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毅群 曾紹龍
改革開放40年,貫穿浙江經濟的一個重要主題就是工業化,塊狀經濟是浙江工業經濟最為突出的亮點之一。進入新時代,原先過多依賴資源要素投入的粗放增長方式遭遇嚴峻挑戰,塊狀經濟面臨“低小散”問題的困境。作為振興實體經濟的主戰場,浙江工業如何在“雙輪驅動”下實現動能轉換、力量積蓄、轉型升級,是夯實浙江經濟根基的關鍵。傳統工業化模式強調依托資源和生產要素稟賦,在充分發揮低成本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價格優勢的基礎上,利用全球產業分工逐漸從價值鏈低端向中高端升級。而當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結合越來越廣泛、深入,智能制造、智能服務正在成為全球傳統工業和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聚焦聚力高質量、競爭力、現代化,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全面實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是浙江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浙江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突出體現在產業布局、產業升級和產業服務上,“新制造”“兩化融合”“兩手互補”是當前浙江工業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和有效保障。
依托數據打造“新制造”,創新新型工業化發展模式。“新制造”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思想意識的變革,是將消費者作為價值實現的中心,真正實現需求、創造需求的無限迭代模式。按需制造的核心是數據,以前制造業靠電,未來的制造業靠數據,數據是制造業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料。“新制造”不會是單純的制造,未來沒有純制造業也沒有純服務業,“新制造”將是服務型制造。“新制造”的競爭力不在于制造本身,而在于制造背后不可取代的創造思想、體驗、感受以及服務能力,這些以消費者價值為導向的新制造將顛覆原有價值創造模式。浙江要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的先發優勢,依托數據打造好“新制造”浙江新型工業化品牌。
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持續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從研發、制造和銷售等方面推動傳統制造業不斷向智能制造方向改造提升。在研發環節,通過分解產品特征數據,根據客戶差異需求精準設計獨特產品,真正做到消費者為中心的規模化定制,擴大企業和消費者間的剩余利潤,從而為實體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在制造環節,采用自動化生產線、機械手、自引導裝置等對生產車間進行數字化改造,降低運營成本、產品不良率的同時,提高生產效率和能源利用率等,確保產品一致性和可靠性。在銷售環節,可采用二維碼等數字符號,集產品信息和消費者信息于一碼,提升匹配效率,將消費者被動重復選擇變為主動有效選擇,加速產品流通并拓展市場邊界。
強化“兩只手”共同作用,為工業結構升級提供便利。現代市場經濟是政府宏觀調控下的成熟市場經濟,政府“看得見的手”和市場“看得見的手”的有效結合是浙江經濟發展模式的突出特征。多年來,浙江已經形成了有為政府和活躍市場的合作互補模式,從政府機關效能改革到“四張清單一張網”,再到“最多跑一次”,浙江始終致力于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面對匱乏的自然資源,浙江率先探索充分利用市場活力對資源要素進行差別化配置。自年初浙江省政府提出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以來,臺州、紹興、嘉興、杭州等各地都陸續出臺文件落實相關政策,推動浙江加快進入高質量發展軌道。“兩只手”共同作用,為優化浙江工業結構升級帶來便利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