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飛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中教學共享資源的極大豐富,語文教育效率有了很大提升,教師也有了一定的教學經(jīng)驗積累,但是由于高中生獲得信息的渠道以及視野的拓寬,他們對于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這一現(xiàn)象在語文課堂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成為教學內(nèi)容中的爭議點。為了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高中語文教師需要將自己的課堂語言進一步規(guī)范和優(yōu)化,以提高授課語言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由于教師的話語是學生獲得知識的直接渠道,所以語文教師語言的規(guī)范性是其“為人師表”的基本要求。課堂語言的規(guī)范性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熟練運用普通話,保障吐字清晰、字正腔圓,避免使用方言、流行用語、網(wǎng)絡用語,以免誤導學生,同時要保障所說詞句和含義的準確性,不要出現(xiàn)語病。如果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中摻雜著方言、語病、歧義詞,會影響學生額課堂注意力,甚至影響學生的用詞和發(fā)音習慣。
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要保證科學性,明確所講授的概念,語言表達合乎邏輯規(guī)范,對于知識的講解和延伸符合客觀事實,不要根據(jù)個人的好惡向?qū)W生學生傳播片面、偏激的思想,這樣的教學不僅起不到教書育人的效果,還有可能誤導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念。
語文是一門啟發(fā)學生想象思維的學科,教師在課堂中的語言,除了講解知識之外,還承擔著啟迪學生心智的責任。讓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與老師一起,和作者的心靈情感產(chǎn)生碰撞和感悟。所以語文教師在課堂中的語言一定要注重設疑、引導和解疑。
例如,在《祝福》一課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在祥林嫂死去的當晚坐在昏黃的油燈下,窗外飄著雪花兒。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為什么文中只寫了下雪的聲音?由于課文中沒有對這一部分的深入描寫,同學們對于這個問題大多不知所措。此時教師可以換一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同學們平常應該都聽到過下雪的聲音。那么下雪在“我”聽來,為什么似乎蕭瑟有聲?這種描寫,表現(xiàn)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難道只是為了說明祥林嫂埋葬在大雪之下嗎?由此學生可以想到這里描寫下雪表現(xiàn)了作者沉重的心情,“似乎蕭瑟有聲”不一定真的有聲音,這個聲音可能只存在于“我”的心中。
“溫故而知新”,回顧式導入,將舊的知識與新的知識結合在一起,從舊知識引出新知識,主要是根據(jù)新舊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找準結合點,溫故知新。
例如:《致橡樹》課文的導入語:
本單元的學習內(nèi)容為詩歌,我們一同領略了毛主席的萬丈豪情、體會了艾青的赤子情懷,接下來我們要與一株美麗的木棉相遇,傾聽愛情誓言。
教師用簡短的幾句話點明了本章節(jié)課文的體裁以及已經(jīng)學過的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引起學生對舊知識回憶的同時,開啟新知識的講解。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出現(xiàn)來自于對即將學習內(nèi)容的陌生化,因此不免產(chǎn)生畏怯情緒,此時就需要教師通過設計心理溝通式的課程導入方式,用導入語來緩解和排除學生的不良心理,激發(fā)他們對新課程的興趣。
例如《琵琶行》,音樂片段的描寫是這篇文章的重點部分,學生們對于古典音樂的認識和閱歷不夠,很難體會其中的韻律。所以在正式授課之初,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體會課文中音樂描寫的美妙之處,進而領會作者感情變化。設計這樣的導入語:“莫扎特的小提琴曲,讓盲人放佛看到了陽光、鮮花、小鳥、河流,讓他感受到世界上這么多美好的事物。音樂的美妙之處就在于它能引起聽眾內(nèi)心的共鳴,在《琵琶行》這篇文章中,琵琶女的演奏,讓著名詩人白居易為之潸然淚下,留下了這千古名篇,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通過詩句體會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藝。”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應當發(fā)生變化,將知識的傳遞者變成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所以在授課過程中,教師的講授與應當少而精,注重啟發(fā)和誘導。
例如“《祝福》一課,作者為什么多次寫到祥林嫂反復講‘我真傻’?”當學生回答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師啟發(fā)說:“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祥林嫂的悲慘命運是誰造成的?難道是因為狼吃掉了啊毛?祥林嫂傻在了什么地方?”這時學生就能夠想到:吃掉啊毛的狼是自然界中的狼,而社會中的狼正在吞噬著祥林嫂自己,祥林嫂的傻正是她接受這社會的迫害,但又不覺悟的性格特征的表現(xiàn)。
古文中難免出現(xiàn)晦澀難懂的詞句,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只能看到字面的意思,難以深入理解和把握。所以教師在講授語中必須化深為淺,用通俗易懂的話語言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例如《阿房宮賦》中的一句話“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在學習課文之后,同學們很容易理解出這句話中的“一人”指的是秦始皇,“千萬人”指的是廣大人民。此時教師可以指出:“‘千萬人’指的是廣大人民,這里不用‘民’字是為了避李世民的名諱。”這樣學生既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也了解了更多的文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