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強
初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學最重要的是指導誦讀。學生在對課文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礎上,通過反復誦讀,會使學生疏通字句,體會感情,加深理解,增強記憶。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道理也就在此。文言文朗讀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教師范讀、領讀;也可以由學生單讀、齊讀、領讀、串讀、默讀等等。總之,指導朗讀的形式靈活多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在誦讀中,我們主要起引導、指導的作用。首先就要指導學生讀準字音,掌握字形,斷準句子。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體會感情,有表情的反復誦讀。熟讀直至會背誦。
讀準音,如“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奇”字讀“jī”。掌握字形,就是掌握字的形體結構。如“漿液甘酸乳醴酪。”句中“醴”字是由“酉”“曲”“豆”三個部分組成的左右結構。斷準句,就是說在指導學生朗讀文言文句子時要辯清語言的結果,注意句中的停頓。如/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從祠中。
將文言文譯成現代漢語是一項重要的綜合訓練。既可以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又可以訓練運用現代語言的熟練技巧。翻譯是以句段為單位,譯字、詞、文意。直接弄清文章的字面意義,一般不作內容分析和寫法品評。
對文言文的翻譯并不是想怎么翻譯就怎么翻譯,只譯個大概就行了的。而是要嚴格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把文言文譯成現代白話文,要盡量做到對原文的每一個字詞的意義和用法都有所反映,盡可能地符合原意。
翻譯文言文字詞,必須把它們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理解,去翻譯。要聯系前后句子,有時要聯系全文來考慮字詞的含義。
文言文的翻譯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翻譯時應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所謂直譯,就是按照原文的詞序和詞義直接進行翻譯。翻譯時要竭力保留原文用詞造句的特點,力求表達方式和原文一致。如《醉翁亭記》中的: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直譯為:“環繞著滁州城的都是山,它的西南的各個山峰,樹林、山谷尤其秀美。”
并非所有的文言語句都可直譯,難以直譯的,或者直譯出來不符合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的,這時可采用意譯法來翻譯。
所謂的意譯就是根據原文詞句的意思,聯系上下文,對詞或句子作適當的變通,將其意思說出來。例如:《岳陽樓記》中的“沙鷗翔集,錦鱗游泳”一句可譯為:“沙洲上的白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時而游泳,時而潛泳。”
直譯和意譯這兩種方法在文言文的翻譯時常交互使用,一般不單用一種譯法。
評點是在學生準確掌握詞意、句意的基礎上,對文言文的表達方法和思想內容加以評述、點撥。具體說,“評”是對課文中的思想內容與寫作技巧的評價;“點”是對遣詞造句、修辭、名句等精妙之處的簡要點撥。總的要求是:評得中肯、適中、點得準確、恰當。
評點一般是逐句評點,逐段小結,全文總評。例如:《桃花源記》中:“忽逢桃花林……魚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評點,“忽”說明是偶然的。“異之”對見到的景象感到詫異。“窮”窮盡,走到盡頭。這段是故事的開端。
綜合訓練是在學生對所學習的文言文有了很好掌握的基礎上將所學的知識轉變為能力的途徑。從教師的角度來說,要全面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從練的角度來說,要從多方面的訓練學生的能力。例如:朗讀、背誦、解釋、翻譯默寫、短句、標點等。
要想達到初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學,從七年級到九年級不能全部采用單一的教學模式,要根據學生對文言文的掌握的程度,靈活的選擇教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一般地說,從七年級到九年級的文言文有效教學,應做到“先扶,后放,再松手”的逐步教學的方法,這樣能逐漸培養學生自學文言文的能力。對七年級剛接觸文言文的學生,我們教學時,應該“扶”著學習,既教師在教學中多活動些,如多解釋、多譯文、多串講、多評點。引導學生多誦讀多識記。教學中,既要教給學生文言文的各方面知識,又要教給學生怎樣學習文言文的各種方法。這樣,在七年級階段,學生不但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基礎知識,而且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到了八年級的文言文教學,教師就可以逐漸地放開手腳,讓學生結合工具書、文言有關資料自覺地去完成朗讀、背誦、翻譯、串講、評點等任務。這時,我們教師就可以完全松開手,讓學生自主的去完成文言文中的各項學習任務,對學習中遇到的疑點、難點,可讓學生去查工具書、資料書。教師這時只要稍微點撥一下就行了。這樣,在從七年級到九年級的文言文教學中,就很好的運用了先扶、后放、再松手的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自學能力,以便為高中階段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