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素美 謝清果
“輿論”源于英文“Public Opinion”,國內翻譯成“輿情”“民意”“公共意見”“公眾意見”“公共輿論”都比較常見。甘惜分在《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中,將“輿論”定義為“公眾的意見或言論”。①“輿論是指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里,公眾對于特定的社會公共事務公開表達的基本一致的意見或者態度”。②輿論既是個人社會心理的反應,表達了個人作為權利主體的社會心理和參政議政的自由,同時也反應了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社會評價,是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環節。輿論是民情之所在,也是國家制定方針政策的重要參考依據,是國家政治傳播的重要構成部分,輿論對個人和國家政治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網絡時代的發展,為輿論的傳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間和平臺,社會輿論空前活躍,輿論危機更易爆發,嚴重影響政府形象的塑造和國際地位的提高。因此,正確認識輿論的地位和作用,巧妙引導和利用輿論為政治傳播服務就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古代中國,輿論與古代政治的關系十分密切。歷代王朝都十分注重民情民意的訴求和表達,加強對社會輿論的掌控。上古時期,公眾輿論監督就成為先民實現民主權利的主要途徑。如《管子·桓公問》:“黃帝立明臺之議者,上觀于賢;堯有衢室之問者,下聽于人也。”③可見,明臺、衢室為黃帝、堯采納民意的場所。夏代時,夏禹廣開言路,虛懷納諫,據《左傳·襄公十四年》師曠引《尚書·夏書》稱:“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循于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杜預注:“循于路,求歌謠之言也。”也就是說,夏王派專官遒人在路上敲木梆,巡行于各地,官員及百工眾人可以歌謠的方式向遒人進言。商代著名君主盤庚在動員殷人遷都時,曾“命眾悉至于庭”,與群眾商量遷都事宜,聽取意見。周厲王時期,嚴禁民眾議論朝廷,召公提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著名論斷,然而,周厲王依然“弭謗”不改,導致“國人莫敢出言”,三年后,周厲王被人民推翻、流放。春秋時期,諸國紛爭,諸國國君深明人心向背,以開明姿態應對社會輿論。據《左傳·襄公三十一年》,鄭相子產執政期間,民眾常聚于鄉校議論政事,有人建議毀掉鄉校,子產說:“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④這說明子產不僅重視民眾輿論監督,而且闡述了執政者對待輿論監督的辦法:堵遠不如疏,政府要學會引導輿論,讓輿論服務于政治統治。秦至清代,輿論監督制度化。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創設言諫制度,以“匡正君主,諫諍得失”,但是秦朝皇權膨脹,言諫作用甚微。 兩漢時期,言諫規模擴大,政策寬松。唐朝言諫制度進入了鼎盛時期。清朝郡主專制進一步強化,言諫制度走向終結。由此可見,輿論與政權的興衰具有重要的關系,言諫制度雖然在限制君權、維護政治清明的過程中發揮過積極作用,但是由于其自身依附于君主專制政體而又作為君主專制的對立面存在,消亡乃必然。
“真正對于傳統社會里的政治起著輿論上的監督制約作用的,應當是蔓延于決策集團之外的士林中的自由議論”。⑤這種民間輿論作為郡主專制的對立面,在限制君權,維護傳統的道德規范,約束官僚言行方面都起到了積極作用。漢代民間輿論達到了鼎盛時期,以 “月旦評”為代表。謝承《后漢書》曰“許劭仕郡為功曹,抗忠舉義,進善默惡,正機執衡,允齊風俗,所稱如龍之升,所貶如墮于淵,清論風行,所吹草堰,為眾所服”。⑥足見其當時的社會影響以及對政治的輿論監督作用。
為何有如此巨大社會影響,作為民間輿論自身具有什么樣的特點,與政治傳播到底具有什么樣的關系,如何客觀評價其社會影響?本文從月旦評產生和發展歷程、輿論視角下其功能和影響、對后世啟示等方面分析論證。
“月旦評”由于在歷史進程中存在時間較短,研究成果并不豐碩。國內外學者多從家族學、人物評論、政治學、歷史學等角度對“月旦評”進行研究。歸納如下幾點:第一,探討“月旦評”產生發展歷程及影響。如孫立濤《東漢末年汝南“月旦評”的生成及其評價問題》⑦、武劍青《汝南“月旦評”》⑧;第二,從門閥士族的形成或對士人的評析關照“月旦評”。如朱紹侯《試論汝南許氏望族的形成──兼論許劭月旦評》⑨、王素英《從漢代月旦評談漢末名士風度》⑩;第三,從文學或美學的角度研究月旦評。如熊國華《《世說新語》品評人物的審美特征及影響》、萬久富《魏晉人物品評的語言特色》第四,將月旦評和清議一起納入政治傳播的范疇,探討其對政治統治和政治傳播的作用。如孫立濤《漢末“清議”與魏晉“清談”之關系再探》及《清議性質與漢代鄉里清議略析》。學界鮮有學者從輿論學的視角專門研究“月旦評”,筆者從輿論學視角全方位觀照月旦評,深入其內部文化肌理,理清發展脈絡。從月旦評的興衰過程尋找民間輿論產生及興盛的環境,探討與國家政治統治與國家輿論之間的制約關系,以希總結規律,為當今提供借鑒。
月旦評,又叫汝南月旦評,東漢末年由汝南郡人許劭、許靖兄弟主持,對當代人物進行品評、褒貶的一項評議活動,常在每月初一發表,故稱“月旦評”。評議對象包括各個階層的人士,以臧否人物,激濁揚清為目的,每個月品題都有變化。 無論是誰,一經品題,身價百倍,世俗流傳,以為美談。因而聞名遐邇,盛極一時。月旦評社會影響之大,有其產生發展的獨特的時代背景,興盛及衰亡的歷程,折射出古代中國民間輿論與官方輿論場相輔相成,又互為對立的關系。
月旦評興起在汝南地區興起,與當時特定的政治制度、社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同時因許卲、許靖自身的社會身份、人格素養及其客觀精準的評價,讓其社會影響不斷發酵。
1.地域性成熟的人文環境促其產生。月旦評的興起,有賴于當地發達的政治、經濟和人文環境,為其的產生提供了豐富的土壤。汝南,古屬豫州,上古時期,豫州為九州之中,汝南又居豫州之中,故有“天中”之稱。東漢學者應劭言:“汝南,中土大郡,方城四十,養老致敬,化之至也。”這說明當時汝南地區,政治經濟實力強,道德風尚、文化素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化之至也”。同時,汝南地區是人才輩出之地。自古“汝潁固多奇才”。自東漢初至順帝年間,學術上曾涌現出一批蜚聲海內的經學大師,如戴憑、鐘興、許慎、周舉、蔡玄等人,他們或享有“五經無雙”“、五經縱橫”之美譽,或收徒千萬,貴為一代宗師。政治上更是凸顯,《后漢書·黨錮列傳》記載,“三君”“八俊”“八顧”“八及”“八廚”封號的人物共35人,其中 陳蕃、范滂、蔡衍、陳翔等均為汝南人士,并且在黨錮名士中處于核心領導地位。另外,汝南地區,門閥士族林立,政治地位顯赫,如許氏、袁氏、應氏等豪門士族。這些門閥士族要不世代位居高官,要不為儒學世家,文化傳承超過百年之上。總之,地域經濟文化環境孕育了月旦評。
2.漢代“察舉”“征辟”的選官制度,為月旦評興盛提供了政治舞臺。我國漢代實行“察舉”“征辟”的選官制度,從西漢時期就實行以地方基層組織鄉里和亭為單位的“鄉舉里選”和“鄉議清議”的選舉制度。就是參照社會輿論對個人的評價來決定官員的取舍,將社會輿論作為選官取士的標準。官員的推舉,以“孝廉”“賢良方正”等為標尺,注重德行的考核。《后漢書》注引《漢官儀》云:“建初八年十二月已末,詔書辟士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節清白;二曰經明行修,能任博士;三曰明曉法律,足以決疑,能案章覆問,文任御史;四曰剛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照奸,勇足決斷,才任三輔令。皆存孝悌清公之行。”可見朝廷選官對“孝悌清公”的要求,“察舉”對于“征辟”具有重要的決定性作用。被舉薦人的德行從何而來,最直接的來源就是“鄉議”,即民間輿論,看民間對這個人的品行、道德的評價。月旦評作為最有影響的鄉社輿論,找到存在的政治價值和政治領域發揮社會效應的廣闊舞臺,助其興盛。
3.清議之風盛行。東漢后期,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外戚、宦官輪流執政,士人地位受到排擠。學子、士人已無法潛心于學術,他們以退為進,將精力放在對社會政治的關切和人物的品鑒人物之上。《后漢書》卷六十八《黨錮傳·序》:“匹夫抗憤,處士橫議,遂乃激揚聲名,互相題拂,品復公卿,裁量執政。”品題這項活動給當時的社會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同時也成為宦官發起“黨錮之亂”的導火索。漢代察舉、征辟的用官制度再加上政治時局的變化,引起社會上議論時政、臧否人物的“清議”風氣。此為月旦評產生和興盛的歷史機遇。
4.許氏兄弟名士身份及其客觀精準的評價效果,擴大了月旦評的社會影響。月旦評社會影響巨大,與許劭、許靖兄弟名士身份及其剛正不阿的品格,精準的評價密不可分。首先,許劭、許靖是典型的“名士”,汝南名門士族,鄉間士紳,祖上位列三公。《后漢書.許劭傳》記載:“劭從祖敬,敬子訓,訓子相,并為三公,相以能諂事宦官,故自致臺司封侯,數遣請劭。劭惡其薄行,終不侯之”。文中可見許劭、許靖兄弟顯赫的家世以及剛正不阿的品格;其次,許劭、許靖自身德行高尚。“許劭字子將,汝南平輿人也。少峻名節,好人倫,多所賞識。若樊子昭、和陽士者,并顯名于世。故天下言拔士者,咸稱許、郭。”這段話可以看出許劭聰慧、品格高尚,社會聲譽良好;再次,評論精準,客觀公正。許劭曾評陳蹇為“太丘道廣,廣則難周”,論陳蕃是“仲舉性峻,峻則少通”。陳蹇為當時名士中之“泰斗”,陳蕃則是名士中之“護法”,許劭對二人之品題,各為八個字,有褒有貶,恰如其分,客觀公正。一時引得四方名士慕名而來,競領二許一字之評以為榮。月旦評盛極一時。
綜合月旦評產生及興盛的原因分析,我們可以清晰看到月旦評的歷史演進歷程。首先,漢朝建立后為了修養生息,彌補戰爭創傷,統治者采用“無為而治”的政策。開國皇帝劉邦“豁達大度,從諫如流”,言諫規模較秦有所擴大,統治者對于思想文化控制不強,諸子學說進一步發展,民間輿論環境寬松。漢武帝時期,加強了對思想文化的控制,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儒家思想成為官方的正統思想,儒學成為士人必修的課程和入仕的誘餌。政府通過修史、建立太學、確立察舉征辟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加強和鞏固思想統治。學經——通經——入仕就成為士人追逐名利福祿的最佳途徑。由此,朝廷對思想文化的傳播控制進一步實現,經學義理辯論之風盛行。班固對此有精辟的總結,“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迄于元始,百有余年,傳業者寢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余萬言,大師眾至千余人,蓋祿利之路然也。”月旦評的產生營造了良好的言論環境,作為讀經、通經入仕的門閥士子,許劭、許靖為士人樹立了典范。
其次,東漢后期,外戚和宦官當權,清議之風盛行,月旦評進入了全盛時期。從東漢中后期開始,外戚和宦官擅權輪流執政,任人唯親,賣官鬻爵,在政府機構隨意安插濁流子弟和庸俗無才之輩。置“鄉閭評議”于不顧,“察舉制”名存實亡。學而優的儒家士子通經入仕之途受到嚴重的排擠和阻礙,他們自覺挺身而出,發動社會輿論,臧否人物、抨擊朝政,“清議”之風盛行。士人“清議”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對戚宦政治的猛烈抨擊,即“品核公卿,裁量執政”,以在朝的李膺、陳蕃等名士官僚為領袖、太學生為骨干,他們言辭激烈、危言深論,甚至采用違法極端手段打擊宦官、豪強等濁流;另一種主要評論人物才干和德行風貌,即“激揚名聲、互相題拂”,這類人物品鑒以在野的郭泰和許邵、許靖最為出名。“清議”源于鄉閭評議。清初思想家顧炎武曾指出:“兩漢以來,猶循此制,鄉舉里選,必先考其生平,一玷清議,終身不齒”。學者吳予敏認為“所謂漢末清議,不過是官僚集團與儒學集團中的“清流分子”,對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的輿論斗爭。”到了漢末士大夫清流分子與權宦集團與外濁流對抗之時,鄉里公論仍存,但名士領銜的評論家成了公論代言人。許劭、許靖兄弟主持的月旦評,抨擊時政,品評人物,推舉人才,控制鄉社輿論,地域影響巨大。對名士陳蹇和陳蕃是品評客觀、逼真、敢于直陳士林領袖的局限,轟動一時,為士人所推崇,從此月旦評風靡全國。兩次黨錮之際,名士官僚的清議受到了很大的挫傷,士大夫清流與宦官之間更加勢不兩立,月旦評以臧否人物為主的民間鄉社輿論更加受到士人的歡迎和追捧。許邵洞悉時代需求,標榜自持,裁量德行,月旦評站在風口浪尖之上,“寄雌黃于一人之口”,掌握人物毀譽之生殺大權。他們的品鑒評論可以左右朝廷和地方政府選官。得到正面評價的士人,仕途通暢;被負面評價,則如墮深淵。月旦評進入了鼎盛時期。
最后,東漢滅亡,諸侯割據,月旦評退出歷史舞臺。董卓之亂之后,東漢進入軍閥混戰的局面,名士逐漸逃亡各個割據政權,清議盛況不在,人物評論之風日衰,退縮為朝廷和割據政權舉薦人才,桓帝、靈帝時期有全國影響的、在野的評論大家不復存在。月旦評雖盛行于一時,然持續時間并不太長。史書對于月旦評的消亡記載不多。“劭邑人李逵,壯直有高氣,劭初善之,而后為隙,又與從兄靖不睦,時議以此少之”。據記載,許劭因為與李逵有矛盾,與許靖有分歧,評論逐漸減少,月旦評進入了衰弱時期。十常侍當國,許劭目睹朝政腐敗,天下將亂,不愿入仕,他說:“方今小人道長,王室將亂,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乃南到廣陵,投奔徐州刺史陶謙,后又轉投揚州刺史劉哥于曲阿(江蘇丹陽市),及孫策平吳,許劭又與劉靄南奔豫章(江西南昌市),并于興平二年(195 年) 死于豫章,終年四十六歲。許靖因事得罪董卓,亦避難出走,隨著許氏兄弟兩人關系的破裂并分別離鄉他走,月旦評便逐漸淡出了歷史舞臺。
月旦評作為東漢末年“清議”的重要表現形態,其實質是一種社會輿論(民間輿論),是當時民間意愿集中的表達,反映民意和民聲。林語堂認為東漢的“清議”和“黨錮”事件是“中國輿論史上輿論和統治當局之間第一次有組織的爭論和沖突”。月旦評作為民間社會輿論,既是我國古代社會鄉社組織實施管理的一種方法和依靠力量,也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政治傳播形式。具備了社會輿論的特征、功能。現從輿論視角對其分析。
關于輿論,中國古代稱之為“輿誦”“輿頌”“清義”,指眾人的意見。現代對輿論的定義雖然說法不一,但是有如下幾點是相同的:一是存在某個涉及到到人們共通利益的問題或者事件。二是有許多個人對這個問題或事件有一種具有共同傾向性的意見,并且這種共同的意見會直接地或間接地對社會產生影響。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大一統思想的提出,儒家思想成為國家的正統思想,并通過各種媒介及途徑自上而下滲透到人心骨髓。儒家思想強調道德倫理,注重對民眾百姓的道德教化,注重人格德行的提升。 強調“仁、儀、溫、良、恭、儉、讓”,重視孝道。在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積極入世態度的影響下,“入仕”成為涉及人們共通利益引起共同關注的問題,為輿論的形成提供了客體。漢朝察舉、征辟的選官制度,使鄉閭評議(社會輿論)找到實現政治價值的舞臺。考察官員,必先考其生平,察其鄉邑之譽,根據社會輿論來鑒別德行。而對于官員的生平及德行鄉社無疑是最有發言權的,“月旦評”應時而生,將鄉社對人物的德行評價通過代言人許劭、許靖之口,跨越時空定時(月旦)在鄉間集中表達,通過鄉社各種人際傳播的途徑,蔓延擴大。鄉閭評議一方面約束鄉民的行為,鞏固了鄉間傳統的道德規范,另一方面為士人“入仕”積累政治資本,為政府舉薦了人才。因此鄉間流傳 “寧可就刑受戮,不愿為鄉評所短”“一站清議,終身不齒”的說法。東漢末年,宦官外戚專權,任人唯親,賣官鬻爵,“君權神授”及傳統的“學經——通經——入仕”的為官的政治體系徹底崩塌。士人“入仕”之路受到嚴重阻礙,輿論熱點再次引爆,反對黑暗政治成為民間輿論的焦點。為了維護政治清明,實現士人“入仕”的利益。官僚集團合同“清流”分子與宦官和外戚集團展開了激烈的輿論斗爭。月旦評寓“抨擊時弊”于“臧否人物”之中,將輿論影響擴大,進入了全盛時期。由此可見,月旦評作為社會輿論,在東漢末年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曾經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1.公開性。社會輿論是社會意識形態的特殊表現形式。往往以擁護或反對、贊揚或譴責的方式對某一公共問題作出公開的評價。月旦評作為一種鄉社輿論,以人物品評為主要內容,將鄉鄰對人物德行的評價匯總,代表群體公眾的意見,每個月初定時公開開評,每期品題不同,因許劭、許靖的名士身份和社會影響,鄉民和士子參與人數自多,聚集聽其評論,并形成議論,公開傳播評論信息,對社會產生廣泛影響,具有很強的公開性。
2.公共性。月旦評輿論的公共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輿論指向的公共性與目標的公共性。月旦評輿論的指向主要包括人物評論(注重德行)和時政,而目標是,通過品評,以“清議”方式達到“舉孝廉”和激濁揚清的目的。這一輿論對象和目標,在當時時代背景下,在儒家思想的統治下,對于積極入仕的寒門子弟和豪門子弟都具有共性的感召力,社會普遍關注,具有很強的公共性特點。
3.廣泛性與正義性。月旦評雖然發源于汝南地區,但是影響范圍廣泛且深遠。宋人秦觀有詩云:“月旦嘗居第一評,立朝風采照公卿”。“所稱如龍之升,所貶如墜于淵,清論風行,高唱草偃,為眾所服”。從這些語句我們可以看出,月旦評影響巨大。后人視月旦評為“第一評”,因獲月旦之高評而飛黃騰達,成為達官顯宦者,在朝堂上威風凜凜,其風采超過公卿大臣。如果被月旦評貶低,如同墜入萬丈深淵永世不得翻身。世人視月旦評如“風行草偃”具有“魔彈論”般的傳播效果,雖然有些夸大,但是足見其影響巨大。因此,四方名士,慕名而來,就連曹操都討到“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評論,大悅而去。月旦評影響廣泛,除了許氏兄弟自身剛正不阿,不畏強權的品格及精準的評論之外,還存在如下原因:(1)許氏兄弟門閥名士的自身所帶的“光環效應”。許氏兄弟,出身名門,祖上位列三公,是當地有名的門閥士族和鄉紳豪佑,許氏兄弟積極聚賢薦能,黜惡罰奸,聞達宦府,交通鄉民,影響極大且口碑好,是許多士子仰慕的對象;(2)許氏 “意見領袖”的作用。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有一些人會因為社交范圍廣,有較多的信息渠道和較高的學識背景而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觀點或建議,并在不知不覺中對他人施加了個人的影響。在傳播學中,把這樣的人物稱為“意見領袖”。兩漢時期,傳播媒介并不發達,信息傳遞以人際口語傳播為主,特別是對于廣大的鄉社,信息更是閉塞,外界信息很難傳遞到鄉野,特別是政治信息,政治信息的缺乏與民眾渴望入仕的愿望之間的形成矛盾對立的關系。許氏兄弟因為祖上多是政府高級官員,因此政治信息渠道多,并能就此發表簡介和評論即“月旦評”。無形之中成為政治信息傳播的“意見領袖”,信息可信度高,傳播范圍廣泛。“士紳豪佑代表著鄉社間人際交通的樞紐,控制著城鄉之間,官民之間交通的渠道”;(3)士人開創的廣泛的傳播網絡。東漢末年普遍講經授學的風氣,擴大了社會信息橫向傳播的網絡,依附于豪門士族的知識分子利用各種傳播途徑,急速傳播社會政治輿論。太學生和地方學生之間積極地交友拜謁活動,擴大了月旦評的社會影響。
4.評價主觀性與偏差性。輿論是一種意見,不是一般的客觀陳述,而是對事物做出的判斷,具有主觀的傾向性和評價性。“鄉閭評議 ”作為鄉民、士人口口相傳的民間印象評議,難免帶有主觀傾向性,客觀性很難保證。對士人“孝悌”的品評也難以公允全面,以訛傳訛的現象發生。月旦評作為一種民間輿論,偏差性體現在以下兩點:(1)許氏兄弟主觀的傾向性和階級局限性。許氏兄弟作為士紳豪佑的代表,對人物和時政的評論也是從維護本階層利益出發。“月旦評”之類的“清議”是統治階級不同集團之間斗爭的工具和籌碼,并不能代表民眾的心聲,臧否人物,各懷私心,兄弟之間也存在分歧和壓制,具有很強的主觀性;(2)東漢小農經濟的社會形態,嚴重限制了鄉民的傳播,士人掌握了廣闊的傳播渠道,特別是對政治信息的傳播,往往左右著“鄉閭評議”的定論,為了獲得良好的評議,士人們交匯應酬,品評標榜,互相恭維吹捧,甚至巴結掌管輿論之人現象時有發生,使得評價具有很大偏差性;(3)東漢末年,偽名士大量出現,社會道德根基敗壞。為了獲得良好的鄉閭評議獲得“舉孝廉”、入仕的機會,偽士子們或偽裝孝行,或矯飾友悌,沽名釣譽。如陳蕃為樂安太守期間,民人趙宣“葬親而不閉土延隧(用泥土涂抹的墓洞)”因居其中,行服二十余年,鄉邑稱孝,州郡數禮請之。郡內以薦蕃(陳蕃,豫章太守),蕃與相見,問及妻子,而宣五子皆腹中所生。”于是怒其為人 “ 誑時惑眾,誣污鬼神”,遂治其罪。這個記載記錄了“孝子”趙宣為父母墓洞守孝20年,鄉閭評議成為“孝”,官府“數禮請之”,并舉薦給太守陳蕃,以便其入仕。但是按照中國傳統的禮儀,守孝期間是不能過夫妻生活的,但是趙宣卻生了五個孩子,這顯然是對傳統的“孝廉”以最大的諷刺。偽名士的出現帶來了東漢末年社會道德的敗壞。 魏文帝曹丕為此曾痛心疾首,在《與吳質書》道 :“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時人趙壹更是憤而言道 :“于茲迄今,情偽萬方。佞謅日熾,剛克消亡。舐痔結駟,正色徒行。嫗竬名勢,撫拍豪強。偃蹇反俗,立致咎殃。捷懾逐物,日富月昌。渾然同惑,孰溫孰涼,邪夫顯進,直士幽藏”。偽名士的出現,也增加了月旦評評論的偏差性。
月旦評作為我國古代社會特殊時期的社會輿論,它反映當時的社會政治現實,揭示了當時的官民關系,形成了對政府、官員的監督,約束了民眾行為,對政治信息的傳播功能不容忽視。
1.對政府、官員政治監督功能。輿論作為大眾的對于社會公共事件的相對集中、一致的社會心理反應,由于自身具備公共性、公開性、廣泛性、評價性等特點,成為除政治、法律之外一種重要的社會監督力量,積極發揮著政治監督功能。其監督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政府政治制度的監督。月旦評作為漢末“清議”的典型代表,寓時政議論于品評人物之中,以褒貶時弊,激濁揚清,政治清明為目標。面對漢末的外戚宦官專政,“清流”分子以太學生為強大的后備力量,與宦官集團展開了激烈的輿論斗爭,與朝廷的對立面的權貴分庭抗禮,攻擊外戚與宦官。社會輿論與君主專制政權之間形成了激烈的對抗之勢。封建專制政權以“清議”“結黨營私”為由,采取強制鎮壓手段,興起了兩次“黨錮之禍”,社會輿論最終成為統治階級集團內部互相更替時期所借助的力量和權柄交爭的籌碼悲劇謝幕,月旦評隨著許劭逃難而退出歷史舞臺。但是我們可以從封建專制政權對于“清議”的鎮壓而看到其對于政治統治的監督約束作用,社會輿論與君權專制統治歷來勢不兩立,二者博弈,國家政治統治最終戰勝了社會輿論。其二是對官員執政及言行的監督作用。月旦評以人物評論著稱,品評人物時,除了對優秀孝廉人物大力褒獎舉薦外,還對品行惡劣之人進行嚴厲辛辣的諷刺和貶斥,就連自己的親戚都一視同仁。《三國志》記載許靖 “少與從弟劭俱知名,并有人倫臧否之稱,而私情不協”。足見許氏兄弟對人物品評不虛妄,不隱惡,廣泛的社會影響使得官員、豪門士紳即敬仰又懼怕,都紛紛收斂言行,唯恐受其惡評。“初為郡功曹,太守徐璆甚敬之。璆音求,又巨秋反。府中聞子將為吏,莫不改操飾行。同郡袁紹,公族豪俠,去濮陽令歸,車徒甚盛,將入郡界,乃謝遣賓客,曰:吾輿服豈可使許子將見。遂以單車歸家。”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官員對許劭的敬畏之心,清廉執政,收斂言行。就連放蕩不羈愛慕虛榮的袁紹,都害怕自己會引起社會輿論,約束自己的言行,簡行回家。足見月旦評對官員執政及言行的監督約束作用。
2.對民眾的約束和鼓舞功能。“在古代中國,一鄉一地的輿論,可舉人也可殺人”。月旦評作為一種鄉社輿論,反應傳統社會里鄉民樸素的價值觀。對傳統農耕社會里人際傳播為主的鄉民有很強的監督和約束作用,約束其遵守鄉約,遵守鄉間傳統道德,鼓勵村民簡愛、互助、孝廉。成為鄉間治理的一種手段。另一方面,作為察舉征官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個人前途命運,約束士人小心品行節操,隱惡揚善,為入仕爭取輿論政治資本,無形之中也具有鼓舞其遵守傳統道德的作用。
3.政治信息的傳播功能。月旦評作為漢末 “清議”,以特殊的方式傳播了大量的政治信息,表達了民眾對政治統治的意見。中國古代社會,由于自給自足的農耕經濟占統治地位,鄉社信息傳播渠道和媒介極其缺乏,政治信息很難到達鄉土民間。許氏兄弟因其家族顯赫地位,具備了獲得政治信息的優先條件,同時作為鄉紳豪佑成為鄉社之間人際交流的紐帶,控制了城鄉之間,官民之間的傳播的渠道,成為政治信息傳播的“意見領袖”。許氏兄弟以信息“把關人的身份”借用“月旦評”的傳播形式,寓政治信息于人物評論之中,褒貶時弊,激濁揚清。在人物評論的同時,完成了政治信息的傳播和反饋的雙重過程,反映了民眾對于政治統治的評價。漢末講經授學的社會風氣,擴大了政治信息傳播的社會網絡。經學的主要受眾群體是遍及全國各地的太學生,開拓了橫向的社會信息網。京師太學生又和各郡的國學和私塾學生保持著頻繁的交流活動——“以文會友”,延伸了信息傳播的縱向網絡。這些依附于名門豪族的知識分子利用人物品評(如月旦評)、民謠、諺語等口語傳播形式,簡要快捷地傳遞政治信息。當時社會上所謂的“鄉里之號”“時人之論”“京師之語”滿天飛騰。這些謠諺,即褒獎同黨,又貶斥揭露政敵。比如朱伯厚敢于彈劾中常侍車騎將軍匡超諺語“車如雞棲馬如狗,嫉惡如仇朱伯厚”。月旦評因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吸引了眾多的太學士子,利用廣闊的傳播渠道和獨特的傳播媒介,反映社會輿論,傳遞政治信息,發揮社會政治功能。
古今中外,對于月旦評的評價褒貶不一。褒如“許劭仕郡為功曹,抗忠舉義,進善黜惡,正機執衡,允齊風俗。所稱如龍之升,所貶如墮于淵,清論風行,所吹草偃,為眾所服。”顧炎武層高度評價月旦評“天下風俗最壞之地,清議尚存,猶足以維持一二。至于清議亡,而干戈至矣。”貶之:“月旦,私法也”“不過藉以植黨樹私,不足道也”等。筆者認為評價月旦評應立足于當時的社會歷史現實,重視其正面影響,辯證分析評價。
1.激濁揚清、左右議論,改善社會風氣。月旦評面對當時的昏庸政治,寓政治評論于人物品評之中,針砭時弊,激濁揚清,不虛美,不隱惡,不中傷,能辯人之好壞,能分忠奸善惡。對政府、官員起到威懾、監督制約作用。以人物評論舉薦鄉間品行高潔的“孝廉”之士,左右鄉間輿論,輔助鄉社治理,約束鄉民行為,維護傳統道德規范。無論對于朝廷和地方都有改善社會風氣的作用,雖然效果有限。
2.舉薦人才,倡導入仕公平正義。月旦評以“人物品評”對當時朝廷宦官和外戚專權、賣官鬻爵交易現實予以揭露,為寒門士子振臂高呼,倡導正義公平維護“學而仕優”傳統。同時,利用鄉社評論舉薦人才,為朝廷舉薦了大量的優秀人才。“ 始發明樊子昭于膏幢之肆,出虞永賢于牧豎,召李叔才鄉間之間,摧郭子瑜鞍馬之吏,援楊孝祖,舉和陽士,茲六賢者,皆當世之令爵也,其余中流之士,或舉于淹滯,或顯之于童齒,莫不賴劫顧嘆之榮。”由此可見,和郭泰一樣,許劭對那些才能突出,品行高尚的人舉薦,并沒有考慮其出身和門第,公平正義,盡力舉薦,為國家舉薦了優秀人才。
3.月旦評推動了“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的產生。九品中正制仍是延續了這種少數人掌握人才品鑒之權威的發展趨勢,只不過朝廷中樞的中正官取代了月旦評和士人“清議”,重新樹立起中央權威,令政府掌握輿論主動權。許靖成為后來重要的中正官。具有進步意義。
當然,月旦評對后來的豪門士族的結黨營私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月旦評抑此揚彼的評論風格及評議的偏差性,也加劇了黨派之間矛盾和斗爭。晉代葛洪在《抱樸子》外篇《自敘》中說:“漢末俗弊,朋黨分部,許子將之徒,以口舌取戒,爭訟論議,門宗成讎,故汝南人士無復定價,而有月旦之評,魏武帝深亦疾之,欲取其首,爾乃奔波亡走,殆至屠滅。”余嘉錫先生則謂之:“許劭所謂汝南月旦評者,不免臧否任意,以快其恩怨之私,正漢末之弊俗。雖或頗能獎拔人材,不過藉以植黨樹勢,不足道也。”從兩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出,月旦評雖然能夠舉薦人才,但是評議主觀傾向明顯,加劇朋黨之爭,并最終導致了政府的干涉,月旦評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是非功過任人評說。“月旦評”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民間輿論,隨著歷史的車輪已成為過去,但是“月旦評現象”并未消失。隨著互聯網和新傳媒的發展,輿論信息的傳播速度變得即刻瞬時、傳播范圍空前廣泛,傳播媒介多樣化、立體化。同時,公民的知情權、言論自由、參政議政的意識空前高漲,社會輿論前所未有地活躍起來。社會輿論是社會變動的晴雨表,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風向標。如何良性引導社會輿論,正確運用社會輿論為社會發展服務,值得政府和每一個公民深思。
月旦評的興盛歷程啟示我們:其一,古代社會輿論的興起,多產生于政治昏庸,政權交替之際。執政者忙于爭權奪利,疲于政治斗爭,無暇顧及清明政府形象塑造,開明政府輿論的傳播,面對暴政,民怨起,民間輿論興;其二,古代社會,小農經濟的社會現狀,阻斷了政治信息傳播渠道。政令不通,信息閉塞,官僚士紳與普通民眾的政治信息不對稱,“知溝”加大,“月旦評”成了民眾獲得政治信息的唯一渠道,因此,迷信“意見領袖”,追逐政治信息成為全民驅使,民間輿論空前強盛;其三,重視“意見領袖”對民間輿論的控制引領作用,對政治信息的“二級傳播”功能。重視民間輿論產生的人際背景及其自身的偏差性,積極運用民間社團傳播的力量,傳遞政治信息;其四,客觀評判民間輿論的社會功能,并積極利用合理的成分。月旦評對社會的監督和制約作用,為廣大士子爭取公平公正的入仕環境,維護傳統的道德倫理,功不可沒,政府應積極吸收利用,清明政治,服務于政治統治。最后,正確認識民間輿論與政府輿論及執政的關系。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由來已久,“民為貴,君為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是民本思想最直接、深刻的反應,是民間輿論存在的最為厚重的文化土壤。但是民間輿論與封建專制的君主政權又形成二重對立的關系;此消彼長,矛盾不可調和。如今,我國國家的性質決定了,我國政府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民間輿論與政府輿論雖然會有差別,但卻具有終極目標的統一的關系,共同服務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
互聯網時代,我們首先應該正確認識民間輿論與政治傳播之間對于建設和諧社會的統一關系,加強對社會輿論的監測,充分發揮與利用“輿論領袖”的凝聚與傳播作用;其次廣泛開辟政治信息傳播的渠道,政務公開,管理透明,塑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最后,加強政府輿論對民間輿論的的引領作用,主動設置“輿論議程”,將輿論形成過程由來源于群眾轉變為來源于政府,傳播到群眾中為主的路徑,掌握輿論形成的主導權。形成民間輿論與政府輿論有效互動,政府輿論引導民間輿論,從而實現塑造中國政府良好世界形象、構建官民同樂的和諧社會之目標。
(本文系廈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校長基金·創新團隊”項目“海峽兩岸輿論:動力機制及其演化軌跡研究”〔項目編號:20720171005〕的研究成果。)
注釋:
①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新聞出版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0版,第457頁。
② 李良榮著:《新聞學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版,第55頁。
③ (春秋)管仲:《管子下》,何懷遠、賈歆、孫夢魁編,遠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頁。
④ (春秋)左丘明:《左傳》,劉利、紀凌云譯注,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179頁。
⑤ 吳予敏著:《無形的網——從傳播學的角度看中國的傳統文化》,國際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第134頁。
⑥ (宋)李昉等:《太平御覽》,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977頁。
⑦ 孫立濤:《東漢末年汝南“月旦評”的生成及其評價問題》,《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8期。
⑧ 武劍青:《汝南“月旦評”》,《蘭臺世界》,2012年第11期。
⑨ 朱紹侯:《試論汝南許氏望族的形成──兼論許劭月旦評》,《黃河科技大學學報(民辦教育研究專號)》,2000年第1期。
⑩ 王素英:《從月旦評談漢末名士風度》,《黑龍江史志》,2009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