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宏
書法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基礎,蘊含著豐厚的民族智慧和深刻的民族精神。她以頗具魅力的線條造型藝術,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炎黃子孫,是我們民族永遠值得自豪的藝術瑰寶。一個人想寫得一手好字就要學習書法,了解書法的發展演變歷史,欣賞書法帶給我們的心靈震撼。學習書法,傳承書法文化,應該從小做起。
書法的審美內涵豐富多樣。首先,學生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必須要掌握漢字的基本書寫規律,如“上下有橫,上短下長”“左右有豎,略見向背”“獨體字形要方正”“右旁短小右可偏低”“左旁偏小,左可偏高”“橫多距離須相等”“撇腰起豎筆”。這些結字規律,讓學生在練習書法時,既能很快把漢字書寫的美觀大方,又能興致盎然地感受書寫漢字的趣味,欣賞書法線條的獨特魅力,而與書法結緣。其次,學生在練習書法時,要處理好筆畫的長短粗細、筆畫與筆畫之間的收放呼應,牽絲連帶,墨色的枯潤虛實,用筆的提按,布局的疏密等。無一不是幼小心靈深處的美的凝聚與釋放,無一不是幼小心靈深處的審美體驗。書法抑揚頓挫的節奏、起承轉合的章法、蘊含耐人尋味的韻致,大多數以古文、詩詞、名言、警句的形式呈現。這讓學生在欣賞書法的線條美的同時,感受了傳統文化知識博大精深的內涵,受到了書法家高尚人品的熏陶。更深刻、更具體的感受到了書法藝術的獨特魅力。
其實,書法的美在于整合了多種藝術形式的美。書法是書寫在紙上的無聲的交響樂、是律動在冰上的雙人舞,是詩意化了的線條,美不勝收。書法的練習與書寫,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多種藝術形式的美,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必要途徑。
學習書法就是學格調、練修養、練氣質。我國書法強調書品與人品的統一,學書先學做人。古代許多著名書家不但書藝精湛而且人品高潔。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在路上看見一位老婆婆的折扇無人賣,他同情婆婆年老力衰,于是在扇子上題詩并寫上自己的名字,結果扇子一搶而空。這件事因王羲之善良的品格而成為書法界的一段佳話,同他在書法上的造詣一起流傳千古。再如柳公權的字字嚴謹、一絲不茍,心正則筆正。顏真卿忠直剛烈,鄭板橋體察民情等,這些書法名家的史傳佳話以及他們的人格魅力,對培養孩子的良好道德品德、有很強的感染力,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的道德品質形成。
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書法的練習是相對靜態的,長時間的欣賞、練習書法的人,就會養成文靜、內秀、卓爾不凡的氣質,遇事不急不躁,溫文爾雅,顯示高雅不俗氣質。
學生在練習書法的過程中,通常要求坐姿端正,執筆規范,靜氣凝神,在全身放松的狀態下,把力量發至于筆端,這種方式的練習,如氣功一般,讓學生達到專注、耐心、穩重的優良品質。
因此,孩子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不但提高了漢字書寫水平,而且提高了道德品質修養,養成做事細致、生活踏實的習慣,促進智力、培養興趣、健全品質塑造自己堅強的意志和美好的心靈。通過了解書法這門祖國獨特的傳統藝術及其發展史,還能陶冶學生的愛國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
練習書法能夠使孩子手腦并用,達到手腕、手臂、大腦乃至全身高度協調統一,呼吸要勻,發力要穩,靜心養氣,有益于身體健康。
孩子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首先是手的活動,尤其是訓練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動作協調和靈活運動,這些動作靠大腦指揮,學生正是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這個時期練習書法對于促進孩子大腦生長發育、開發智力、培養智商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一旦定格在書法藝術中,便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接觸那些不良行為,受到不良行為的干擾無從談起,學生練習書法的內容,大多數是節奏明快,韻律優美,內容健康向上,或表達文人雅士高尚情懷的美文,經常練習書寫這樣的文字,提高了學生的審美境界,自然陶冶了情操,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其自覺的抵制社會中存在的不良習氣的影響。
學生在練習書法時手、眼、腦協調配合,高度集中的精神狀態可以消除孩子的浮躁情緒,使其安靜下來怡情養性。學生學習書法必須要有時間保證,那么孩子的剩余時間和精力就少了,從而有效抵御外界干擾,尤其是不良網絡的誘惑。而最重要的是書法本身潛移默化的教化功能,讓孩子在學習書法的同時能夠學習美、感受美、實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