。
1.2 方法
對照組開展傳統性的開腹手術,觀察組實施陰式子宮切除術,具體內容為:對患者進行聯合腰麻或者是外膜連續性的外麻,對患者實施進行生理鹽水的腎上注射以減少手術過程中出血量。之后,用電刀對穹隆黏膜至子宮頸筋膜環切,將陰道直腸,膀胱宮頸之間的間隙的進行分離,逆行將子宮部位的主韌帶以及骸韌帶進行切斷[2]。最后將子宮的圓韌帶,動靜脈以及附件等用鉗夾實施切斷,經陰道開展縫合直至陰道頂端。
1.3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當中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數(%),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
2 結 果
通過對兩組手術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看出,觀察組住院時間,手術時間以及手術出血量等指標均要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時間為21~94 min,平均手術時間為63±10 min,術中出血量為50~400 ml,住院時間為5~8 d,平均住院時間為6.5±1 d;對照組手術時間為
40~119 min,平均手術時間為87±10 min,術中出血量為100~590 ml,住院時間為9~17d,平均住院時間為13.5±1 d,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見表1。
同時,觀察組有40例患者在24 h內排氣,有38例患者是在24 h至48 h內排氣,其余12例患者臨床排氣時間超過48 h。對照組有17例患者在24 h內排氣,有44例患者是在24 h至48 h內排氣,其余29例患者臨床排氣時間超過48 h。通過這組數據
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排氣時間要短于對照組(P<0.05)。
3 討 論
陰式子宮切除術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手術方式,在婦產科臨床得到應用,該項手術方式具有恢復比較快,美觀性比較好,患者住院的時間比較短,以及并發癥比較少等優點。隨著近一段時間微創技術的逐漸使用和臨床應用,在現代婦產科疾病治療中應用程度越來越大。為分析該項手術治療呈現的效果,本次選擇收治的接受婦產科手術患者180例為研究對象,對此開展分組研究。
對照組開展傳統性的開腹手術,觀察組實施陰式子宮切除術,兩組治療效果存在差異性。觀察組手術時間為
21~94 min,平均手術時間為63±10 min,術中出血量為50~400 ml,住院時間為5~8 d,平均住院時間為6.5±1 d;對照組手術時間為40~119 min,平均手術時間為87±10 min,術中出血量為100~590 ml,住院時間為9~17 d,平均住院時間為13.5±1 d,差異有統計意義(P<0.05)。同時,觀察組患者排氣時間要短于對照組(P<0.05)。
通過本次實驗研究的數據進行比較可以看出,觀察組整體治療效果要好于對照組,各項治療指標數據要低于對照組。說明和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陰式子宮切除術可以縮短手術治療的時間,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也能夠減少術后排氣的時間,以此提升手術治療的效果。基于該項手術治療呈現的優勢,其值得在的臨床中進行推廣,強化婦產科臨床治療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郝崔培,白桂芹.陰式子宮切除術在婦產科的臨床效果觀察[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6,3(18):140+142.
[2] 占小燕.陰式子宮切除術在婦產科的臨床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04):60+63.
本文編輯:吳宏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