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淑芬
★作者通聯:江蘇太倉市沙溪第一中學。
《窗》作為小說教學的一個課例,在教參和許多教案中,很多老師以小說三要素作為落腳點,把教學重點落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通過人物形象分析來學習對比的寫作手法,最后明確以《窗》為題目的含義,這樣就把《窗》的教學任務完成了。
孫紹振先生說過:“對于文章的分析來說,最為重要的不是段落大意,故事情節,而是在全文中找出比較關鍵的語句,發現矛盾的端倪。”要善于在小說的文本中發現“矛盾的端倪”,并用矛盾性的問題來激活學生的思維,尋找問題的根源。
反復研讀文本,我發現:開始兩個重病人相處和諧愉快,情節變化的節點在遠窗病人突然產生的一個想法“為什么偏偏是挨著窗戶的那個人,能有幸觀賞到窗戶外的一切?為什么自己不應得到這種機會呢?”連續兩個“為什么”的心理質問,使遠窗病人慢慢地產生了嫉妒心、自私欲,想占據靠窗的位置,這種私欲不斷地膨脹擴大,直至蔓延到每天的每時每刻。竟然在病友生命垂危時,連伸手按個電鈴這樣的小事都不愿意,最后使自己靈魂步入了丑惡的深淵。
看來人性中的“惡”其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很多人因為環境的不斷改變,人性中善良的一面逐漸被嫉妒、自私、貪婪所替代,在突發狀況到來的時候選擇了自私自利、見死不救。這點發現,讓我對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感悟。這樣把探究人性由美到丑的過程作為教學重點來進行,這比單純地比較兩個人物性格特征來得更具有思想教育意義。
豐富的語言積累是提高語文素養的基本條件,而品味語言是積累語言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品味語言,和文本激情地擁抱和碰撞,不斷地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他人對話、與自己內心對話,深入品味語言之后自然地會進入到思想、情感、價值觀的探討中,從而實現課堂教學從語言到人文的深入,進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小說中很小的一個語言點,一個句子、一個詞語甚至是一個標點都是緊扣著小說的人物、小說的主題的。小說,往往從“小”里去“說”,更能教出小說的大美。
文字是作者思想的流露,情感的外化,如果細細品讀,連最平常的語句甚至從音調變化、重音強弱中也可以讀到文字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在 “找出描寫遠窗病人的心理的詞語或句子并分析。”這個環節中,很多同學找到了直接描寫遠窗病人心理活動的句子“為什么偏偏是挨著窗戶的那個人,能有幸觀賞到窗外的一切?為什么自己不應得到這種機會呢?”“他憑什么要占據窗口那張床位呢?”如果光從句式上看好像兩句都是反問句區別不大,但仔細讀讀,給句中重要詞語加重音再品讀,讀出的心理和情感會是截然不同的。
朗讀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人物的心理情感。“為什么”“偏偏”“不應”這些重讀的詞,學生讀出的是遠窗病人雖然有想占據窗口的想法有自私、嫉妒的念頭,可他為此感到“慚愧”的心理。?而后來當他的同伴生命垂危時,他還在想“憑什么”“占據”,“憑什么”“占據”這兩個詞學生讀出的是遠窗病人此時羞愧心理蕩然無存了,取而代之的是在腦中心中無時無刻膨脹的無比強烈的嫉妒心和占有欲。
在尋找描寫遠窗病人心理的詞句時,很多學生交流了兩個“盯著天花板”的動作。同樣的眼神表現的卻是不一樣的心態,仔細揣摩一下“一天夜里,他照例睜著雙眼盯著天花板”和“另一位病人仍然繼續盯著天花板”,他當時心里分別在想什么呢?
在比較中,學生的想象被點燃了,有同學說:“本來晚上是休息時間,可遠窗病人卻因為被嫉妒心困擾得徹夜難眠,他肯定在想我什么時候能到靠窗的位置呢”;另外一位同學補充說:“‘盯’前面還有還有一個‘照例’,可以看出他天天有這樣的想法,‘我一定要得到靠窗的位置,這樣我可以隨時欣賞窗外的美景了。’”
還有同學說:“在他的同伴連最后的呼吸聲也停止時,他‘仍然盯著天花板’,他肯定在想,‘這下好了,我可以名正言順地搬到靠窗的位置了’,一心想占據靠窗床位竟置曾經為他帶來享受的同伴的性命于不顧,他靈魂丑惡、冷酷無情到了令人發指的地步。
插上想象的翅膀,同學們與文本對話更加深入,離文中的人物越來越近了,文字背后的遠窗病人的心理軌跡越來越明晰了。
品味,讓學生反復咀嚼、含英咀華,用心靈觸摸文字的溫度,體會一字一詞一句所承載的思想情感。小說的結尾,當遠窗病人如愿以償地來到窗口探望時,“他看到的只有光禿禿的一堵墻”。令遠窗病人特別意外的結果,更讓所有閱讀者特別意外的結局,這是“歐·亨利”式小說結尾,如果只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八個字,這樣的解釋是蒼白無力的。
細細品位這堵“墻”的深刻含義是最重要的。學生思考后小組內討論,繼而發言:“表面看是一堵墻,其實是遠窗病人嫉妒、自私、貪婪、冷酷的折射。”“他的自私冷酷就是一堵墻,是他靈魂最后進入丑惡深淵的象征”“前面再用‘光禿禿’來修飾這墻意味著他的心靈是荒蕪的、冷酷的、無情的”。“整句話作為全文的結尾,諷刺了自私的人心胸狹窄、目光短淺,也反襯了無私的人心胸寬廣、視野開闊。我們要向近窗病人一樣無私善良。”這樣小說以《窗》為題的含義也就水落石出了。
小說教學必然讓學生去“經歷”小說世界中的人的“經歷”。為了鼓勵學生自主閱讀、自由表達,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小組為單位,一共設計了 “字詞反饋”“了解故事”“認識任性”“體會構思”“一課一得”五個自主學習環節。
在“認識人性”這一環節,由“美”到“丑”的心理變化過程板書的時候,一位同學在黑板上演示小組成果,寫下的是“享受→困擾→嫉妒→冷酷→悔恨”,遠窗病人的悔恨在文中是沒有的,這位同學似乎有點畫蛇添足,但仔細推敲一下,“悔恨”一詞恰恰把這位同學自己情感價值觀的表達出來了,希望遠窗病人能改過自新,重新做回一個善良的人。這是這位同學學習《窗》之后悟出的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
另外“一課一得”環節,學生們踴躍交流。“這是一扇心靈的窗,打開它,我們可以看到陽光雨露。這是一堵自私的墻,推倒它,我們可以擁有無私友愛”“這是一扇人性的窗,打開它,我們可以得到幸福快樂。這是一堵丑陋的墻,推倒它,我們可以豁達寬敞”……學生的表達見解更加活躍、更加積極向上,讓我看見了一群有著正義感、判斷力和價值觀的當代中學生。
小說教學指向的是學生生命的成長。在小說教學時細研文本尋找矛盾的突破點,小處著力品悟人性的閃光點,放手給學生以施展的舞臺,讓教學有深度更有溫度,讓課堂從小說教學之境走向小說教育之境,走向小說教學的大美,最終才能促進學生精神的成長。