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行政審批管理辦公室
寧波探索實行特定區域項目“打包審批、集成服務”,通過統籌區域共性控制指標、共享審批前置評價結果、再造審批流程環節、推行會審會商和代辦機制四項舉措,實現投資項目業主少跑腿、項目早審批、投資快落地
為積極推進“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探索創新,寧波市在投資項目功能基本相近、開發進度大致相當、審批內容基本相似的各級功能園區、產業園區內,探索實行特定區域項目“打包審批、集成服務”,通過統籌區域共性控制指標、共享審批前置評價結果、再造審批流程環節、推行會審會商和代辦機制四項舉措,實現投資項目業主少跑腿、項目早審批、投資快落地。目前,這一做法已在寧波市縣兩級8個功能園區和產業園區得到推廣應用,有248個項目受益,每個項目審批用時平均縮減近60個工作日,項目所在區域土地利用率平均提高10%以上,總體集約利用土地面積近10萬平方米、約150畝。
堅持規則為先,探索制定區域聯合審批標準,以“一個標準”引領特定區域的有序開發。堅持將事項設定與聯辦機制相結合,編制實施特定區域聯合審批標準,做到受理事項“一口說清”、審批服務“一套標準”、區域發展“一個準則”。一是制定區域審批標準,規范開發秩序。根據特定區域的發展方向、功能定位和規劃要求,制定各具個性特點的區域聯合審批標準,規范特定區域的開發和發展。杭州灣新區在“國際汽車產業城和高端汽車零部件產業園”聯合審批標準制定中,針對各功能地塊擬引進項目的特點,區分地塊用途性質,圍繞項目準入條件、規劃許可、建設條件、用地政策、環境影響、項目用能等主要事項,分類形成各功能地塊擬引進項目的審批標準。二是創新模塊審批標準,理順審批秩序。以土地權屬狀態為節點,試行階段式模塊化審批,即將整個項目建設審批流程分為投資洽談模塊、土地出讓模塊和正式審批模塊等3個模塊。利用前兩階段必要的時間跨度,對項目建設方案進行模擬審批,待土地完成招拍掛后,啟動正式審批模塊,不再進行內容的實質性審查,以備案、調換等手段為主,程序性地領取相關法律憑證或者證件。江北工業區在審批愛柯迪第四期項目(總投資5億元、占地63畝)時,按照上述模塊節點,量身定制了一套審批節點排序和一條最優審批路徑,形成一套審批專題方案全程引領項目審批快速推進。該期項目從取得土地證到拿到施工許可證僅用了9個工作日,比土地出讓合同約定提前開工137天。三是完善事項受理標準,優化辦事秩序。依法、科學、合理減少申請材料,合并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等環節,同步審查建筑、消防、人防、綠化施工圖設計文件等。同時,規范受理范圍、申請條件、申請材料、辦理時限要素內容,為群眾辦事提供清晰的指引。
堅持簡化為重,探索創新區域評估評審機制,以“一個項目”開展特定區域的前置審批。下放審批事項,簡化審批程序和要件,探索實施前置審批“區域打包”,使逐個項目審批轉變為區域整體審批。一是歸類簡化,變單體把關為整體把關。在特定區域針對同類事項事先開展“區域評估”,對共性審批事項從過去投資項目單體把關,變為“區域打包”整體審批,減少單個項目后期論證和審批手續。寧海縣將“二區八園”產業基地所有投資項目,化零為整視作一個項目,事先“打包式”統一編制整個區域的規劃環境影響評估、水土保持、交通影響評價、礦產壓覆和產業規劃等前置性審批方案,在省市兩級評審通過后,區域內落戶的指定項目即可“先落戶后備案”,不再單獨辦理前置審批手續。目前,該區域103個落戶投資項目,共享了區域評估評審結果,所有審批大幅度地提前完成。二是權限下放,變跨層級跑為同層級辦。對一些獨立性較強的特定區域,根據投資項目審批鏈,通過委托、交辦、延伸等服務方式,將有關審批服務事項下放到特定區域集中辦理,實現“長跑”變“短跑”,“跨層級跑”變“一個層級統一辦”,有效提高區域辦事效率。奉化區將項目立項(備案)、能評、環評、土地預審意見、規劃選址意見、規劃設計方案等16項審批事項下放至濱海新區統一聯合辦理;對暫不宜放權審批的事項,由相關審批部門的聯絡員落實完成。這大大縮短了濱海新區的審批時間,43個新落戶項目自準入起2個月內,就完成了所有審批手續。三是分類處理,變前置事項為緩審事項。清理投資項目開工前審批涉及的前置性評估評審事項,對沒有法定依據的,一律不得作為行政審批的前置條件;對共性審批事項,提前統一打包審批;對項目備案、環評批復、用地規劃許可、土地出讓、工程規劃許可、開工許可等必審環節,開通綠色審批通道加速辦;除此之外,其他均屬緩審事項,對緩審事項主要依附于必要環節采取同步審批或合并審批兩種方式進行處理。
堅持統籌為要,探索建立資源利用調節機制,以“一件事情”共享特定區域的社會資源。特定區域一般范圍較大、項目較多、需求較雜,需要統籌兼顧、有序調劑,否則就會造成重復審批、浪費社會資源、影響品質提升。為此,通過探索建立評估結果、強制指標、審批資料共享機制,使特定區域評估資源、土地資源、審批資源利用最大化。一是評估結果共享使用,節省企業成本。編制區域化評估評審結果報告,明確適用范圍、條件和效力,對進入該特定區域、符合區域化評估評審結果適用條件的單體投資項目,可簡化相關環節、申請材料或者不再進行單獨評估評審,可無償使用這一評估報告。二是控制指標共享使用,節約土地資源。在特定區域土地招拍掛前,以區塊為單位,統籌考慮地下空間建設、容積率、建筑密度、綠地率、停車位、人防設施等相關指標,以區域統籌分配替代項目單個安排,實現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最大化。寧海縣以8個產業園為單位,統籌安排這些強制性規劃指標,突破單個項目用地局限,滿足特殊項目建設需求,有效消除“指標浪費”現象。比如,對土地掛牌出讓規劃條件無法滿足生產經營需要的項目,適度調整建筑密度、容積率等指標;對綠地等控制指標采取“聚散為整”的方式,增加土地利用面積。目前,共有31個企業項目享受“指標共享”政策,共計增加土地利用面積7.83萬平方米,土地利用率從46.3%提升至62.4%。三是審批資料共享使用,減少資源浪費。簡化審批要件,推進資料共享,通過建設網上批文資料共享信息庫,實現審批材料多部門共享,不再向辦事群眾重復收取資料,實現一個項目、一套材料、一次收取。
堅持服務為本,探索搭建投資項目“服務驛站”,以“一站服務”提升特定區域的審批效率。按照企業落戶一家、服務上門一家的要求,積極探索特定區域項目統一協調聯辦機制,實行“一門受理、抄告相關、聯合審批、限時辦結”的審批方式,使特定區域享受“保姆式”貼心服務。一是推進項目會商會審,打通快審快批“梗阻”。突破部門界限,建立多部門聯動的會商會審機制,推行快速審批工作法,采取“提前介入、上門服務”“項目對接會”“模擬審批”等形式進行聯合會審,快速高效解決項目審批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截至目前,累計服務園區160個重點項目和重大民生項目,協調解決或解答678個疑難雜癥,有效加快了項目的落地。同時,試行聯合審圖、聯合踏勘、聯合測繪、聯合驗收,做到“一輛車子管踏勘、一次測量多處用、一次上門全驗收”,有效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推進項目代理代辦,實行“店小二”式服務。建立健全投資項目審批代辦機制,對投資項目實行全程跟蹤、全程協辦,并量身定制審批流程,跟蹤解決疑難問題,提供個性化、精準化服務,變“企業跑”為“政府跑”。截至目前,已無償為園區192個項目提供審批代辦服務,其中165個項目完成審批和開工建設,占比86%。三是推進中介服務捆綁,提升中介服務效能。按照壓縮中介服務時限的要求,實行中介服務時限與對應審批事項的辦理時間“捆綁計算”,原則上兩者合計時間不超過該審批事項的法定辦理時限。并制定中介服務效率與行政審批效率掛鉤的具體管理辦法,督促專業技術主管部門約束中介機構,提高中介服務質量和效率,防止中介機構對審批的“中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