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娟娟
語文是高中素質教育的基礎學科,也是影響高考成績的主要學科。對于高中生而言,學好語文不僅是出于應對高考的需要,更是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但是從目前高中語文教學實踐情況來看,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并不理想,而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高中生之所以對語文課堂提不起興趣,既有自身主體性得不到展示的原因,也有教師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方法不當等原因。針對此問題,高中語文教師無論是從高考的角度出發,還是從提高高中生的綜合素質著眼,都應該將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放在教學研究的重要位置。
課堂教學氣氛是教師和學生集體互動作用所構成的一種心理環境,它不僅影響著師生在課堂上的思想、情緒和行為,更會將這種體驗延伸到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對課程的評價方面。如活躍、寬松的課堂氛圍能夠激發學生的正面情緒,并渴望參與學習;相反,沉悶、緊張的課堂氛圍會讓學生焦慮、煩悶等不良情緒激增,并形成對課程、對教師的厭惡情緒。針對此,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應該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一方面從民主、平等的角度體現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還應該從師生關系入手,滲透情感教育,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出發,與學生重構師生關系,如在《師說》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就應該借古喻今,對當前師生關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誠心與學生交流,讓師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實現順暢的情感溝通,進而體現語文課堂的人文情感,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學生的主體地位是高中語文教師在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過程中需要堅持的第一條準則。動機是個體在參與實踐中所發動和維持的一種內在的情緒動力,是其主動參與實踐活動的心理原因?;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從學生的主體地位出發,利用多種教學手段調動其參與課堂的動機。進入到高中階段,學生的理性思維得到進一步發展,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滲透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如在《勸學》《師說》的文言文學習中,教師不僅要從內容上為學生解釋古人對于學習的論點,還應該從文字對文化的承載與傳承方面解釋語文的重要性。而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扭轉學生單純為了考試而學習語文的功利性動機,并從“要我學”逐漸過渡到“我要學”的階段。
課堂環節是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的主要步驟。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教學環節進行不斷優化。如在講解白居易的《琵琶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優美的琵琶曲為學生精心設計教學導入,讓學生在音樂氛圍中調動情感,然后再在教師語言的引導下逐漸進入到文本情節中來,體會琵琶女在彈奏中表現出的悲涼、感嘆之情。又如在《游褒禪山記》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利用設疑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回答問題:第一段寫仆碑,為什么要特別提及仆碑上的文字?作者為什么說“華(huá)山”是“音謬”?這樣學生就可以帶著問題反復閱讀、斟酌文本,進而在解答中主動參與學習。所謂“教無定法”,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的方法不一而足,如趣味學習法、比賽競爭法等,教師在實踐中應該結合高中生的實際對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深入思考與反復實踐,這樣才能夠讓學生逐漸適應新的課堂模式,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語文課堂設計離不開教學活動。在傳統課堂教學中,理論教學是教師的主要關注點,許多教師將學生束縛在課堂上、教材中,這不僅限制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更影響了其參與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教師在調動高中生參與語文課堂學習積極性的過程中,應該打破傳統僵化的理論教學模式,利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例如教師可以根據課外閱讀要求,組織學生開展讀書會,讓學生在活動中表達、分享自己的觀點,并從自己與他人的閱讀經驗中逐漸發現文學的魅力;再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從現實生活入手,收集生活中常見的廣告語,并從中分析語言表達的特點,進而讓學生在語言的應用以及自主參與中提高學習積極性。
總之,積極性是學生參與課堂、體現自我學習能力的情感動力。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想設計一堂真正能讓學生投入、喜愛、并有所收獲的課程,不僅要利用靈活的手段、方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還應該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優化教學環節,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進而調動其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并在環境的引導下激發潛能、實現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