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知識產權裁判中過度財產化現象批判

2018-02-09 02:03:57
知識產權 2018年7期

劉 維

內容提要:中國地方法院知識產權裁判存在過度財產化現象。這種現象根源于勞動自然權利說,將有形財產的保護邏輯套用于無形財產,加重了知識財產的產權化程度,偏離了知識產權侵權救濟的初衷。創新原理、知識產權制度的產生歷史以及現代知識產權制度的經典文本,均表明知識產權只能為創新提供適度的激勵,“不可能損害創新激勵”的行為,知識產權法不予以規制。應當通過目的性限縮解釋,在“違法性”的判斷過程中將“損害”導入知識產權侵權構成。

引 言

知識財產的產權化程度歷來是知識產權保護中的難解之謎。①我國知識產權的司法裁判存在過度財產化,進而干預市場、偏離知識產權立法初衷的現象。十多年前,有學者提出應當清除司法活動中自然權學說的不良影響,限制法院在民法基本原則的名義下寬泛解釋勞動者對其智力產品的控制權。②十多年以來,自然權學說在中國知識產權司法活動中并未走向式微,其影響之深遠超十年之前,形成了“知識產權過度財產化現象”,它強調“勞動者對勞動成果具有當然的控制權”,過分擴大了知識產權的支配屬性,加重了知識財產的產權化程度。

本文嘗試對知識產權的過度財產化現象進行研究,希望重新確立功利主義學說在知識產權法中的核心地位,并嘗試從解釋論層面提出制度的完善建議。本文首先通過具體案例揭示中國知識產權司法的過度財產化現象,如著作權侵權認定的字面或技術主義,不考慮市場利益的損害;如商標權侵權認定過于超前地追求功能主義,使商標成為一種“禁忌”或 “符號”;如超出技術方案的實際貢獻確定專利侵權賠償數額;如不正當競爭行為認定的道德化,過度依賴禁止“搭便車”這一具有道德色彩的裁判范式、商業秘密的權利化③,等等。接下來,第二部分分析知識產權過度財產化所帶來的危害:它偏離了知識產權的本質,淡忘了市場需求催生知識產權的歷史;它導致了知識產權法律體系的內部沖突,破壞知識產權的法定主義;它導致自由競爭與市場干預的關系錯位,專有和公有領域優先序位倒置。第三部分,結合創新理論重訪知識產權的立法目的,回顧“適度的創新激勵”在知識產權制度建構中的地位,不能過分夸大知識產權對創新的激勵效應。第四部分認為,為了貫徹知識產權的立法初衷,矯正知識產權的財產化現象,應該強調“損害創新”——在知識產權侵權構成中的地位,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構成進行目的性限縮解釋。

一、中國知識產權裁判的過度財產化現象

知識產權財產化現象的基本特征是將知識產權比照傳統物權,回歸支配權的權利本質,漠視知識產權的立法初衷以及權利保護的市場效果,以實現權利人對勞動成果的控制,這一現象的觀念根源,即是自然權學說。

(一)著作權侵權認定的字面主義

我國著作權侵權認定的思路是絕對的“字面主義”,只要被控侵權行為落入了著作權的控制范圍,除非有法定事由,均構成著作權侵權行為。④參見杭州鐵路運輸法院(2016)浙8601民初433號民事判決書:著作權一旦產生則發生禁用效力,在其獨創性范圍內,權利人得禁止他人未經許可對作品的利用行為,符合法定情形的除外。《著作權法》第47條和第48條作為著作權侵權的請求權基礎,均以法定的客觀行為作為侵權認定的唯一要素:“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這種觀念成為司法實踐和理論研究的主流。誕生于傳統社會的著作權侵權認定觀念,到網絡、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時代,隨著技術發展和利益關系的復雜化,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比如信息網絡傳播權的侵權認定中,服務器標準占據了審判實務界的主流地位,⑤馮剛:《涉及深度鏈接的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糾紛問題研究》,載《知識產權》2016年第8期。回顧以往的各地法院的指導意見可知,對于信息網絡侵權行為的標準逐漸在實踐中走向統一,多數法院都堅持采用“服務器標準”,以認定網絡服務商是否實施了“網絡傳播行為”,以及是否構成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直接侵權。只有將作品上傳至向公眾開放的服務器的行為,才是受“信息網絡傳播權”控制的“作品提供行為”,才有可能構成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直接侵權。⑥王遷:《網絡環境中版權直接侵權的認定》,載《東方法學》2009年第2期,第12-21頁。劉家瑞:《為何歷史選擇了服務器標準》,載《知識產權》2017年第2期,第31頁。服務器標準所規范的網絡傳播行為,不能狹義地理解為上載到“服務器”,而是應當包括電腦和手機等其他網絡節點。任憑技術的發展和商業模式的變化,即便作品展示行為具有與作品提供行為完全相同的用戶體驗和市場替代效果,也不能將這一行為認定為信息網絡傳播行為,這是一種典型的字面主義或技術主義思路。在“宮鎖連城”信息網絡傳播權侵權糾紛案中,被告采取盜鏈方式,在其經營的“快看影視”手機客戶端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作品的在線播放,在播放時未顯示來源,無前置廣告或暫停廣告,直接進入播放頁面。二審法院認為,任何對作品的初始上傳行為均需以存儲行為為前提,鏈接行為本身均不會使用戶真正獲得作品,作品提供行為的認定具有客觀性和確定性,不應將獲益或損害因素作為判斷深層鏈接行為是否構成信息網絡傳播行為的必要條件。⑦北京知識產權法院(2016)京73民終143號民事判決書。持相同觀點的判決還可參見上海知識產權法院(2015)滬知民終字第213號民事判決書:根據知識產權權利法定原則,在判定信息網絡傳播權侵權與否時應當審查判斷被訴行為是否屬于信息網絡傳播權所控制的行為,而被訴行為從權利人利益角度、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利益角度以及社會公眾角度是否具有不正當性并不在信息網絡傳播權侵權案件的審理范圍之內。

(二)《商標法》第57條兜底款項的過度適用

我國現行《商標法》提供的救濟機制是以普通注冊商標的禁止混淆機制⑧《商標法》第57條第(二)項。和馳名商標的反淡化機制⑨《商標法》第13條第3款。為架構,兩種商標救濟機制均設定有相應構成要件。來源識別功能是商標的本質功能,立法者通過混淆機制來保護來源識別功能。在沒有混淆可能性,但卻對權利人造成損害的情形下,只有當訴請商標為馳名商標時,才可通過反淡化機制獲得救濟。除此之外,是否還存在其他商標救濟機制以確保權利人對商品質量、信譽的控制?一些法院在判決中對普通注冊商標權的救濟突破了混淆救濟機制,以《商標法》第57條所規定的“其他損害”作為請求權基礎,擴充商標權的控制范圍,使商標權成為權利人對商標的控制權。如針對平行進口產品上加貼的中文標簽上擅自使用“百齡壇”標識的行為,法院認為經營者在未取得商標權利人許可和授權的情況下,在同類產品上使用含有“百齡壇”字樣的中文標簽,雖未割裂外文商標或中文商標與原告商品的對應關系,但是卻違背了商標權利人意愿,客觀上損害了商標權利人在商標不使用方面的權益;針對經營者磨去產品識別碼的行為,法院認為妨礙了商標權人對產品質量的追蹤管理,干擾了商標權人控制產品質量的權利。⑩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湘01民初1463號民事判決書。針對未經許可擅自將他人商品分裝到不同包裝盒,且該些包裝盒與權利人對包裝盒的要求有明顯差異,法院認為商標既具有識別商品來源的基本功能,也具有質量保障、信譽承載等衍生功能,對商標的侵害足以達到損害其功能的程度的,即使未造成市場混淆的后果,也可能構成商標侵權行為。該案被告擅自變更的商品包裝盒與權利人對包裝的要求存在明顯差異,已對商品及商標信譽造成了損害,故構成商標侵權。①杭州市余杭區人民法院(2015)杭余知初字第416號民事判決書。

(三)專利侵權賠償數額忽視技術方案的實際貢獻

中國地方法院專利侵權賠償數額總體不高,2012年的一份實證研究表明,發明專利侵權的判賠均值為9954元,實用新型專利侵權的判賠均值為3754元。②參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案例實證研究報告》(2012年9月)。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2016年的一份報告表明,專利侵權判賠均值為27.8萬元;北京法院2015年專利侵權判賠均值為46.0148萬元。③轉引自宋健:《知識產權損害賠償問題探討》,載《知識產權》2016年第5期,第11-12頁。但也有一些專利侵權賠償判決,判決數額的確定可能沒有與專利的實際貢獻掛鉤,比如在正泰訴施耐德實用新型專利侵權糾紛中,一審法院以銷售侵權產品所獲得的營業利潤來確定賠償金額超出三個億,但是法院并未考察被告品牌聲譽、產品質量和其他專利等對被告產品營業利潤的影響或貢獻,絕對地將被告產品的營業利潤結轉為因侵權行為的獲利,可能會使權利人獲得遠超其專利實際貢獻的利益,滋長專利蟑螂。

(四)不正當競爭行為認定的道德主義

我國法院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一般條款的適用領域長期受到勞動自然權利學說的影響,發展出“不當利用競爭者勞動成果”的裁判模式,亦可稱為“搭便車”“榨取勞動成果”的裁判規則。經營者被認為負有不得借用他人商譽謀取利益的義務,一旦違反該義務,即有違經濟人的倫理標準,違反公認的商業道德。④最高人民法院(2009)民申字第1065號民事裁定書:反不正當競爭法語境下的倫理既非個人品德,也非社會公德,而是商業倫理。大量判決將“不當利用競爭者勞動成果”等同于“商業道德的違反”,并在互聯網不正當競爭領域得到廣泛運用,“禁止不當利用競爭者勞動成果模式”的裁判模式在司法實踐中獲得統領性地位。⑤周樨平:《商業標識保護中“搭便車”理論的運用》,載《法學》2017年第5期。還可參見蔣舸:《反不正當競爭法一般條款的形式功能和實質功能》,載《法商研究》2014年第6期,第143頁:落實到案件中,(違反商業倫理)最常用的指責便是不勞而獲或者搭便車。這種裁判模式通常具有如下構成要素:首先,需要明確原告是否享有受法律保護的利益。此類案件的保護對象并非具有識別性的商業標識,而是具有財產價值的利益,它們或者是原告開發的商業模式;或者是原告制作搜集的網頁信息;或者是原告開發的游戲規則;或者是原告獨家轉播權益,等等。這些是原告投入時間、精力和金錢而開發出來的勞動成果。其次,需要調查被告的行為是否違背誠實信用原則和商業倫理道德,目前的判決基本上將“不勞而獲”等同于違背商業倫理道德,即不是通過自己的勞動,而是通過免費利用他人的競爭優勢或免費坐享他人開發的成果從事競爭。⑥如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1)一中民終字第7512號民事判決書:漢濤公司為此付出了人力、財力、物力和時間等經營成本,由此產生的利益應受法律保護。對于大眾點評網的商戶簡介和用戶點評,愛幫科技公司未付出勞動、未支出成本、未做出貢獻,卻直接利用技術手段在愛幫網上展示,并以此獲取商業利益,屬于反不正當競爭法理論中典型的“不勞而獲”和“搭便車”的行為。愛幫科技公司的這一經營模式違反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違反公認的商業道德,構成不正當競爭。還可參見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1997)高知終字第66號民事判決書、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2014)滬一中民五(知)初字第22號民事判決書。將“不勞而獲”等同于“違背商業道德和競爭倫理”的做法,獲得了與“禁止不勞而獲”行為相同的效果,個別案件的裁判甚至認為被告負有經營避讓義務或不得干涉的義務,⑦“經營者在自己產品上開展經營活動并非絕對自由,對他人已使用在先、并為消費者所熟悉或習慣的服務提供方式應有一定避讓義務,以免造成混淆誤認的后果,不正當奪取他人產品或服務的商業機會。”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13)高民終字第2352號民事判決書。暗含了原告擁有特定支配權的邏輯前提。

二、中國知識產權裁判過度財產化的危害

知識產權財產化現象根源于勞動自然權利說,錯誤地將有形財產的保護邏輯套用于無形財產。知識產權作為一種無形財產,具有公共物品屬性,這一特性決定了知識產權制度設計的功利性和政策性。創設知識產權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維持權利保護與公眾接觸之間的最佳平衡,知識產權過度財產化偏離了這一根本目的,誤解知識產權的催生動力,導致知識產權內部體系的混亂,過分干預市場創新,使知識產權的保護無法跟上市場創新的需求。

(一)誤解著作權權能產生的動因

市場需求才是著作權權能的催生動因,著作權侵權認定當然要考慮市場需求的損害。考察著作權權能的形成歷史可以發現,如果作品的相應市場對權利人足夠重要,立法者才考慮作出相應的立法應對,即賦予權利人控制相應市場的權能,因此著作權的權能實際上代表著相應的市場,每一權能覆蓋著利用作品的特定方式。以演繹權為例,在1790年美國版權法出臺后的將近一個世紀中,復制權一直是作者僅有的權利,隨著改編和翻譯市場重要性的提升,1870年美國版權法賦予版權人將自己的作品改編成劇本或加以翻譯的權利。版權的權能在1976年美國版權法中出現井噴式增長,則是代表權利人的特殊利益集團在立法過程中的呼吁和游說的結果。⑧18世紀后期和19世紀初期制定法規定的版權僅保護已出版的著作本身,而不保護在此基礎上創作的其他作品,法院曾判決翻譯、節選以及其他轉化性使用均不構成侵權。參見[美]克里斯蒂娜●博翰楠、赫伯特●霍溫坎普著:《創造無羈限:促進創新中的自由與競爭》,蘭磊譯,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196頁。新技術是著作權法內容豐富和體系發展的導火索,但并非決定因素,因觸及權利人的用戶市場而可能打破現有的利益平衡,進而催生新的權利類型和例外限制,不斷實現在著作權人創作激勵與公眾接觸作品、傳播思想之間的利益平衡。一項新技術在客觀上通常具有區別于現有技術的外觀,但在法律層面上,認定一種行為是否應當被納入現有的保護體系中,不僅是一種客觀事實認定,更涉及價值判斷和利益衡量,需要考慮權利人的市場利益的損害。如作品提供行為的認定中,如果向用戶展示作品的行為能夠達到與上傳作品行為相同的效果,對用戶造成同等程度的損害,則應當將作品展示行為認定為作品提供行為,受信息網絡傳播行為調整。過于僵化的字面主義,漠視了“損害”因素在確立著作權權能過程中的作用,使著作權的支配屬性得到強化,扭曲了著作權的本質屬性。新技術的發展使得作品創作和利用的方式更趨多元化,不符合傳統著作權權能的客觀構成的作品創作和利用方式會越來越多,墨守傳統版權法規則,將導致法律適用與現實需求相脫節,徒增法律適用的煩擾。

(二)商標法救濟機制的混亂

歐洲法院的判例法反復指出:商標權的行使范圍應當限定于他人使用標記的行為損害了或可能損害商標功能的實現之情形,尤其是確保消費者識別商品來源的基本功能。如果沒有產生這種市場損害,商標專用權人無權基于商標權提起訴訟。⑨Case C-206/01 Arsenal Football Club , paragraph 51 and 54; C-245/02 Anheuser-Busch, paragraph 59; C-48/05 Adam Opel, paragraph 21;Case C-145/05 Levi Strauss, paragraph 28 and 29; Case C-482/09 Budějovicky Budvar, paragraph 34.顯然,如果來源識別功能受到了破壞,則此商標不能再稱其為商標,因此傳統商標法通過普通注冊商標的禁止混淆機制為權利人提供救濟,實質上是來源識別功能的要件轉化。若要跨越商品類別的限制請求保護投資或信譽功能,則必須證明馳名商標并按照《商標法》第13條的反淡化要件請求保護。因此,商標法僅僅就商標使用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提供法律救濟,并塑造成由“混淆可能性”和“淡化可能性”構成的二元保護機制。

如果泛泛地將質量保證功能、廣告功能和信譽承載功能作為任何商標具有的功能并作為侵權判斷基準,商標將真正成為一種“符號”或“禁忌”,成為一種“名副其實”的支配權,這將違背商標救濟的基本原理。比如,如果認為商標質量保證功能也具有可訴性,就意味著任何對(載有商標的)商品質量控制能力的破壞或損害均構成對商標權的侵害,這將在二元保護機制以外樹立一種新類型的保護機制,沖擊商標救濟的傳統架構,使普通注冊商標權的保護范圍將不受商品類別的限定。然而,商標的注冊或使用在本質上是一種商業言論,促進商品或服務的自由流通、鼓勵言論自由同保護消費者不受混淆、保護經營者投資一樣也是商標法立法和適用過程中必須謹記于心的重要目的,⑩See Lisa P. Ramsey & Jens Schovsbo, Mechanisms for Limiting Trade Mark Right to Further Competition and Free Speech,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ompetition Law, V0l. 44, No.6 Springer Verlag C.H. Beck, 2013, p.696. Also see C-228/03 Gillette Company v.LA - Laboratories Ltd., Paragraph 25. KP Permanent Make - Up, Inc. v. Lasting Inpression I, Inc., 543 U.S. 111, 123, 124 (2004).因此只要其并未向消費者傳遞出誤導或混淆的信息,都應該屬于自由言論的范疇。①In re Simon Shiao Tam, 808 F.3d 1321, 1345 (2015).如上所述,商標法并不禁止所有類型的混淆,正品在流通過程中被銷售商“磨掉識別碼”或者商品本身狀態等發生變化,即便可能導致消費者混淆,由于并非因商標使用所引起混淆,商標法不能對此予以禁止,更何況在沒有造成消費者混淆情形下,更不能以《商標法》第57條第(七)項“其他損害”為基礎對質量保證和信譽功能提供保護。

(三)市場競爭干預理念的錯位

在不正當競爭的認定方面,“禁止不當利用勞動成果”的裁判模式變相為經營者創設“勞動成果使用權”,只要未經同意使用他人勞動成果的行為都受到禁止。這不僅違背自由競爭理念,而且錯誤地在自由競爭領域借用不當得利理論。傳統民法誕生于傳統市民社會,以“好的撒瑪利亞人”作為行為準則的觀察者和判斷者。這在商業社會,尤其在競爭激烈的現代商業社會顯然不再適合。公平競爭審查的法理基礎并非不當得利理論。相反,市場創新往往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創新的前奏往往是模仿,必然伴隨搭便車。模仿和復制的自由,就是競爭的一塊基石,也被用來使壟斷利潤最小化。②[美]威廉●M.蘭德斯、理查德●A.波斯納著:《知識產權法的經濟結構》,金海軍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7頁。因此,禁止搭便車實際上是對一切創新的“溢出效應”的禁止。而經濟溢出效應在商業世界中普遍存在,知識外溢是創新活動最明顯的市場特征,基于創新活動而產生的創新知識不可避免地出現外溢。這使得社會其它成員享受了創新主體、新成果所帶來的正外部性,無論知識產權法還是競爭法,目的并不是要補償無處不在的“溢出效應”。要求對溢出效應給予報酬,不但與有關競爭行為的經濟模型不相容,而且也是不可取的,重大創新通常會帶來許多有價值的溢出效應,而這正是鼓勵創新的原因所在。③[美]克里斯蒂娜●翰楠、赫伯特●霍溫坎普著:《創造無羈限:促進創新中的自由與競爭》,蘭磊譯,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62-63頁。立法或司法在市場競爭領域的過度干預或不當干預會挫敗商業或技術創新的積極性、不當壓縮公有領域的空間。更有甚者,裁判者將“禁止不當利用勞動成果”的裁判模式發展成為互聯網糾紛處理的“禁止不當干擾”原則,倒置了自由競爭和公平競爭的本末。

三、重訪知識產權與創新之間的關系

為了矯正知識產權的過度財產化現象,有必要重訪知識產權的立法目的,知識產權的立法目的是知識產權制度設計和知識產權保護的立足點。創新原理、知識產權制度的產生歷史以及現代知識產權制度的經典文本,均表明知識產權與創新之間并非絕對的關系,權利人的市場需求及市場損害在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應當反思知識產權的現行激勵政策和保護原理,克服知識產權的過度財產化傾向。

(一)知識產權并非創新的唯一動力

研究表明,在關于市場需求、技術創新與法律保護之間的關系上,創新源于市場的自然屬性,時間優勢和先發優勢往往能夠比知識產權的申請和授權帶來更大或者更具可預見性的創新回報,④[美]克里斯蒂娜●翰楠、赫伯特●霍溫坎普著:《創造無羈限:促進創新中的自由與競爭》,蘭磊譯,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112-113頁。 同注釋 ②。市場需求被奉為技術創新所追求的最終目標,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創新研究報告》,第23期(總第149期)2017年3月13日。 Robert P. Mergers, Peter S. Menell, Mark A. Lemley,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New Technological Age (fourth edition), Wolters Kluwer(2007), p.119.對市場需求的保護,自然就成為知識產權制度得以誕生之根源。人類歷史上的大量創新都是在知識產權法產生之前誕生,新技術出現后才產生了法律規制的可能性,如印刷機的發明被認為是西方世界出現版權保護的動因。⑥Robert P. Mergers, Peter S. Menell, Mark A. Lemley,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New Technological Age (fourth edition), Wolters Kluwer(2007), p.384. 該法宣布此前的所有壟斷、特許和授權一律無效,今后只對“新制造品真正的第一個發明人授予在本國獨占實施或者制造該產品的專利證書和特權,為期十四年或以下;在授予專利證書和特權期間,其他人不得使用”。因此,知識私有產權是創新的前提條件的定見未必成立,促進知識產權保護的經濟學主張也并非基于如下理念,即沒有法律保護,創造該等財產的激勵將變得不足。⑦[美]威廉●M.蘭德斯、理查德●A.波斯納著:《知識產權法的經濟結構》,金海軍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頁。創新的靈感和動機來自對新奇事物和實際問題的追逐,以及自由、平等的協作環境的促進。⑧李斯特:《創新和知識私有的冰與火之歌》,載《中國法律評論》2017年第1期。知識產權與創新產出之間不具有絕對和唯一的關系, 知識產權制度只是關于激勵創新的一種機制而已。⑨文章此處以下的“知識產權”不包含反不正當競爭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并不以促進創新為目的。經濟學研究成果也表明知識產權保護與經濟增長之間呈非線性關系,取決于經濟體的發展階段。⑩Falvey, Rod, Neil Foster, and David Greenaway, 2006.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Economic Growth,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 10 (4), 700-719.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必須與經濟發展所處階段和水平相適應,才能真正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知識產權保護過強或不足都會阻礙技術創新。反觀現實,發展中國家在知識產權(專利)政策的制定方面存在簡單化的弊病,夸大了知識產權(專利)對創造的刺激作用,而忽略了知識產權與產業結構的聯系。①[澳]彼得●達沃豪斯、約翰●布雷斯韋特著:《信息封建主義》,劉雪濤譯,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年版。知識產權的現行激勵政策將知識產權與創新保護之間的關系簡單化了。

(二)鼓勵創新不完全是知識產權的誕生動因

知識產權的誕生,在歷史上并非為了促進創新。相反,版權制度和專利制度最初只是皇室授予的一種壟斷制度,與發明創造沒有直接關系,商標法從誕生至今一直未將創新作為立法目的。在版權保護的歷史中,隨著16世紀中葉印刷技術被引入英國,國王將印刷業控制在皇家特許出版公司,授予這家公司永久地印刷和銷售圖書的權利,這被認為是版權的最初形態。②Robert P. Mergers, Peter S. Menell, Mark A. Lemley,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New Technological Age (fourth edition), Wolters Kluwer(2007), p.385.直到皇家特許出版公司解體之后,英國國會才在1710年通過《安娜法案》將版權授予作者,但政府仍然可以控制圖書的最高價格。③同注釋 ②。顯然,這種最初形態的產生過程并不包含鼓勵作者創作的動機。法國等歐洲大陸國家更是將版權看作一種基本的精神權利,而從來沒有把版權當成鼓勵創作的政策工具。④[美]克里斯蒂娜●翰楠、赫伯特●霍溫坎普著:《創造無羈限:促進創新中的自由與競爭》,蘭磊譯,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112-113頁。 同注釋 ②。

起源于英國的專利制度,最初只是一種國際貿易的策略性工具,用以吸引歐洲大陸的技術傳播到英國,通過授予這種排他權的方式吸引技術熟練的藝術家,立法者希望公眾能夠從中獲益,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創新研究報告》,第23期(總第149期)2017年3月13日。 Robert P. Mergers, Peter S. Menell, Mark A. Lemley,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New Technological Age (fourth edition), Wolters Kluwer(2007), p.119.專利授權名實不符以及專利權濫用的現象普遍存在,直到1623年國會頒布的《壟斷法》才具有了現代專利制度的雛形。⑥Robert P. Mergers, Peter S. Menell, Mark A. Lemley,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the New Technological Age (fourth edition), Wolters Kluwer(2007), p.384. 該法宣布此前的所有壟斷、特許和授權一律無效,今后只對“新制造品真正的第一個發明人授予在本國獨占實施或者制造該產品的專利證書和特權,為期十四年或以下;在授予專利證書和特權期間,其他人不得使用”。在商標法上,McKenna教授考察英美商標法的發展史后得出,商標救濟的動因是填補權利人的損害,⑦Mark P. McKenna, the Normative Foundations of Trademark Law, 82 Notre Dame L. Rev. 1839, 1858-59.防止通過誤導行為轉移貿易以及制止欺詐,而保護公眾則是商標救濟的公共政策考量,⑧H.R. Rep. No. 219, 79th Cong. 1st Sess. 4 (1945); S. Rep. N. 1333, 79th Cong. 2d Sess. 5-6 (1946).這些公共政策不包含創新的政策,而與公平競爭更為相關。

(三)現代知識產權制度的應有定位

及至現代,各國普遍認為知識產權具有激勵創新的功能,這成為知識產權正當性的功利基礎。但是現代知識產權制度的經典文本只是認可知識產權對創新的適度激勵作用,不僅規定了嚴苛的客體保護條件,設定了特定的保護期限,還精心安排了合理使用的限制和例外,如《美國憲法》的專利商標條款規定:為了促進科學和實用藝術的發展,授予作者和發明人對其創作和發明享有特定期限的排他權。⑨《美國憲法》第1章第8條。這種“適度”激勵的定位不僅與前述創新激勵的客觀原理相吻合,還契合了知識產品的特性。由于知識產品具有公共物品屬性,具有非損耗性和典型的溢出效應,知識產品保護的“度”不可能像有形財產一樣精確測量,它涉及產權激勵與公有領域之間的平衡,⑩我國有判決對著作權法的立法目的作出了非常準確的闡述:著作權法的立法目的并不在于賦予著作權人以絕對壟斷權,而在于鼓勵有益于文化和科學事業建設的作品得以產生和傳播,促進文化和科學事業的發展與繁榮。賦予著作權人以壟斷權僅是實現立法目的的手段,并不必然不受任何限制。見杭州鐵路運輸法院(2016)浙8601民初433號民事判決書。立法者只能以法定的方式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客體、范圍、期限和限制加以明確規定,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科學和技藝的發展。保護過度和保護不足一樣有害,版權法可能以犧牲公有領域為代價向權利人提供過多保護并因而損害創新。①[美]克里斯蒂娜●翰楠、赫伯特●霍溫坎普著:《創造無羈限:促進創新中的自由與競爭》,蘭磊譯,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153頁。法經濟學研究也表明,由于知識產權法比有形財產法的交易成本可能更高,知識財產的產權化程度應當更少地被徹底化。②[美]威廉●M.蘭德斯、理查德●A.波斯納著:《知識產權法的經濟結構》,金海軍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9頁。知識財產的創造成本越低,他人重復該財產的可能性越高,知識產權的界定成本和維權成本越高,為知識財產提供激勵的必要性就越低。激勵過高則容易引發道德風險和尋租行為,誘發過度數量而質量不高的知識產權(知識產權競賽),反而阻礙創新及社會總財富的增加;激勵過低則無法為創造人提供充分的創造誘因。因此知識產權的保護要謹防過度財產化、甚至走向絕對化。

由此可見,知識產權制度必然是對權利人市場利益的一種“關照”,“關照”的程度體現知識財產的產權化程度,勞動財產權理論無法測度知識產權的最優保護強度和保護效率,不能詮釋知識產權對創新的適度激勵,不能解釋知識產權授權確權中的“先到先得”規則,卻具有誘發知識產權過度保護的特性。知識產權具有天然的功利性和政策性,要根據特定階段、特定行業和特定市場的具體情況確定知識產權的保護強度。法經濟學研究亦認為,在決定應當承認某一知識產權的寬窄范圍時,對不同的知識財產形態進行分類,其標準是承認與不承認這樣一種權利時可能被生產的產量,并且只對那些當未承認該權利時,其產量就將嚴重達不到最佳狀態的種類才授予該權利。③[美]威廉●M.蘭德斯、理查德●A.波斯納著:《知識產權法的經濟結構》,金海軍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28頁。鏈接權利人的市場利益與知識產權制度安排的關鍵一環是“損害”。

四、重塑知識產權侵權救濟的條件

知識產權制度是為了適度激勵權利人的創新或投資,在權利保護與公眾接觸之間維持最佳平衡。既然知識產權的制度功效僅僅是對創新或投資的適度激勵,那么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禁止也必須“適度”。只有損害權利人市場利益的行為或者損害權利人創新激勵的行為,才有必要啟動知識產權侵權救濟機制,才屬于構成知識產權侵權行為。不損害權利人市場利益的行為,或者不損害權利人創新激勵的行為,知識產權法沒必要予以關注。

(一)作為民事賠償責任的“損害”要件

“損害”是所有的民事賠償責任的必備構成要件,沒有損害,就沒有賠償,唯有被侵權人因侵權行為遭受了損害,方能要求侵權人負損害賠償義務。權利受到侵害不等于損害,基于物權、人格權等絕對權而產生的保護性請求權,其構成要件中雖包含權益被侵害,卻不要求有損害、更不考慮加害人有無過錯。④程嘯著:《侵權責任法》,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215頁。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停止侵害請求權無需以“損害”為構成要件,“損害”僅僅是作為物權請求權的知識產權的賠償請求要件,知識產權侵權賠償的“損害”是指因知識產權被侵害所產生的利益損失,受到責任范圍、因果關系的制約,應當按照因果關系理論進行賠償。⑤王澤鑒著:《侵權行為法(第一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89頁。在著作權侵權、專利權侵權、商標權侵權以及不正當競爭案件中,原被告之間或雙方產品(作品)之間的關系——替代關系、互補關系和競爭關系等——成為是否作出損害賠償以及確定損害賠償金額的構成要件。如果雙方之間或雙方產品之間沒有替代關系或者競爭關系,則被告的行為根本不可能對原告的財產利益產生損害,或者被告雖然攀附了原告聲譽,但并未實際生產競爭性產品,不會擠占原告產品的市場份額,⑥最高人民法院(2014)民三終字第1號民事判決書:本案中確定侵權賠償數額,一方面應考慮涉案商標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全友衛浴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的主觀惡意明顯,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全友家私并未實際生產衛浴產品,全友衛浴亦未實際生產家具產品,全友家私并未因全友衛浴的侵權行為而減少市場份額或喪失市場機會,全友衛浴的侵權行為更多地表現為對全友家私商標聲譽和企業商譽的不正當利用和攀附,并通過其不正當行為擾亂市場秩序,對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造成損害以及最終損害消費者的利益。此外,也要考慮侵權人全友衛浴在衛浴產品領域具有一定的生產規模以及侵權獲利并非完全來源于涉案商標知名度等因素。也就沒有必要給予原告賠償。再如權利人連續三年沒有實際使用商標,則通常難以期待其在相關領域還有市場利益,他人在該領域的商標使用也難謂對其會造成損害。⑦《商標法》第64條:注冊商標專用權人請求賠償,被控侵權人以注冊商標專用權人未使用注冊商標提出抗辯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注冊商標專用權人提供此前三年內實際使用該注冊商標的證據。注冊商標專用權人不能證明此前三年內實際使用過該注冊商標,也不能證明因侵權行為受到其他損失的,被控侵權人不承擔賠償責任。相反,知識產權對創新的貢獻越大、侵權行為對知識產品的替代效應越大,則賠償數額應越高。⑧卡斯特商標侵權案,見最高人民法院(2014)民提字第25號民事判決書;還可見紐巴倫商標侵權案,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2015)粵高法民三終字第444號民事判決書:鑒于新百倫公司企業本身的經營規模、市場銷售量和較高的企業聲譽,尤其是被訴侵權產品上使用了新平衡公司具有較高市場商譽的“N”“NB”“NEW BALANCE”商標,故消費者購買新百倫公司商品更多地考慮“N”“NB”“NEWBALANCE”商標較高的聲譽及其所蘊含的良好的商品質量,新百倫公司的經營獲利并非全部來源于侵害周樂倫“百倫”“新百倫”的商標,周樂倫無權對新百倫公司因其自身商標商譽或者其商品固有的價值而獲取的利潤進行索賠。

(二)作為知識產權侵權救濟條件的“損害”

從知識產權制度的立法初衷看,知識產權制度是一種對創新的激勵制度,只有當權利人的市場利益受到損害或具有損害之虞時,知識產權的激勵作用才會被減弱。如果一種行為對權利人的市場不會造成任何損害或存在損害之虞,則沒有必要通過知識產權制度對這種行為加以制止,因為不會挫敗權利人的創新積極性。從經濟分析的角度看,知識財產的使用行為必定要產生一定程度的負外部性,才能納入知識產權侵權規范中予以調整。這個負外部性是指使用行為產生的市場替代效果,導致權利人市場份額減少所造成的損害,損害之有無應由原告舉證。換言之,實施法定行為對權利人造成市場替代的損害,則啟動知識產權救濟機制。“損害”應作為知識產權侵權的試金石。

復制權是傳統著作權法中最主要的權能。他人的復制行為形成了作品的替代市場,這必然損害權利人的市場利益,進而減弱作者的創作激勵,因而無法定事由前提下的未經許可的復制行為推定構成著作權侵權,因為存在“推定的損害”。但隨著著作權權能類型的豐富以及市場利益復雜性的增加,“推定的損害”不再具有客觀的市場基礎,轉而需要在個案中分析涉案行為是否會產生市場的替代效應、對作品的市場是否具有互補效應(增進作品的銷量)以及替代效應與互補效應之間的“損益相抵”。因此,著作權侵權損害是指因市場替代所產生的損害,而不是泛泛的財產支配性的侵害(著作人身權侵權的損害內涵不在此涉),著作財產權支配權能的行使,受到妨礙或阻礙未必會減弱權利人的創作積極性進而需要著作權法提供救濟。我國著作權法雖然將“損害”規定為判斷合理使用行為的一個要件,⑨《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1條規定,依照著作權法有關規定,使用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的已經發表的作品的,不得影響該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損害著作權人的合法利益。表明立法者并非完全漠視著作權的立法目的、并認可“損害”與創作激勵之間的關系,從而將“無損害”的使用行為排除于著作權侵權的范圍(不侵權抗辯),但這種合理使用機制的安排并不徹底,一方面,被告應就“不會不合理地損害權利人的利益”(無損害)承擔舉證責任;一方面,“無損害”需要結合其他兩個要素才能成立不侵權抗辯,而并非獨立要素,可能的改造方向是將“損害”納入著作權侵權的構成中,由原告對此要件承擔舉證責任。

基于“公開換保護”以及授權程序的嚴苛,專利賦予權利人對權利要求所表達的思想享有排他權。侵權認定之所以采取字面主義或等同原則,原因在于“復制”技術方案并加以“使用”(制造、銷售、許諾銷售、使用、進口)的行為可推定損害權利人的市場,或具有損害權利人市場的可能性,實際上專利侵權的構成中,可解讀為已經隱含了“損害或損害之虞”要素。商標侵權救濟中的“損害”門檻更是直接明了。歷史研究通常將權利人的貿易轉移解讀為商標法救濟的終極損害,如“英國法院只關注不正當轉移貿易給生產者帶來的損害,以及利用現有訴訟形式來尋求救濟。美國法院起初審理商標案件時也具有同樣的關注點,他們反復闡明商標法的目的是保護一方不受貿易的非法轉移。”⑩Mark P. McKenna, the Normative Foundations of Trademark Law, 82 Notre Dame L. Rev. 1839, 1858-59 (2007).主流學者基于實證和現狀則認為消費者混淆可能性與權利人的貿易轉移是一個硬幣的兩個面,①J. Thomas McCarthy, McCarthy on Trademarks and Unfair Competition, Fourth Edition, § 2:33. 孔祥俊著:《商標與不正當競爭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頁。Tobias Cohen Jehoram, Constant van Nispen & Tony Huydecoper, European Trademark Law, Wolters Kluwer(2010), p.6.當商標使用的行為導致相關消費者混淆或具有混淆可能性時,消費者將實際或可能實施其本不會作出的購買行為,從而導致商標權人的貿易被轉移或具有轉移的可能性,于是商標權人遭受了商標侵權行為所帶來的損害。因此,只要相關消費者存在實際混淆或混淆可能性,權利人就會遭受貿易被轉移的損害,商標法則提供救濟。無論商標法是為了救濟權利人的貿易損失,還是消費者被欺詐混淆,抑或兩者兼有,商標侵權構成中實際上都隱含有“損害或損害之虞”的考量,商標救濟都應當從“商標使用—消費者混淆可能性—權利人貿易被轉移”的鏈條中來解釋“損害”的特有內涵。換言之,商標法并不救濟任何形式的混淆可能性,那些并非由于商標使用行為導致的混淆可能性,商標法不予以關注;商標法也不救濟權利人任何種類的貿易轉移損害,并非由于消費者混淆所造成的貿易損害就不能進入商標法的視野。在傳統商標法體系中,質量保障功能之所以不是商標法保護的獨立功能,就在于其所救濟的“損害”并非傳統商標法所關注的“損害”。

(三)將“損害”導入“違法性”的判斷過程

傳統侵權制度及其規范邏輯不能簡單地移植到知識產權制度中,知識產權制度的建構必須從知識產權法的立法目的等基本問題出發。圍繞鼓勵創新的目的,將權利人市場利益的損害納入知識產權侵權構成中,并不意味著一切損害創新的行為都構成知識產權侵權,這構成了從知識產權侵權解釋論納入“損害”要素的認識基礎。只有當被告實施法定行為導致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市場利益受到損害,權利人才有權請求停止侵權。換言之,被告沒有實施法定行為、但造成了權利人的知識產品市場份額降低,權利人仍然無權請求被告停止侵權。這是因為,這種“損害”并非被告因實施特定行為所造成,即便權利人的創新積極性受到損害,但這種損害不由知識產權法所救濟,知識產權侵權構成之所以仍然需要強調特定行為的客觀構成,乃在于知識產權的法定主義而并非物權請求權使然,如果知識產權法對任何種類的市場損害——即便損害創新——都提供救濟,無疑將架空知識產權的法定主義,反過來又將違背知識產權的基本特性。

這恰恰與侵權行為構成中的“違法性”要件相符。“違法性”表明缺乏法定事由而破壞法秩序,如果采取結果不法的判斷標準,以德國法為例,只要《德國民法典》第823條第1款列舉的權利或者利益受到侵害,違法性因素就自動滿足。②程嘯著:《侵權責任法》,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第253頁。可見,“損害”要素當屬于“違法性”的構成之中,傳統侵權行為的構成中已然包含有“損害”的要素。我國《侵權責任法》第2條雖然沒有區分“過錯”和“違法性”,但“違法性”仍然需要在“過錯”判定時加以分析評判,不因為法條中的未予明確而喪失在分析思路中的地位,自然可以在侵權行為構成中導入“損害”的要素。著作權法、專利法、商標法規定的“知識產權控制的客觀行為”當屬于“違法性”之列,除此之外,將“損害知識產品的市場”要素納入“違法性”的判斷過程,不僅符合“違法性”的內涵,而且合乎知識產權法的立法目的。為了區分損害賠償責任中的“損害”,“違法性”判斷中的“損害”并不關心實際損害的數額,而只在乎是否對創新激勵造成負面效應。由于適度的鼓勵創新是知識產權法的立法目的,而立法者在目前的知識產權侵權構成中疏漏了這一考量,因此只要對現行法規定的侵權行為作出目的性限縮解釋,將知識產權侵權行為解釋為“對權利人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并納入“違法性”判斷中,即可彌補立法者的疏漏,同時不損害現行知識產權法侵權與賠償兩分的框架,亦不違背傳統侵權行為的認定思路。

結 語

知識產權只不過是眾多創新激勵的一種,許多創新激勵源于市場的自然屬性,甚至有研究認為目前的知識產權制度,既沒有增加創新也沒有增加創造,③Michele Boldrin & David K. Levine, Against Intellectual Proper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7.知識產權過度財產化的現象值得政策制定者和裁判者警惕。“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任何制度的建構和解釋都必須回到制度原點,知識產權侵權救濟也必須回歸知識產權的立法初衷。知識產權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為創新或投資提供適度的激勵,沒有損害創新激勵的行為,則沒有必要啟動知識產權侵權救濟制度。裁判者應重新審視“損害”在知識產權侵權構成和損害賠償制度中的要件地位,避免知識產權侵權認定走向字面主義、知識產權侵權賠償走向形式主義。

我國現行《商標法》第57條將“混淆可能性”作為典型商標侵權行為的構成,《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1條將“市場損害”作為合理使用抗辯的一個要素,實質上均表明立法者高度關注“損害”與知識產權侵權構成之間的關系。然而,《著作權法》第47條和第48條④《著作權法》第47條規定,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專利法》第60條⑤《專利法》第60條規定,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實施其專利,即侵犯其專利權……在文義上不能看出“損害”在侵權構成中的地位,解釋論上應當認為實施專利的行為,通常都會擠占專利權人的產品市場份額。換言之,實施專利的行為對專利權人造成損害乃不言自明;然而,“使用”作品的行為卻未必對著作權人造成損害,應當對“作者使用行為”進行目的性限縮解釋。在實現路徑上,只需裁判者通過目的性限縮對“知識產權侵權”的內涵進行個案解釋,使知識產權法的救濟行為更貼近知識產權法的立法目的,從而更恰當地平衡創作激勵與公眾接觸之間的利益。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男女在线|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 性色一区| 欧美天堂在线|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天天婬欲婬香婬色婬视频播放|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国产无套粉嫩白浆| 白丝美女办公室高潮喷水视频| 91综合色区亚洲熟妇p|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特黄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αv毛片| 亚洲一区毛片| 天天综合网色| 广东一级毛片|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视频免费观看| 免费不卡视频|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曰AV在线无码| 日本免费一区视频| 任我操在线视频| 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内射在线观看|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 欧美性久久久久| 亚洲人妖在线| 日韩一区二区三免费高清|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久久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AⅤ片青青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永久视频|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久久国产毛片|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国产成人av大片在线播放| 亚洲午夜天堂|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 久久美女精品|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成人伊人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综合天天色|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午夜视频www| 日本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站软件|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亚洲 成人国产| 91国内外精品自在线播放| 欧美在线导航|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波多野结衣亚洲一区| 国产在线观看99|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青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亚洲精品老司机|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四虎亚洲精品|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欧美在线中文字幕| 本亚洲精品网站|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 亚洲第一香蕉视频| 日本www在线视频| 久久黄色一级视频|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