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傳婷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庫。積累古詩詞,不僅讓我們積累了優秀的語言材料,同時也讓我們受到文化和審美的熏陶。下面我就談談在誦讀古詩詞方面的幾點做法。
古詩詞的學習關鍵在于誦讀,首先要讀出韻味,讀出詩情畫意。我們學校的早讀,一周安排兩到三次讀語文,每天半個小時。我就利用好這三十分鐘來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誦讀興趣。首先要求學生讀準字音,然后再有感情地朗誦。我用一些名家的朗讀錄音給學生們示范。在不斷的聆聽練習中,學生們逐漸掌握了朗讀的節奏、音韻、重音等,提高了朗讀技巧。學生也初步領略了林如、雅坤、瞿弦和等藝術家們或激昂、或悲壯、或柔情的朗誦魅力。我還常備一些優美典雅的民族樂曲作為背景音樂,如《春江花月夜》《漁舟唱晚》等樂曲給同學們配音。還評選了每周的“朗讀之星”。一學期的嘗試讓同學們興味盎然,同學們都感嘆:“沒想到古詩詞誦讀這么美,聽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
同學們雖然對朗讀有了興趣,但真正熟練背誦仍然存在困難。中國的古詩詞本來就可以唱,以“唱”助背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其實,已經有不少好的古詩詞已被今人改編譜曲傳唱開來了。如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長久》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徐小鳳演唱的《別亦難》是由李商隱的《無題》譜曲而成的。這些歌曲,同學們大都耳熟能詳,借助優美的旋律,記誦自然水到渠成。
常常動手寫感悟,可以使學生的審美品味不斷提高。升入九年級,我讓學生自己查資料,寫心得來提高學習古詩詞的效率。學生們也樂意通過網絡廣泛查閱相關資料。有時成立學習小組,舉辦多種形式的競賽,來提高學習效率。在學習曹操《觀滄海》時,一個小組寫下這樣的感悟:充盈詩中的是蒼涼與憂患,但又絕無哀愁與無奈,曹操讓我們感受到的是面對困難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以武略文功詮釋大海的氣魄,曹操為古今第一人。另一組同學在探究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時也有可喜的發現:這首詞清新自然。下闕中作者與老翁、老媼之間的對話,聲色俱佳,多么生動真切,多么有人情味道的對話啊!看來,辛棄疾雖“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但英雄亦解人情,“醉里挑燈看劍”,村居時,就是個愛嘮嗑的農村老頭兒!真別小看這些孩子!他們在品讀中都有寶貴的思想火花閃現!
除了感悟寫心得之外,還可以通過對詩詞進行歸類整理。例如可以“山、水、春、秋、花、鳥、酒、茶”等等為專題來搜集相應的詩詞。一位同學以《詩中花》為題搜集了關于“花”的詩詞,有的還配上了美景圖片,圖文并茂,令人賞心悅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品析效果。
學生受了古詩詞的熏陶,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語言鑒賞能力,又何愁寫作水平不會提高呢?作為美化語言的手段,修辭方法不可少。比如“對偶”,要求上下句字數相同,詞性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對。如果僅僅給學生解釋清楚遠遠不夠,只有在具體的感悟中才能熟悉運用。古詩詞是學習“對偶”的好資源。例如吳均的《山中雜詩》中的“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李商隱《無題》中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等等。通過積累提煉,學生逐漸從詩中體會到對偶的妙處,寫作中就會學習模仿。
“課外古詩詞背誦”的每首詩詞前都有賞析語言。賞析篇幅不長,卻是學生學習詩詞鑒賞的好素材。例如《竹里館》一詩的賞析是“此詩寫詩人在竹林里獨自彈琴、長嘯、與明月相伴的情景。前兩句寫詩人‘獨坐’‘彈琴’‘長嘯’等動作,后兩句寫夜深人靜,明月相伴。構成了全詩優美、高雅的意境,傳達出詩人寧靜、淡泊的心情。”這則賞析從詩的內容做總體概述,然后從語言方面進行品析,最后一句對全詩的意境情感給予評價。同學們明白了,賞析一首詩,可以從內容、語言、意境等方面去進行,這樣自然就能學以致用。要寫好賞析文字,除了要有審美品味能力以外,還要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所以我們也掌握了賞析語言的表達模式,如:“構成了”“傳達出”“可謂”“雖……但……卻……”等等。還有很多四字雅詞,如“率興而成”“淳厚雋永”“天馬行空”等等。有了深厚的積累,自然會寫出好的賞析,感悟體會也會更加準確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