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芳
語文是一門與生活和社會緊密聯系的學科,語文的學科特性決定了她直指生活的思考,很多學者強調有溫度的課堂,我想,這溫度與語文關注生活、關注文化、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密不可分。對文化的關注如果只停留在課堂上,那么傳統文化的接受與傳承是沒有生命力的。只有立足課堂,面向社會,將語文與生活聯系在一起,用傳統文化來豐富我們的生活,指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具體的生活實踐中折射出傳統文化的精神魅力,文化的接受與傳承才有意義。因此,延伸課堂,踐行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是傳統文化得以重新煥發出新的生命的重要舉措,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嘗試。
文化是一個涵蓋面很廣的話題,一般指人類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人們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道德判斷和民風民俗等。任何人都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生活,個體認識事物,對某些準則和價值觀的判斷會受到當地的文化觀念的影響。探究特定社會文化場景中的文化問題就是希望學生能夠對相關的文化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培養學生理性思考的態度,培養他們批判和質疑精神。學生的能力和素養是一個面向未來的概念,教師的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完成課堂的教學,更重要的是向生活的延伸,甚至能夠基于課堂的學習學會觀察和反思生活中的文化問題,樹立自己正確的人生觀。比如《荊軻刺秦王》中可引發學生關于中國傳統的道德內涵“義”的思考;蘇軾的《赤壁賦》中關于“人生如夢”是積極的還是消極情緒的思考等。將語文和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已然是一種趨勢,全國卷任務驅動型作文寫作也有這樣的特點,比如2015年的小陳舉報父親開車打電話的事件探討,這就涉及到親情與法律的關系的思考,2017年高考關于十個關鍵詞的解讀與思考等等,這些內容聚焦到現實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關注社會的發展與變化,這些思考都是值得提倡且有價值的。
在一定意義上,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的概括和再現。因此,落實在現實生活中的文化才具有真實的生命力。觀察生活中的文化,在現實生活中感受文化的特點應當成為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最重要的方式。在學生觀察和感受的過程中,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對相關的文化問題和文化現象發表看法或者深入探究。觀察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可以從傳統節日開始,每個節日背后除了民俗,還有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民間工藝等。傳統節日可以成為打開中國傳統文化廣闊世界的窗口,如春節貼春聯,元宵吃湯圓、舞龍、賞燈、猜燈謎,清明踏青祭祖、端午劃龍舟吃粽子……同樣的節日在各地又有不同的體現。教師可以此為契機,引導學生觀察本地風俗,查閱資料橫向比較各地不同的民俗。當然,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有所衰微,但其演變過程也可以變成文化探究的素材,學生可以從縱向思考的角度來探討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和意義,以有效實現傳統文化的接受和傳承。
學校不僅是學生埋頭求學的地方,要求學生立足學校生活并積極參與多種社會實踐活動也是意義重大的事,直接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傳承文化的方式。任何對文化的關注如果僅僅只停留在關注,了解文化的相關特點,是遠遠不夠的,我們應該樹立自覺參與到傳統文化活動中的意識,去真切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對學生來說,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積累的感性認識更讓人印象深刻。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活動中傳承傳統文化,在教學活動中觀察、開展主題活動、調查研究等,讓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體驗是更為重要的方法。對文化的關注和參與也是同樣的道理,應當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設計相關的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深入了解,形成正確的文化觀,同時提高弘揚文化傳統的意識。要真正提高一個人的“核心素養”,那就應該在實際訓練中指導學生主動擔任各類文化活動的組織者,發揮主導作用,提高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如組織學生走進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等地方,進行研究性學習等興趣小組活動,查閱相關資料,對這些文化傳統進行系統性的學習。同時,要積極鼓勵和支持學生創辦、參與和發展文化社團。
讓學生關注與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僅僅依靠學生自己觀察,依托社區、民間的活動是不夠的,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鄉土文化資源,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為學生深入感受文化傳統搭建平臺。民俗文化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而有特色,是學生成長和生活的最直接的文化土壤,承擔著對學生能力養成的教育作用。教師如果能依托地方特色,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的內涵,將使教學內容極具特色和實踐性。更重要的是,民俗文化親切活潑,與生活息息相關,更能喚起學生對文化的認同感。故鄉之所以讓人眷念,除了故鄉的人和物,更重要的是還有背后的文化因素,愛家鄉是愛祖國的開始,而這可以從培養鄉土情懷開始。教師平時可以引導學生開展相關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或者做相關的研究報告。語文教學的對象是處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里的中學生,他們學習的內容涵蓋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們可以把學校、社區作為我們的學習環境。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也無時無處不存在于我們的現實生活中,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就是一種很好的“生活化”教育。教師如果要提高學生的文化感受力,可以聯系社會生活、運用貼近生活的材料,結合當地的風俗民情來進行教學,以豐富學生的閱歷,幫助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文化。
總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大力提倡關注和回歸本國傳統文化的當下,語文學科的教學在學生的學習成長中無疑擔負著巨大的責任,這也給語文教學提供了一條嶄新而寬廣的道路,讓我們的學科與社會生活及未來的發展真正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大力倡導地方方言與地方文化進校園的當下,文化的接受與傳承如何更深入地應用于中學語文教學,是值得認真思考和大力推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