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荔平 童麗華
2017年高考全國卷Ⅰ作文原題呈現:
據近期一項對來華留學生的調查,他們較為關注的“中國關鍵詞”有:
一帶一路、大熊貓、廣場舞、中華美食、長城、共享單車、京劇、空氣污染、美麗鄉村、食品安全、高鐵、移動支付。
請從中選擇兩三個關鍵詞來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要求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這次作文命題在形式上是一次創新,自選關鍵詞,從形式上反圍題成功。而“要求選好關鍵詞,使之形成有機的關聯”“寫給外國青年”再次吻合高考命題組主張的“任務典型”這一要求。命題形式創新,改革內核不變,應該說2017年的全國Ⅰ卷的作文題是一次很成功的命題。考生只要選好自己熟知的關鍵詞,就能做到有話可說;只要把自選關鍵詞有機組合,就能做到說得到位;只要發掘自選關鍵詞背后的聯系,就能做到說得深刻,可以說把握好關鍵詞是寫好本次作文的關鍵。其實,面對考場作文,把握關鍵詞是做好作文的先決條件。
材料作文的關鍵詞是對材料的含意的表達起著關鍵作用的詞語,關鍵詞反映了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更是表達了文章的核心思想,確定與把握好關鍵詞,也就抓住了本次作文的核心。
但是,關鍵詞在學生作文中常常被忽略,或者說是找不到,主要表現在這幾方面:
審題上,忽視顯性的關鍵詞,偷換概念。
材料中關于“二十四節氣”,你怎么看?(2017年福建省單科質檢)
上面的材料引發你關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的什么聯想與思考?(2017年泉州市質檢)
關于的內容是寫作關鍵詞,也是本次作文的指令任務,也是必須圍繞它們展開正面、反面、第三方的思考。但不少學生寫作時,未能緊扣“二十四節氣”“交流方式”這一關鍵詞,甚至偷換概念,寫成“該如何對待歷史”“該如何對待傳統”“該如何對待申遺”等,或是人的交流、傳統文化。
行文中,不提關鍵詞,分析說理游離不定。有些作文題目中沒有顯性的關鍵詞,需要依靠審題分析找出隱性的關鍵詞,導致部分學生找不到,行文中就不提。因為關鍵詞是寫作的核心,分析說理都需圍繞它進行,缺少關鍵詞必然導致說理游離不定。
應該說精準二字是考場作文取勝的法寶。擬題與立意之精準源自關鍵詞,行文內容之精準源自于立意之精準。那么如何把握關鍵詞達到精準作文呢?
第一,確定關鍵詞,精準定立意。
目前材料作文的命題類型大致可分三類:
一類是顯性的,如2017年全國卷Ⅰ,直接給出關鍵詞,或是福建省單科質檢題“關于‘二十四節氣’,你怎么看”,提示“二十四節氣”就是關鍵詞,不可脫離它作文,再者這又是個多則材料的作文題,就必須以“節氣”為核心對材料的內容進行審視,發掘其中的同異之處和傾向性,三則材料有兩個不同的聲音,一個是推崇節氣,從“老祖宗的智慧,節氣歌詩意,申遺成功”的語句中可見,一個是反對的聲音,從“信息時代誰看節氣”鄙夷的語氣中可見。
一類是隱性的,一段材料,沒有提示,沒直觀的關鍵詞,必須通過審題確定關鍵詞。如:
一洛陽小伙到鄭州打工,將包裹落在公交車上。乘客撿到后交給車長,車長打開包裹查看事主的聯系方式,一張信紙出現在眼前:“給你錢,你不要,晚上放在你包里了……兒子千萬記住,在外干活安全第一,哪怕你不掙錢,全家只要你平安!”小伙子來找包裹,看到母親的信和300元零花錢,在寒風中不停流淚。小伙子取回了包,他母親這番話也溫暖了眾多的網友。
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針對這個作文題,關鍵詞必須通過審題環節確定,步驟:確定中心事件→分清主次對象→捋清某種關系→由果追因→關鍵詞→+前綴后綴。
確定中心事件(乘客撿包裹上交,母親塞錢信于兒的包裹)→分清主次對象(母親、兒子、乘客、車長、網友)→捋清某種關系(母子)→由果追因(母親為何給外出打工兒子塞錢與叮囑?疼愛兒子)→核心詞(母愛)→+前綴后綴(母愛的方式)。
但學生不用“母愛”一詞,而用愛、親情、家、幸福感,這些詞與母愛有關,但范圍擴大,必然帶來論據選用不當、論證分析不貼切。
當然從小伙子、乘客、網友角度由果追因尋找關鍵詞也可,小伙子:不要母親的錢,看信與零花錢流淚——自立自強,兒女的感恩;乘客:撿到包裹交給車長——拾金不昧;網友:感動于母親的話——母愛偉大,但相對本材料的主要對象母親來說,就顯得不夠貼切了。所以用因果分析法找出關鍵詞,還得綜合材料整體內容,篩選切合最佳題意。
還有一類是半隱性半顯性的,即比喻意味的材料,材料中有比喻意味的詞句,但確切的本體含義還得結合材料背景界定,喻體與本體就是材料的關鍵詞。如2016年全國卷Ⅰ的漫畫題,“巴掌”“吻印”對應著分數變化的試卷,分別喻指“懲罰”與“獎勵”。
一旦確定,在行文中就不要隨意替換,避免出現不必要的交叉,因為任何詞語內涵外延都未必絕對等同。
第二,巧用關鍵詞,做出好文章。
界定關鍵詞,表述更嚴謹。議論文的說理論證離不開對概念的判斷,即解釋、闡述、界定概念在文中具體的意思,而對關鍵詞的概念界定,必然會讓表述更嚴謹。一般的概念界定,更多從概念內涵入手,采用“何謂+關鍵詞?”的句式發問,然后用“是+特性+所屬范圍”回答,這類概念界定專業性強,不適合考生,因此考場議論文的概念界定,最好從外延入手,即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性事物入手,用“是…是…是…”,也可先否定再肯定,“不是…不是…而是…”比如:何謂義?是尾生的抱柱至死方休,是荀巨伯的不舍好友而不獨逃,是俞伯牙的摔琴謝知音,是關羽的千里走單騎。用具有特性的事例界定,淺顯生動,這就讓論述方向明確,論點具體清晰,自然表述起來就更嚴謹。
辯證思考關鍵詞,會讓立意更深刻。就如今年全國卷Ⅰ,十二個關鍵詞,大多關鍵詞都含有多層意思在里面,“一路一帶”意味著大國崛起與某些鄰國的不和諧,“廣場舞”帶動全民健身的同時帶來擾民問題,“中華美食”展示了中國的舌尖文化同時又暴露作坊的衛生狀況,“長城”彰顯先人的智慧的同時又折射今人的素質,“共享單車”給人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暴露社會弊病,“京劇”展示了我國傳統文化精華但又不適合于快節奏的時代潮流,“空氣污染”工業化發展的必然階段與治污的決心,“美麗鄉村”代表了建設新農村的愿景又折射了現代的鄉愁,如此等等,必須帶著思辨的眼光審視,才能展示思維的深度,一味唱贊歌,一味貶低,都無法讓外國人正確全面認識中國。
學會確定關鍵詞,學會用好關鍵詞,是推動考場作文走向精準的有效手段,也是在高考中取得高分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