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彥
因受“少教多學”“一課一得”教學思想的啟發(fā),本節(jié)課我的主要思路是采用“意象分析法”解讀本詞,以找詞中的“意象”為突破口,緊緊抓住詩歌“意象”這個關鍵點,通過分析“意象”感悟詩詞的“意境”,體會作者情感,領悟詞中情與景渾然交融的藝術境界。
1.誦讀感知本詞的語言美、情境美。
2.分析意象,把握意境,體味情感。
教學重點:
1.誦讀感知本詞的語言美、情境美。
2.分析意象,把握意境,體味情感。
教學難點:
1.領悟詞中情與景渾然交融的藝術境界。
2.鑒賞名句。
1.導入
南朝文學家江淹在其《別賦》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生死離別是最令人傷感的事情,有很多文人墨客都曾寫過離別的詩句:“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燕太子丹與荊軻之間的 “壯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是詩人王維與元二之間的“惜別”;“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這是柳永與情人的“傷別”。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柳永,一起體會他當初的離愁別緒吧!
(設計意圖:這樣的導入有利于學生對舊知識的復習,在對比中進入本課的學習,并能幫助學生體會不同風格詩歌作品的特點。)
2.自主學習
(完成導學案預習檢測部分。)
(1)柳永:北宋人,原名________,字________,排行第七,世稱________。本熱心功名事業(yè),但仕途坎坷,47歲才中進士,做過幾任小官,終官于屯田員外郎,世稱________。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轉而厭倦官場,沉溺于旖旎繁華的都市生活,在“倚紅偎翠”“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之中尋求寄托。作為北宋第一個專心作詞的詞人,柳永在詞史上有重要地位。他不僅開拓了詞的題材內容,而且寫作了大量的慢詞,發(fā)展了鋪敘手法、白描手法。內容上,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女生活,尤長于抒寫離愁別緒。柳永詞作流傳極廣,時人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說字解詞
無緒: 蘭舟:
經(jīng)年: 執(zhí)手:
(設計意圖:導學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積極引導學生預習新課,并能精準指導和檢測自主學習成果,在課堂進程上節(jié)約時間,并能提前給學生一個清晰的學習路線圖,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預習情況在聽課時能做到有的放矢,突破難點,提高課堂學習的效率。)
3.初讀感知
朗讀詞作,讀準字音,讀對節(jié)奏,讀出情味。
朗讀要求:字正腔圓,有板有眼,有情有味。
(設計意圖: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指令,這三個要求又是層層遞進的關系,有利于學生逐步提高朗讀水平。)
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PPT播放背景音樂林海的作品《琵琶語》,對詞作進行配樂誦讀。
(設計意圖:背景音樂及動畫視頻有利于創(chuàng)設情景,使學生快速進入文本,情感投入,積極參與,經(jīng)驗告訴我,背景音樂使用得當,會刺激每個學生的朗讀展示欲望。)
朗讀形式:
(1)單人朗讀(在叫個別學生讀后,教師正音范讀)。
(2)分角色朗讀,男女生各一句。
(3)自由朗讀。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大意,體味情感。
(設計意圖:古典文學的教學,朗讀非常重要,反復朗讀有利于學生對詩歌的思考感悟,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豐富課堂,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并能激發(fā)競爭意識。)
4.精讀探究
請同學們找出本詞的主要意象并分析其含義,說說通過這些意象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設計意圖:運用表格有利于簡潔直觀的展示課堂內容,采用“意象分析法”解讀本詞,以找詞中的“意象”為突破口,緊緊抓住詩歌“意象”這個點,通過分析“意象”感悟詩詞的“意境”,體會作者情感,領悟詞中情與景渾然交融的藝術境界。)
明確:這些意象描繪了蕭瑟凄涼的秋天景色,營造了一種憂愁凄清的意境,抒發(fā)了詞人濃重的離愁別緒。
5.品讀鑒賞
賞析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明確:(1)把楊柳、風、月這三件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集中成為一幅鮮明的畫面。
以詩解詩舉例: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jīng)》)
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史記》)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水調歌頭》)
(2)此畫面出現(xiàn)在特定的時刻——“酒醒”之后。
以詩解詩舉例: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遙想不久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回,卻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掛在樹梢,整個畫面充滿凄清氣氛。詩人通過寫最具離別特征的楊柳表現(xiàn)離愁,通過寫曉風之涼,月亮之殘表現(xiàn)凄涼冷落之感。又因是酒醒之后,使這種離愁更加強烈。
(設計意圖:以詩解詩使學生易于理解,有利于擴展學生知識面,不斷積累古典詩詞,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興趣。)
6.布置作業(yè)
發(fā)揮聯(lián)想與想象,將本詞改寫成一篇400字左右的散文。
我在本節(jié)課中踐行“少教多學”思想,由淺入深,把“意象”作為打開詩歌大門的鑰匙,從而水到渠成走進“意境”,以達到鑒賞詩歌的目的。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對詩歌的學習和鑒賞有了切實可行的辦法和抓手。同時運用配樂朗讀,PPT展示動畫離別情景等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輕松融入課堂,進入詩歌,更好的體會作者情感,進行了一次忘我的審美旅程。不足之處是內容上稍顯單薄,本節(jié)課給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偏少,在以后的教學尤其是現(xiàn)代文教學中要加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